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男性和女性由于各方面的条件不同,自古以来他们的婚配年龄也有所不同。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共八万多对夫妇的有关数据显示,我省夫妇年龄差别情况有如下特点: 一、丈夫年龄平均比妻子大3.47岁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我省夫妇年龄差是3.47岁。丈夫年龄比妻子大,在我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是由于男女人口的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与之相适应人们的家庭、婚姻、生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夫妇的年龄差别,反映着人口初婚的年龄差、婚龄人口性别比的密切关系。我国的已婚人口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虽然有许多不合理的婚配现象,但离婚和再婚者并不多。老年丧偶,再改嫁(或再娶),往往要受到社会和子女的阻拦。因此,这在我国生育年龄中的再婚人数,占相应人口的比重是不高的。据1982年全  相似文献   

3.
同志们: 《中国人口》丛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人口科学著作。在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经过各方面专家、学者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今天终于问世了。这是一件十分值得庆贺的大事。请允许我代表国家统计局,对丛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参加编写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人口》丛书这部巨著充分运用了我国1953年、1964年全国人口普查特别是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所取得的准确、丰富的资料和1982年全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和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宝贵资料,以及有关部门大量的统计调查资料,全面系统地  相似文献   

4.
顾鉴塘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1988年第3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少数民族家庭户的规模与类型》的文章。据1982年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中有关数据,中国少数民族家庭户规模与类型有如下特点:1.家庭户规模。少数民族家庭户平均规模较大,5人以上大家庭占55.36%,3人以下小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在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中对我国人口婚姻状况作了调查,从而弥补了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和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以来这方面数据的不足。本文主要依据1984、1985和1986年国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人们研究独生子女问题的兴趣正在增加,其原因部分是由于引起世界瞩目的中国新的人口生育政策.为了在本世纪末把人口控制在十二亿左右,中国于1979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根据1982年中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中国有一个孩子的夫妇为三千三百万对.中国独生子女数约等于新加坡总人口的十四倍.根据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近一半[49.4%]年龄在20—29岁的母亲只有一个孩子.1982年上半年,60%的新生儿是第一胎,但在1981年,此数为56%.  相似文献   

7.
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我省为2.5%)的计算机汇总的人口年龄构成资料,对研究自1982年以来,我省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是个具有代表性的对比资料。一、受年龄构成变化的影响,人口再生产仍呈增长趋势。自1982年以来,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987年7月1日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较,下降了4.80个百分点,下降幅度略高于全国。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虽然低于增长型的40%,但距离稳定型的26.5%还相差甚远。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表明计划生育工作对人口年龄构成产生了重大影  相似文献   

8.
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我国人口的全面而准确的资料。目前,10%抽样汇总材料,全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材料和1982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材料已经发表。对这些材料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其内在规律,借以丰富我们的认识,对制定有关政策,进一步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对提高妇女文化程度与降低生育率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甘肃人口文化与生育的现状甘肃人口文化与生育,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反映得很清楚,文化程度低于全国,生育水平高于全国,差距很大。1.人口的文化素质据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全省具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第  相似文献   

10.
1982年9月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一次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北京从城乡抽取了七个点,总人口为8,91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97‰.前不久,为了进一步了解收集北京市解放前夕和建国以来的妇女婚姻生育情况及编写《北京人口》一书的需要,北京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经济研究所于1984年4月组成联合调查组,决定再抽取千分之一的人口井对其中15—68岁的妇女进行调查.我们根据随机、分层、等距抽取样本的方法,采取原全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北京市抽用的样本编码取中的方法,又从城乡抽取了七个点,总人口12,254人,占北京市总人口的1.31‰.调查方法与全国抽样调查方法基本相仿,调查内容稍有更改,删去了妇女情况调查表第十项  相似文献   

11.
历时五天的中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14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人口情报资料中心与美国东西方中心人口研究所联合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的四十多位人口学家和统计工作者,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驻华代表孔雷萨也参加了会议。中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彭玉,美国东西方中心人口研究所所长赵利济博士在大会开幕式上讲了话。 1982年,我国进行了一次全国(不含台湾、西藏)28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中外专家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有关人口方面的规模最大的科学调查,其质量是高的。美国著名人口  相似文献   

