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燧人氏钻木取火,火便与人类相依相伴。是火给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划上了句号,并驱动着人类历史的巨轮驶向现代文明。因此,火是“神圣”的,是人类文明的化身。但是,如果不注意做好防火工作,火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据有关资料统计,仅1994年全国就发生火灾近4万起,死亡2600多人,伤 4000多人,经济损失突破12亿元。全国平均每天有310万元的财产被大火吞食,7人因大火丧生,16人因大火受伤致残……火灾成了不亚于战争、地震和洪涝灾害的人类劫难。  相似文献   

2.
哲学与生活     
“哲学就是生活”。这是古希腊人为哲学下的“定义”,也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诚然,就人类来说,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生活。可这并不意味着生存等于生活甚至高于生活。动物也要生存,而其摄食、繁殖、延续、死亡就构成了它的整个生命过程和“生活”内容。人类不同于动物之处在于:“人并不仅仅是为了面包才活着”。这个众所周知的老生常谈,说明了生活是一个比生存更大更丰富的概念。人类的生活固然是以生存为前提,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是为了生存。如果把人类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人类理想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它是面向未来的人类理性的构想,人类对理想的追求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世界、并使自身高出动物世界、体现人之崇高性和尊严的体现,也是人的自由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体现,但理想本身则是人类自由探索与追求规范的统一。这是由人类理想的实践本性和理想在实践中保持开放性和常新性决定的;同时,人类实践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也使得人类的理想追求必然表现为对自身活动的目的性追求和遵循外在规范的统一;另外,人的异化和功利主义追求导致了人类生活根基的动摇和意义世界的缺失,人类需要重建我们的理想和意义世界,以此才能规范人类的理想和重建未来的生活世界,从而展现人生的理想和人生的意义世界,展现人性的崇高和尊严,并显示高贵的人类区别于动物世界并远远地高出动物世界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隐喻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是动物"的概念隐喻是人类认知中最普遍的隐喻,人类会用熟悉的动物的特性来更好地认知人的特性,"人是动物"的概念隐喻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人的外貌像动物、人的行为像动物、人的声音像动物、人的性格像动物、人的情感像动物。  相似文献   

5.
人类有三种根本性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三种生产是伴随人类始终并缺一不可的,而劳务生产则是从这三种生产中派生出来,对人类并非具有根本性的社会生产。根本性生产是使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并使人与其他动物相根本区别的独特性社会生产。在其他拙文中,我已经运用生产劳动理论对根本性人类生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汉日词语中都有大量的隐喻。其中因为人类对动物的身体结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非常熟悉,故就善于将动物的某些特性投射到人的身上,即基于"动物是人"这个概念隐喻延伸出的大量的动物隐喻。通过对汉日语中表动物词语的喻人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是基于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而差异则是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习俗、生活环境等。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作文》2009,(3):45-45
猜想一:戴上“头盔”和海洋动物交流假如人类生活在海洋里,与海洋动物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头盔”能够接收动物“讲话”时发出的声波,并将声波转换成人类能够理解的语言。同样,它也可以把人的语言转换成动物能够理解的语言。  相似文献   

