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音乐欣赏的心理感知是主体欣赏音乐时的初级的感性的心理活动,它包括感觉和知觉两个心理环节。心理感知是欣赏音乐的基础,没有感知便没有音乐欣赏。要提高人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一是使之掌握必须的音乐知识,二是经常参加音乐活动,特别是音乐欣赏活动以锻炼音乐感知力。  相似文献   

2.
音乐审美过程主要是一个感知、体验过程而不是理性思辨过程。在音乐美学研究中不应强调简单、抽象的知识灌输和再现性内容的阐释,而应该认识音乐体验的重要性,强调在体验中建立音乐欣赏能力。康德论述审美判断的三个特质有助于我们认识音乐审美体验的特性,它们是:个人在主观中完成、纯粹性和普遍性。孟子“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的美学思想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感受音乐美的能力,这一认识对于作为整体的人类来说具有普遍性。从马克思的艺术活动为对象生产主体、音乐感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等学说,我们得到启示:应注重在音乐的感性体验中建构、发展人的主体性,而增强对音乐美的体验能力、感知能力,它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发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音乐审美的过程。音乐美表现在音乐自身,如:起伏的施律,张弛的和声,理住的结构,丰富的情感等诸多方面。音乐审美需要对音乐美作出必要的评价。什么样的音乐是美的,什么样的音乐是不美的,在审美中要有评价的标准。这个评价标准产生于审美主体和客体的高度统一。我们必须把音乐美作为一种相对于审美主体的客观存在,在这个基础上确立其审美标准。比如,贝多芬的交响曲的美对于欣赏主体来说是客观存在着的,它并不  相似文献   

4.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始终伴随着主体的情感活动,随着美感的深入而愈加强烈。过后,情感的余波,仍荡漾不已。在音审美活动中,突出地活跃着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活动。音乐欣赏,对音乐作品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消费”。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始终出现心理距离的心理现象。开始总是主体同客体保持“无距离”的心理状态,进人作品中,达到“物我两忘”,最后总是主体同客体拉开心理距离,以“旁观”的心理态度,审视审美对象。作出中肯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5.
音响感知是指通过听觉达到的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完整映象和总体知觉,包括对音乐的辨别能力,对音乐音响的感受能力及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等几方面的感知能力。本文试图通过对音响感知的几方面的能力的分析和探讨,论述音响感知是音乐欣赏活动的首要环节、对音乐欣赏的其它环节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提高音响感知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音乐心理学 ,是对人类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音乐审美多种心理要素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这个审美心理结构的基础是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思想联系、理解认识的全面发展与协调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音乐作品是音乐存在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和条件、标志和前提。说明音乐教育的基本客体对象是音乐作品。认为音乐实践活动过程特指音乐 (乐谱和音响 )创作 (生产 )过程。强调音乐艺术的生产和消费 (接受 )观及其性质的不同。提出音响创作中的两重性 ,以及音乐欣赏的不同层次和性质与一些相关音乐教育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音乐审美中的气功态贾纪文音乐审美,是音乐表演的最高范畴。音乐审美中的气功态,则是至达音乐审美高质量、高效应的最佳途径。音乐审美的存在方式,一般表现为同一时空限定下的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中介共同参与的音乐活动,亦即音乐会形式的音乐欣赏,谓其曰“比音...  相似文献   

9.
音乐欣赏与创新思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音乐欣赏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重要地位,其决定音乐审美感受的水平,影响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音乐的重建是音乐传播的唯一途径,重建活动体现在音乐的创作、演奏、欣赏等各个环节中.作曲家创作了音乐作品,表演者在表演作品时进行了演绎,欣赏者在感受音响作品时受到特定的信息反馈,产生新的演绎.在每一次重建过程中,都能看到审美主体创造性参与的因素,但还应注意到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以符合音乐逻辑的方法积极地进行重建活动.  相似文献   

11.
音乐欣赏(或鉴赏)课是普通高等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之一。音乐艺术以声音为材料诉之于听觉,从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到审美认识和判断,构成一个完整的欣赏心理结构。非艺术类专业欣赏课的重要内容为中西方声乐、器乐代表作品,同时也涉及中西方戏曲及歌剧欣赏。非艺术类专业欣赏课在全国还处在起始发展阶段,教材内容的选用、教师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以及非艺术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积累等四个问题需要认真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看音乐审美主体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论著,嵇康的音乐审美思想是一种关于审美主体差异性的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老庄哲学思想影响的自然观念和对于人的自由意识在音乐审美理论领域的具体落实和运用,并孕育出了重视和弘扬审美主体能动作用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改革音乐欣赏课的部分内容 ,采取新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魏晋之际混乱血腥的政治环境造成"名士少有全者".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随着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以"高平陵事件"为代表的政治事件粉碎了阮籍来自于"儒家"根深蒂固的入世理想,并极大地影响到他音乐美学思想的价值取向:由"儒家"转变为"道家".  相似文献   

15.
音乐欣赏是一种感性的审美活动,欣赏者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是由不同层次的人组成的。因而,音乐审美主体对音乐审美客体的偏好也迥然各异。本文从音乐审美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出发,探讨了音乐审美主体的偏好差异规律。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育是美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它具有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完美人格的功能,音乐给人的应该远远超过其本身。人们常说,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启迪智慧的钥匙。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人对音乐都有这样的共识,在很多学校里,音乐课仍是可有可无的"皮肤科"。本文试图在几个方面探讨音乐教育的功能及意义,音乐教育在培养塑造人的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以使人们能充分重视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7.
应用认识论的观点,并根据《声无哀乐论》和《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分析、研究了音乐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接受差异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审美主体对“认识情境”的选择会导致审美主体的接受差异;审美主体的主导性和创造能力也是音乐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接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著作中经常通过对语言与艺术尤其是音乐的比较表达其对审美的看法。他认为审美不等同于愉悦感,也不是经验性的适应,其中存在着共通的但无法明确加以言说的规则,这也就意味着审美具有超越经验世界的意义。另外,他还认为审美具有教会我们面对对象并意识到其中的规则,从而超越经验个体的立场的功能,这使他的美学思想体现出浓厚的伦理色彩。  相似文献   

19.
音乐审美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教育的宗旨是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大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能够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进而提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乐记》指出:“乐者,乐也”。音乐何以同于快乐?从《乐记》对音乐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乐源自于音,音源自于声,声源自于情,情源自于性,性归于善,尽善为仁,君子以得仁以为乐。所以由快乐的内心向外表达就是音乐之所出(即创作),其逻辑路径为:乐(快乐)——仁——善——情——声——音——乐(音乐)。音乐向听者内心渗透就是快乐之所归(即欣赏),其逻辑路径为:乐(音乐)——情——善——仁——乐(快乐)。作乐者由快乐的仁心发端为动人的音乐,鉴赏者再由动人的音乐开启快乐的仁心,以此建立起儒家视阈中审美活动与道德自觉完美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