12.
<正> 继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国家统计局又组织了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称小普查)。两次调查的问卷上,都列入了有关死亡人口的项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公布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信息处理室计算了全国及各省1981年生命表,发表在《人口研究》1987年1—4期。198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987年1%抽样调查结果,包括了1987年年中分年龄人口数和1987年上半年分年龄死亡人口数。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估计出1987年全国生命表。然后,将1981年和1987年生命表加以对比,分析出我国自1981年至1987年间人口死亡水平从死亡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对人口再生产的调整和控制,不仅对我国的生育水平,也对我国的家庭结构和家庭人口规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利用重经计算机归类处理的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中的有关资料,对我国的家庭结构及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以及家庭成员对家庭生育的影响等问题作出分析。 一、家庭户的类型 重经处理的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把我国的家庭分为(一)单身户、(二)非家庭户、(三)简单家庭户、(四)扩展家庭户、(五)复合家庭户、(六)其它家庭户六大类型。从表1中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各类家庭中,简单家庭户(即核心家庭)所占的比重最高,为68%。这种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女性初婚、初育年龄变动的基本情况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与平均初育年龄是描述女性婚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人口出生的重要参数。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使中国第一次获得这方面的完整准确的资料。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又提供了截止1987年的最新资料。本文从分析中国1960~  相似文献   

15.
一、资料来源及说明 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与平均初育年龄是描述女性婚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控制人口出生的重要参数。1982年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仅到1982年上半年)使中国第一次获得这方面的完整准确的资料。1987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及1988年的  相似文献   

16.
一 引言 1982年以前,有关中国三四十年代妇女生育率的资料几乎是一个空白。由于三四十年代处于育龄期的妇女在1982年时基本上已退出育龄期,因此,通过对1982年时已过育龄期的一部分妇女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以此来估计三四十年代的生育率,是填补这一空白的唯一手段。 1982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的个人调查对象为1982年6月30日15~67岁的妇女。从妇女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可以直接推算出1964~1981年的全部年龄别生育率。但对1964年以前的年龄别生育率,则  相似文献   

17.
中国配偶年龄差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炜丹 《南方人口》2009,24(1):12-21
配偶年龄差是婚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运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配偶年龄差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描述了我国配偶年龄差的总体状况,其次针对若干重要变量进行了单因素分析,最后引入其它控制变量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多因素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配偶年龄差很小,且分布集中,近40年来呈现缩小的趋势。再婚、结婚年龄、教育程度等因素对配偶年龄差有明显的影响,且男性一方影响力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人口普查10%全国抽样资料,提供了2,056万多名15岁及其以上人口分性别、年龄和地域的未婚状况资料,本文拟依据这些基本数据,并结合1982年普查等有关资料,研究分析当前我国人口的未婚状况。一10%资料中15岁及其以上人口合计为81,835,756人,其中,未婚者占25.13%,较之1982年下降了3.44个百分点,反证出1982—1990年间我国人口已婚比增幅较高的事实,即由1982年的71.43%上升到1990年的74.87%。资料同时表明,上述期间我国已婚比与未婚比的变动并非  相似文献   

19.
九十年代广东五邑侨乡新移民的涉外婚姻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1994年江门市及下属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市即五邑的中国公民与外国公民(外国人和外籍华人)在江门市民政局登记结婚的776对夫妇资料为分析样本,讨论新移民的涉外婚姻观念和行为。希望能从一个侧面了解新移民的心态,认识其运动的内在机制。 一、婚龄差分析:大多数新移民能以较平常的心态对待涉外婚姻,也有一些人对婚姻中的非感情因素考虑很多。 婚龄是婚姻这一社会现象中男女当事人双方都会慎重考虑的因素,它关系到配偶的身体、生理健康,对婚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婚龄差的选择,既是双方个人意愿的反映,但更多地受到社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表现。 本文依据的776个新移民样本中,初婚686人(女性587、男性99),占总数的88.41%;因丧偶、离婚而再婚者90人(女性58、男性32)。其配偶的婚姻记录:初婚者517人,占总数的66.63%,比新移民初婚人数低21.78个百分点;再婚者259,比新移民中的再婚者人数多。在这776对夫妇中,双方为初婚的,有494对;双方为再婚的,67对;一方初婚另一方再婚的,215对(以新移民初婚、国外配偶再婚的情况为主,192对)。 根据776对夫妇的结婚年龄,进行的婚龄差统计,他们的平均婚龄差是9.55岁,明显高于广东省国内婚姻的婚龄差。在不同的年龄组、不同的婚姻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在兄弟院校和有关部门的协助和支持下,于1986年在全国15省、市(74个市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本文依据上述系统资料的有关数据,从劳动市场这一较高的层次上,对中国城镇人口迁移弹性,迁移的规模和频率、迁移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几个重要方面,提出一些探索性见解。 一、两种类型的劳动市场与人口迁移 人口在空间上的位移,从年龄构成来看,其主力军是劳动力的流动。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表明:迁移比例的最高峰值为20~24岁组,占五类城镇总迁入人口的24.9%,15~44岁的移民占总迁入人口的74%,45岁及以上者占总迁入人口的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