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新儒家将儒学阐释为能够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甚至可以救治现代社会的负面效应,从而超越启蒙,超越现代性。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精神是解构主义,它要解构的现代主义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即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从修正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出发,推至对现代性的激进否定。新儒学对现代性的僭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国内产生影响是当下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两者都脱离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现实语境,对于中国尚处在生成中的现代性具有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统一的思想范式或流派 ,而是一种文化潮流以及知识态度和生活态度 ,是通过对现代主义、现代性的解构展现其基本脉络的。其实质就在于“重写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现代唯物主义 ,但它又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现代”中露出的“后现代主义”的端倪 ,并对其加以批判审视 ,因此后现代主义无法忽略、漠视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不可超越的视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人和自然关系、东方和西方关系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 ,二者在当代的相遇源于这样一个事实 ,即二者关注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但二者关注的重心又不相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西方经济与政治霸权的消除 ,并力图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后现代主义关注的是西方文化霸权的“解码” ,并“沉溺与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作为人的特性在2 0世纪的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整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涌动与扩张的过程。主体性构成现代主义的深层本质 ,是现代性中的核心内容 ,以反思、批判、终结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自然把颠覆主体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按照后现代哲学的理解 :解构了主体性也就抽去了现代社会的理性支撑。当然 ,这种颠覆、解构并非使主体转化为“无”,而是根据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去建构新的“主体性”。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的颠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价值观是一种建立在后现代主义的怀疑主义历史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基础之上的虚无主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并没有和现代主义价值观相分离 ,而是寄生于现代主义价值观之中。后现代主义价值观对现代性历史观、现代性真理观和现代性价值观进行解构 ,并使其非真实化。“非真实化”是后现代主义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取向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真切体会后现代主义哲学所蕴含的精神意蕴,就会发现:后现代主义哲学不仅不会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相矛盾,相反,它将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具体来说,“后现代精神”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题中应有之义;“后现代意识”是中国高起点的现代性战略的必要内涵:“后现代向度”是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及其哲学基本假设的反动,在哲学上,它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实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扩大,西方学者纷纷对后现代主义思想模式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哲学立场进行批判性再评价.这些批评表明,后现代主义思想开启了新的研究议程,推动了边缘群体解构总体化的现代性历史的努力,但是,后现代主义面临的问题是,它无法用于建构和解构我们的后现代实在,只是又一个现代神话而已.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在文化上的反应,它反映了当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危机.只有重新审视现代性的合理价值内核,在当代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回到主体性和理性至上性的基础上,才能够解决这种文化和价值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作为多元化文化精神的后现代主义 ,从总体而言 ,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消解和批判意识 ,是对现代主义启蒙理性的解构试验。这一特征同样鲜明地贯穿于后现代政治哲学中 ,“后理性政治”首先是一种对理性主义的政治哲学态度 ,它既对以往启蒙理性政治学持激烈的批判态度 ,但又绝不苟同于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 ,而是通过对政治理性的后现代主义界定来重建新理性主义政治学的某种“努力”和“企图”。对启蒙理性主义的批判 ,肇始于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 19世纪初 ,当德国的文化及其各分支如哲学、文学 (诗歌、散文、小说 )、艺术(如音乐、戏剧…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的问题是在近代哲学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对“现代性”的解构也必然伴随着对近代传统哲学的解构。而在对近代传统哲学的解构运动中,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在出发点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为他们都非常注重“解构”的方法,虽然他们在对“解构”一词的理解上有着不断深化的趋势。但就其“解构”的最终目的来看,他们之间又有着根本的区别。一、胡塞尔的“解构”1900年,在哲学史上发生了两个重要的事件:一是尼采的去世,二是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的出版。如果说尼采提出的“重估一切价值”给当时以及现在的欧洲文化制…  相似文献   

9.
胡建刚 《理论界》2010,(1):111-112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及生活和知识的态度,实质是对资本主义近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反叛和矫正。马克思思想具有后现代的意蕴,但马克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马克思哲学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对现代性及其负面效应的批判即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等是马克思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通话。后现代性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但由此激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显然又超越了后现代性的视界。  相似文献   