8.
人生活在世界上,除了饮食男女之外,总是要有所追求的。而人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的追求的最高层次。这是因为人作为具有自觉意识的高级动物,不仅把客观世界,而且也把自身作为自己意识的对象。人不仅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因而自觉地主动地追求美,便成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动物是生物大家族的重要成员。它不仅种类众多(据不完全统计,自然界约有五千万种),且遍布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们伴随着人类繁衍生息,并在各自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性和形象特征:有的高大凶残,有的低矮温顺;有的疾驰高飞,有的腹地蠕行;有的以草充饥,有的食肉为生;有的被人猎获豢养,有的仍出没深山密林……。同时,它们又不时与人类发生各种联系。人类在自己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是自觉地去认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动物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动物小说崛起于 2 0世纪 80年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不但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 ,而且涵盖着深刻的美学意蕴。地球上的每一个民族 ,都曾经历过从渔猎游牧和农耕生活开始的与动物打交道的历史。与动物的交际 ,必然导致人类原始美学观念的萌发。动物快感向童心美感的飞跃 ,把儿童文学的题材取向扩大到无比丰富的动物世界。新时期的优秀动物小说 ,超越了昔日我国动物小说透过人看动物的陈旧视角 ,而代之以动物看人的崭新艺术开拓。动物小说是帮助人类驱除愚昧与迷信、帮助人类正确看待人类生态的哲学小说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言中动物喻人的感情意义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言中用动物喻人的隐喻大量存在,感情色彩和文化意义却不尽相同。通过收集50余种常见动物的名词与指人时的色彩和意义,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法,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英汉语言中动物隐喻的感情色彩基本倾向于贬义,英语更为明显;(2)影响人们对动物隐喻色彩和意义认定存在差异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动物本身的多元特征及人类对事物关注点的不同;(3)动物隐喻的意义体现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信念;(4)动物隐喻的感情色彩是不断变化的。  相似文献   

12.
人与动物关系的环境伦理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饮食文化中食用动物的某些不良习惯,人与动物不分彼此、过度亲密的现象,使作为宠物的物种过度繁殖,以及各种残酷对待动物的行为,都是导致人类疾病和生物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的原因,应该倡导关心物种多样性与和谐性的生态文明;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扩展到动物。认识动物拥有生存权、免遭人类过度干扰的自由权等“天赋权力”,从而不过分干扰和人为地控制动物的生活,人道地关怀动物的苦乐和福利,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水族双歌作为水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演唱、传承的歌谣,蕴含着浓厚的生态伦理观念.一是意识到破坏自然环境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肯定栽种树木、防止水土流失的行为;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并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主张关爱动物,认为动物具有思想和情感,人应该与动物和谐共处;对于束缚动物自由、虐待动物的行为予以谴责.这种生态伦理意识,对于当下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代日本动物伦理学者在制度上接受了欧美的动物实验准则和动物福利基本原则,也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与局限,并正在将其本土化.在科学教育与实践中,出现了基于佛教信仰、儒家思想对动物伦理乃至生命观的重构.近代日本的动物伦理是在欧美国家的外部压力下被动形成的,但从根本动因上可溯源至东亚生命观.在东亚生命观的影响下,日本的动物伦理以万物一体为基调,主张人与动物生命实现的一致性与完整性,蕴含爱护自然、物种平等与敬畏生命的思想.研究和分析日本的动物伦理如何弥补人类生产生活精神需要,人们如何依据其提示人类敬畏自然界、感恩和珍视自然资源,如何令其与欧美主流动物伦理对话融合,如何开展相关科普工作,对我国动物伦理研究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面生产"、"全面生活"、"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三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马克思从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重大差别出发,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全面生产"、"全面生活"、"全面发展"的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唯物史观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实美的创造,即人类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直接进行的创造。在本质上,它是人类关于自身生活的创造。它包括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生产劳动——中美的创造(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的美化),自然的美化,人、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生活环境的美化等等。人类的历史表明,现实美的创造是人类进行美的创造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领域,轻视和忽视现实美的创  相似文献   

17.
人性·文学     
要人性,不要兽性。精美人性的艺术,人类会永远珍视的。——街谈巷议录人性就是人所具有的属性,它不同其他动物、植物或无机界(山、石、空气、光等等)的属性。人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实践的特征。地球上有了人类,便有了社会,有了人类和人类社会,便有了人性,人类是社会组织的核心,人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总和,文学艺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依据史诗《格萨尔》提供的资料 ,就藏族的动物观进行了剖析。认为动物与人类的起源、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藏民族不仅对动物倾注了真诚的感情 ,而且还采取各种措施加以保护 ,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多样性的高原生物世界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知识?知识如何获得和保持?人类如何使用知识?这些问题一直为西方哲学家们所感兴趣。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在本质上有求知的欲望。对知识的追求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20.
浅析人的社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首先是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的,动物的群体生活是一种遗传行为,而人类的群体生活则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次人的社会性也是相对于他人而言的,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他人的依赖性.人都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