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传统历史小说大体有两种叙事模式,一种为史传文学叙事模式,另一种为通俗演义的叙事模式。清末民初,以《孽海花》为代表的别一种历史叙事在悄然地崛起。本文主要从人物的非英雄化与非道德性、多重叙事话语的交响以及在历史与小说之间等三个角度来对《孽海花》的历史叙事作了初步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自己对《孽海花》在叙事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似乎已成学术界的定论,然而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解构恰恰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命名谴责小说时,因为它们与《儒林外史》艺术表现上的密切联系,认为它们没有达到讽刺标准而堕入"谴责小说";然而,《老残游记》《孽海花》都很少使用讽刺技巧,而是以抒情与浪漫著称。从文类上看,《老残游记》是游记体的抒情小说,《孽海花》则是浪漫抒情式的历史小说。将《老残游记》《孽海花》从"谴责小说"中抽离出去,显然代表着一种整体方向上的估价,即不能以讽刺与谴责的眼光来审视《老残游记》《孽海花》,因为那样会偏离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孽海花》在晚清谴责小说中的独特性,恰在它超越了"谴责小说"的概念所包含的一般主题和叙事方式.并指出曾朴的《孽海花》,在历史小说的意识和叙事方式上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规范,代表着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4.
曾朴主要以小说闻名,其《孽海花》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诗人,年未二十,即成诗集《未理集》。本文将其诗歌《赴试学院放歌》与小说《孽海花》进行"互文"研究,试图寻绎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他的思想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5.
《孽海花》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进步的政治倾向。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晚清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昭示了晚清社会的必然崩溃,同时也传达了革命必然成功的信号,在晚清小说当中,“实不愧为一部杰作”(阿英《晚清小说史》)。好的内容离不开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孽海花》的语言,既典雅又通俗,既生动又形象,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行文运笔讲求辞藻、明征暗引、多经推敲,是继《红楼梦》语言革命之后的又一典范之作,下面,就让我们对《孽海花》的语言特色作些具体分析。一、语言形式的…  相似文献   

6.
“东亚病夫”曾朴的《孽海花》是以清代苏州状元金沟和傅彩云(即后来的赛金花)为主线写的一部反映清末三十年重大历史事件的章回小说。曾朴是根据“爱自由者”金松岑已经写成的前六回加以修改,而后续写下去的。他“想借用主人公做全书的线索,尽量容纳近三十年来的历史,避去正面,专把些有趣的琐闻逸事,来烘托出大事的背景”,而“所写人物皆有事实可指”。当时计划用六十回写完全书,并和金松岑合拟了六十回的回目;但是后来由于曾朴体弱多病和事务繁多,只能断断续续地撰写和修改,而且也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拟定的回目写。以后在读者的殷切盼望和敦促下,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到了1930年才发表到第三十五回。当曾朴觉着自己疾病不断,心境不佳,无意续写的时候,遂嘱讬他的老友“燕谷老人”张鸿代他写下去。  相似文献   

7.
曾朴对域外的想象主要体现在《孽海花》中,其想象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西方人的社会风俗和性格特征;二是西方的思想观念,包括对无政府主义的宣传和虚无党的介绍等。曾朴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孽海花》中的域外世界,缘于他对法国文学的研究,及长期生活工作在租界地的经历。虽然曾朴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学的创作方法来转变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但考察《孽海花》,其中仍不乏大量的传统叙事手法,以致其域外想象最终沦为本土化书写。  相似文献   

8.
《孽海花》的作者曾朴虽然在文学史上以晚清小说家知名,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重登新文坛,创办真美善书店与《真美善》杂志,并通过自己的创作、翻译和出版活动参与到新文学建设之中。在真美善时期,曾朴自觉融会自身的中西文学修养,创作了小说《鲁男子·恋》,与此同时,他还翻译了法国作家皮埃尔.路易的小说《肉与死》。在《鲁男子》的作品主题、言语方式和艺术手法上,曾朴既受到《肉与死》的启发,又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从中可以看出曾朴创作与翻译活动的自觉对话。  相似文献   