10.
杨耕 《文史哲》2003,3(4):80-85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在现实性上有两大根源 :一是两次世界大战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是科技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是并蒂共生的统一体。后现代主义是从现代主义派生出来的。利奥塔和哈贝马斯认为 ,后现代主义就其实质而言 ,就是“重写”、“重振”现代性。某些西方哲学家认为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紧密的关联 ,因此 ,有“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后结构主义或后现代主义 ,也不存在所谓的“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二者的关系的确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和我国当代哲学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当代世界哲学实践转向的一个重要环节 ,后现代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对于我们重新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本性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解构主义消解西方“传统形而上学” ,为我们突破旧的哲学教科书体系提供了一个理论批判武器 ;后现代主义对科技异化作用的反思 ,对于人和自然、人与人关系的重新审视 ,它的“后现代思维方式”以及“平民化”哲学风格对各种新哲学范式起着潜移默化作用 ;后现代主义传播中孕育的“教化哲学”传统 ,增强了我国当代哲学的反思批判功能 ;后现代主义哲学倡导个人发展和创新 ,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伟大潮流。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视角中的人的主体性及其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作为本世纪60年代产生于欧美的一种文化思潮,经过70、80年代关于“后现代”的大讨论,目前已对国际思想文化界几乎包括所有学科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着当今世界文化思潮的发展走向。以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德、拉康、贝尔、詹姆逊、罗蒂以及大卫·格里芬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家站在“后现代”视角中,高举反形而上学、反二无论、反中心主义、反人的主体性、反理性主义等大旗,对“现代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反省和控诉。消解和解构主体性是后现代思想家批判“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内容。继尼采喊…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想之一,它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超越了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不足。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基础,在世界观上,它是以内在关系为基础的有机整体论,秉持一种和谐与合作的价值观和建设性、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要能融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内在的文化逻辑、理论逻辑、方法逻辑和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这种批判主要包括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对理性的颠覆、对主体性的消解、对中心的解构等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不是对现代性的取代,而是对现代性的修补与完善。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既要坚持现代性,又要批判其局限的一面,修补它、完善它。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国内文化界掀起子一股“后现代主义热”。一些在后现代思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语词,如“游戏”、“对话”、“解构”、“摧毁”、“消解”、“拒斥”、“批判”、“碎裂”、“终结”等,屡见于国内报刊,被炒得沸沸扬扬,但由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主题繁杂多变,学科涵盖广泛,涉及人物众多,再加上国内文化界对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对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内涵缺乏系统  相似文献   

16.
论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哲学虽然产生于不同世纪,但内在精神特质却具有某种同构性与相通处。这两种哲学都属于批判性的哲学,而且从某些侧面看都可以定性为文化批判理论。二者在思辨层面上都致力于消解传统的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都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批判。由于思想旨趣与时代状况的不同,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批判与解构又各有不同。马克思哲学对后现代主义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为人类精神寻找“家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一种没有“家”的哲学,是失去了家园感的某些西方哲人在世纪之交时的一次精神漂泊和探险,其思维特征是一种流浪者的思维——它固执于“多元”、“相对”、“不确定”,力图解构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笛卡尔、康德等西方哲学大家两千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逻各斯”、“理性”、“人道”、“主体”等概念,要求摧毁哲学的“中心”和“基础”以及历史传承下来的道德和文化价值,并宣告了“哲学的终结”。对于这样一种哲学,大凡学习过西方哲学史的人,都不得不向它提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为何要摧毁“家”?——这一问题涉及后现代主义的出发点,即它们不要传统哲学为人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视野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在“意义危机”与“生态危机”等现代性危机的约束条件下,在生态经济的先进基础上形成的“重叠共识”;从文化哲学思潮的学理传统看,后现代主义揭示了现代性危机,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流派,实际上提出了后现代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传统和政治思潮中,出现了“政治生态学”和绿色政治思潮,实际上阐释了后现代“生态文明”中的政治哲学;新兴治理理论蕴含着一种崭新的后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方芳 《兰州学刊》2008,3(1):40-42
随着现代性的深入发展,人们日益感受到现代性的两面性。在现代性背景下社会文明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从卢梭、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以至到后现代主义,都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性进行了分析、批判和解构。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消除现代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社会文明进步应建立在符合人性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是相反,应尽量消除在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所造成的对人性的压抑及各种各样的人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过程中,解构与重塑传统行政范式的主导性变革运动。该运动对现代性理念的解构体现于对层级节制的颠覆,倡导用顾客导向和网络结构代替工具理性和金字塔型的行政体系等方面,但这种解构与重塑是不彻底和难以完成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困境本质上是作为其基础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