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是日本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获奖.是因为评审委员们从他那里找到了"异国情调的日本、异国情调的诺贝尔";大江健三郎的获奖,则是评审委员们在他那里发现了"在美、在思想上,都绝不主张日本的美之所在,也绝不自吹自擂".他是个非常善解人意的"殖民地的"优等生作家.获奖讲演<暧昧的日本的我>戏仿<美丽的日本的我>,适成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2.
川端康成的小说巧妙地把握了民族心理和审美习惯,以贯穿东西的卓越艺术手法,展现了日本文化的丰富意蕴和独特情韵。川端康成独树一帜的美学精神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注重传达心灵感受;二是尽情展示禅的境界;三是深情眷恋民族传统之美。这三个特点的共同基础是日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3.
正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他幼年父母双亡,由于从小缺乏亲人的关爱,川端康成性格内向、不擅应酬。1924年,从小就立志当小说家的他从东京大学国文专业毕业,此后他相继写出代表作《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声名大振后,常有人找上门来,拉川端康成参加各类活动。一次,川端康成身体不适,正在家休息,有位朋友却  相似文献   

4.
日语自动词与他动词的用法不仅是一个语法问题,而且还深受日本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通过从语用功能的差异对日语自他动词进行分析,将自他动词的语用功能划分为体恤功能、道歉功能和待遇表达,并指出日本人崇尚和敬畏自然的自然观、对他人的敬畏以及崇尚"和"的心理是左右日本人使用自动词与他动词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前期的创作作品,是他开创自己独特文学风格的杰作。这部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的风雅、物哀、幽玄之美。通过对《伊豆的舞女》美学意境的分析能够解读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悲与美相结合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在日本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艺术世界使战后的日本读者接触到了正统的日本文学的清香.其实,川端笔下幻想的乌托邦、颓废的官能世界、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作为其思想根源的虚无,都是与日本文学传统中"脱政治性"的特点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7.
大江健三郎于1994年成为继川端康成后的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表现出深厚的日本文化底蕴.特别是在大江的作品中,森林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大江健三郎的笔下很多关于森林的描述,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对日本森林文化的感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传统的森林文化对于大江健三郎有着深刻的影响和熏染.  相似文献   

8.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之后日本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日本战后文学的杰出代表。与日本传统文学相比,大江文学更贴近西方式的理性。他在作品中"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像的世界,在那里,生命与神话凝聚在一起,构成一幅当今人类困境中惶惑不安的图画。"若干年来,大江健三郎始终凭藉心灵的感应,以理性的头脑思索对象,写出了真正取材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1968年,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千鹤》和《古都》“以其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他带来这一崇高荣誉的三部代表作品中的《古都》,是代表着川端康成后期更加成熟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一部力作,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物哀”这一审美意识已经渗入到日本人的感情世界,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章以川端康成的《雪国》为研究对象,从中看川端康成对“物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进而探究“物哀”在日本民族各个方面的表现,同时也分析“物哀”意识对整个日本民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涉江词》是现代女词人沈祖棻的词集,由程千帆先生笺注,这些笺注集中体现了程氏对《涉 江词》的理解原则和方法。从诠释学的角度探讨程氏笺注《涉江词》的必要性、可能性、有效度、相对性与 必然性,十分重要。其笺注的必要性在于《涉江词》采用了以词纪事、比兴和隐喻的方法 ;其可能性则与程 氏作为词人丈夫的身份有关,也与其开展此项工作的社会环境有关 ;笺注的有效度取决于程氏的笺注方 法,即依据词人采用隐喻方式创作这一特点进行笺注 ;笺注的相对性是针对程氏诠释《涉江词》作品的意 义而言的 ;所谓必然性,是从学术研究的精神层面来立论的。这项工作对程氏而言既是他对《涉江词》揭 示的存在真理的再揭示,也是他体验生命存在真理的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2.
川端文学极有个性,别具一格,形成日本的“新感觉派”。川端文学主要是西方现代派和日本传统手法结合的产物,也是惮宗美学的体现,是东方因素与本土因素的融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明清之际参加郑成功北伐的抗清志士朱之瑜 ,晚年流亡日本 ,在日本二十余年 ,传播中华文化 ,为日本水户学派的形成奠立了理论基础 ,至今为日本各界所敬仰。他的高风峻节的品格和民族爱国精神也鼓舞过中国近现代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以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等一大批爱国志士。  相似文献   