9.
一般的作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并且他都会把这种审美方式通过艺术加工溶进他的作品里,从而引起读者的观照。那么,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以一九七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三十五回本《孽海花》(增订本)为研究对象)在审美方式上又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伦理判断与政治判断的融合和倾斜。即是说,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曾朴是以伦理判断和政治判断作为他的美学准则来塑造形象、描写故事的。然而,这两种判断并不呈平衡状态,而是表现出一种较明显的倾斜──伦理判断不再像中国古代长篇小说那样占主导地位,政治判断代替伦理判断的角色主宰了作者的创作倾向,并影响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正最近几十年,中国人把《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并称为"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小说能称得上名著的何止这四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孽海花》……哪个不算?区别就在这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在日本的小说出版活动考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流亡日本以后,除了继续从事政治活动以外,他对小说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他主持的《清议报》、《新民丛报》以及他创办的《新小说》杂志上,他连载了大量的翻译小说和创作小说。这些小说的出版活动,虽然时间不长,距国内市场甚远,数量也不多,但是促成了小说与定期刊物、与铅印洋装技术的结合,确立了近代小说出版的基本规范,并带动了中国小说出版形态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本文即着重梳理梁氏在日本的从事小说出版活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孽海花》历来被公认为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小说在表现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推移”、“政治的变动”中,都不同程度地隐含了对于晚清政府腐败无能的不满与揭露。试图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官员的昏庸无能、上流士绅的风尚三方面来分析晚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郭浩帆《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以下简为《研究》)一书2003年由中国当代出版社出版。郭君曾师从山东大学郭延礼教授专攻近代文学,2000年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济南大学。在《研究》出版之前,郭君已经有《近代稿酬制度的形成及其意义》、《〈绣像小说〉创办刊行历史追溯》等  相似文献   

14.
多棱镜下有关现代上海的想象--都市文学笔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救火、消防水龙及其他 追溯现代上海这个城市的发生,伊然已成为热点。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去,晚清小说首当其冲会被摄入视野。单是所谓“四大谴责小说”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孽海花》三种,关于早期上海的描写,逛外滩,看跑马,吃大餐,打弹子,听戏园,林林总总就有不少。还有狎邪小说,以苏州、上  相似文献   

15.
明代书商首提"四大奇书"。最近几十年流行起来"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小说能称得上名著的何止这四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孽海花》……哪个不算?区别就在这"大"——伟大。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今各阶层人士最熟悉、最喜欢的文艺巨著,像四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6.
燕谷老人张鸿素以其小说《续孽海花》闻名远近,但考其作品,实乃小说与诗词兼善。张鸿有词集《蛮巢词稿》、《怀琼词》、《长毋相忘室词》共一百余首。题材涉及哀叹时事、题书题画、咏物写景、相思悼亡、羁旅思归等各方面,有明确以词写史的意识。张鸿词祖述两宋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等词人,典雅中渗透着无尽萧索,反应了常州词派在清末民初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孽海花》塑造了俄罗斯虚无党人和日本武士等一群异国英雄形象,并揭示了他们“义”、“忠”、“勇”等性格特征。小说作者通过塑造这些典型的乌托邦式异国形象,表达了渴求学习异域先进思想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18.
60年代初,王力先生给北大学生开过“中国语言学史”,这门课的讲义后来在《中国语文》杂志上发表(1963年第3期起连载),1980年,王力先生又将旧搞重新整理成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以单行本出版.这本《中国语言学史》是继岑辍祥先生在《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8)之后又一部中国语言学史著作.虽然它只是一本“简史”,但在当时与这一领域的其它著作,如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治学史》、张世禄的{中国音韵学史})甚至岑辍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相比,其观点之新、材料之富、体系之严密、研究之深入都达到了一个…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 ,包天笑的长篇小说《留芳记》和《上海春秋》是两部重要作品。《留芳记》侧重于对民国重大事件与人物的描写 ,在艺术手段上类似于曾朴的《孽海花》;而《上海春秋》则相当细致与准确地记录下十里洋场上海的种种罪恶。两部小说一反包天笑作品拖沓、松散的缺陷 ,结构紧凑 ,艺术性强 ,不愧是包氏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曾朴的小说“孽海花”,虽然原订计划六十回,在最初出版时只完成二十回,最后也只续到三十五回为止,(重印单行本时,仅收三十回,以下五回,散见于“真美善”杂志)但是它在许多优秀的晚清小说中,比较真实全面的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前三十年晚清政治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相当明显的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思潮。在艺术形式上,它不但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