14.
《春秋左传考义》是日本江户时期龟井南冥对《春秋》经文及传文中存疑的语句进行精心注解的一部重要著作。龟井南冥善于实证研究,注重义理探析和语气照应,对无法精准训释的内容或并存诸家之说以备案,或存疑不考以阙疑,从而保证了注释的客观公正;他以批评杜预注为出发点,指陈杜预注失误、失考、失于详、取臆说、强为之解等,并逐一辨证,或补充杜预说,或立新说;他在材料的使用上强调可据性、可靠性,注重广泛寻求类似的语例和事例,尤为注重从《春秋》经传中寻求相似的例子加以比勘进而得出结论。《春秋左传考义》有力地扭转了江户时代日本学者研治汉学局限于宋明理学的风尚,标志着日本汉学研究方法由宋学向汉学的转变,在《左传》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戊戌变法之前的十多年间,康有为致力于探究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源流”,聚焦先秦诸子。康有为提及的汉唐人物并不多,却对这一时期的董仲舒倍加关注。事实上,康有为不仅多次讲到董仲舒,而且作《春秋董氏学》对董仲舒的思想予以阐发。康有为对董仲舒的思想阐发表面看是对董仲舒的推崇,实则是借助《春秋》发挥孔子思想的微言大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透视康有为对董仲舒思想的阐发,既有助于整体把握康有为对董仲舒的审视和评价,又有助于体悟康有为的孔学观和董仲舒在近代哲学中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6.
端砚不仅是肇庆市传统文化特色产业,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岭南文化艺术的典范。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出发点,探讨加强端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针对端砚保护理念滞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传统传承与现代创新不足等问题,提出转变端砚治理理念、强化端砚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完善端砚区域保护体制、革新端砚保护手段等策略。  相似文献   

17.
对于康有为来说,他的政治生涯、诗文创作乃至情感世界都被日本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与日本的恩怨纠葛主要集中在维新变法、流亡海外与晚年寓居三个时期,其中的缘由、结果与影响值得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吴佩孚和康有为这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的名人,在张勋复辟事件中由对立而相知。康之所以对吴极力拉拢、借重,一是希望借助其军事力量实现他君主立宪的美梦,二是由于两人都对儒家文化情有独钟,三是康认为与吴有一些相投之诉求。吴对康若即若离的原因,一是对当时局势有着清醒认识,二是对康的政治主张不敢苟同,三是借康"文圣人"的名望装点门面。康、吴二人冲破文人、军人之界域践行理想,尽管均以失败告终,然其中所昭示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如吴佩孚的一统主张、康有为的军权认知等等,都在历史演化之中成为隐含的积淀,合力铸就民国进程。  相似文献   

19.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在建立汉语同义系统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今天的同义词研究留下了可贵的经验。文章浅析了段氏建立同义系统的原则和方法,其总体原则是“通之甚宽”,其具体方法是据形、据音、据义,辅以以辨连同、以异连同、探因连同。  相似文献   

20.
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康有为将韩非纳入视野。就身份归属而言,康有为有时将韩非视为老子后学,有时又将韩非归为法家。韩非在康有为视界中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身份归属具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韩非思想以法为重心。正因为如此,康有为对法的态度和理解奠定了对韩非的矛盾心态和评价。康有为强调韩非思想与老子、杨朱代表的道家,与荀子代表的儒家以及与申不害、商鞅代表的法家思想具有内在关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