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三贴近”的要求,既要遵循宣传思想工作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自身的特殊规律。一、“三贴近”的中心是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西方政治哲学的经典命题,不同政治哲学的人性规定决定其独特的理论品格。认为人性善的思想家通过道德召唤来完善个人的政治生活;认为人性恶的思想家以法治与规则保障政治生活的有序展开。出于对人性善恶之社会功能的权衡,西方政治哲学家通过建构政治制度来“抑恶扬善”,其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达到相当高的抽象水平,却脱离“现实的个人”与现实政治状况,马克思政治哲学以此为重要思想资源并以“改变世界”的“现实的运动”完成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现实超越。  相似文献   

3.
陈娱 《兰州学刊》2007,(10):201-203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信息传递为中心的灌输系统和以主体对信息的接受为中心的接受系统。二者的相互统一才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活动。文中分别论述了灌输和接受两个子系统及其关系。并阐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转型加快时期,加强对灌输体系和方法创新性的研究,是正确处理好灌输与接受二者关系的有效方法。也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德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政治中的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的人性体认出发,中西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演化表现为根本不同的发展轨迹。性善论为德治、忽视制度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性恶论则为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应该以问题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哲学研究存在着四个层次,而当前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在良序社会的设计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方面存在严重缺失,使得政治哲学研究陷入玄谈与空论的境地。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与研究者所抱有的思辨传统有关。本文认为,中国政治哲学的研究应当抛弃思辨传统,向英美政治哲学学习,具体来说,包括以问题为中心,以假言判断作为基本叙述策略,以制度作为研究重点,并且借鉴与应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抗争政治范式的一支独大妨碍了我们对农民上访的理解,农民上访研究呼唤新的理论范式。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自我解构为抗争政治范式的兴起提供了机会和空间,而抗争政治范式的局限则为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回归提供了可能。由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演化而来的非抗争政治范式要返回农民上访研究的中心,必须从自我解构转向自我建构,完成自身的社会科学化。作者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非抗争政治研究框架,包括利益协调、权利规制、分类治理、组织再造、农民幸福以及规则框架等研究议题,并以此作为理解农民上访的替代框架,以期实现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移。  相似文献   

7.
罗湘衡  高飞 《天府新论》2015,(3):137-143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政治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方法,以社会为中心和以国家为中心是政治科学的两大研究范式。作为合法掌握暴力机器的国家是其中的重要概念,传统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在方法论上忽略国家,仅将国家视作实现特定社会集团利益的工具,认为国家行为都能够被还原到社会,国家本身缺少自主性。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范式逐渐兴起,其最大特征在于它认为国家具备自主性,它的行为未必能够被还原到社会。国家的概念又逐步回归到了政治科学研究的视野之中,这体现了政治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我国学界对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人性原则研究甚少。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论应该是囊括了自然主义、理性主义、和德性主义三大思维原则的人性论。他的自然主义人性原则是理性主义人性原则与德性主义人性原则建立的基础,在其人性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人性原则为他的人性论、伦理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性假设与人类社会的管理之道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回顾历史上各种划时代的人性假设 ,探索人类社会的管理之“道”———包括“道路”即人类管理所经历的过程 ,以及“道理”即人类管理所秉持的理念———对于提高人类管理活动的自觉性 ,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人”、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卡西尔的“文化人”假设 ,作为划分不同管理时代的标志 ,从而揭示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管理、现代社会的经济管理以及即将到来的知识社会的管理活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审美维度的思考和研究,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命题。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美的提出,审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把审美理论借鉴到内在审美思考的必然逻辑,意味着党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传统的以“教育主体”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向以“教育客体”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1.
论法治的人性基础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论法治的人性基础叶传星法治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时也可以更广泛地把它理解为一种秩序类型,即法律作为至上性的社会调整方式的社会秩序。本文把法治作为一种秩序类型来阐释法治的人性基础。以往我们乐于说明法治的经济、政治基础,却往往忽视或回避法治...  相似文献   

12.
方由林 《理论界》2006,(10):144-145
古往今来人性善恶之争不休,其实善恶人皆有之。恶的方面人性具有利己性,善的方面人性具有利他性,所以人类社会不仅有伦理道德,也需要适当的管制。政治的产生既源自于人的利己性,又源自人的利他性。从人性的两个层面上说人类都需要政治,有了政治也就能更好地维护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  相似文献   

13.
第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我们面临着重新确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新地位的任务。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地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在任何时候和情况下都不要干扰和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相似文献   

14.
对传统政治哲学人性话语的批判是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视域.传统政治哲学,尤其是现代以来的政治哲学都相信有着共同的基本的人性,而只要捕捉到人性的真正本质就能实现理想的政治体制和美好社会.后现代主义者则认为这种理论的建构只是在人类解放的名义下对个人的奴役和压迫,他们因此反对人性的绝对性、永恒性、同一性,主张人性相对性、多元性,追求成为具有丰富感情色彩的、自我创造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15.
再论生态政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学术界多把生态政治视为自然生态环境与政治的互动,而且又视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中心的政治价值观。这是欠全面的。在内涵上,应把生态政治理论从以对自然生态的维护为中心转变为以政治的生态化为中心。在外延上,应把生态政治理论的研究从政治———自然生态层次推进到政治———社会生态层次及政治体系“内生态”层次。从而使政治理论能够以生态化的眼光审视、处理政治及其与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寻求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6.
河套文化是中华民族众多地域文化之一。其发展历程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历史一同成长。"河套文化"既包括以农耕经济为中心形成的物质文明,也包括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心理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7.
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伟兵 《云梦学刊》2007,28(5):58-60
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是以仁政、德治为价值指向的。因此,提倡“仁”,强调“礼”,追求德治和等级秩序和谐的先秦儒家,势必要寻找一个合理而有力的人性依据。人皆向善的人性预设,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根基。  相似文献   

18.
西周政治地理结构包括二层含义 :一是西周的政治统治格局 ;二是地理结构 ,即政治统治格局在地缘政治上的表现形式。目前有关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的成说都有一定的缺陷。王畿是不存在的 ,“中国”(成周 )也不是天下唯一的政治中心 ,“周邦”不是天下之一邦 ,西周不是“周邦”与“万邦”并存的天下格局。西周的政治地理结构从政治统治上说是 :以周王为中央权力核心的周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周王朝分封建立诸侯国 ,对诸侯实行统治 ,四方诸侯国国君直接统治诸侯国。从政治地理上看 ,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是周王及中央机构所在的三个都城 ,从这里统治天下 (四方 )。  相似文献   

19.
张健萍  杨蔚 《理论界》2004,(1):73-73
对人的认识和假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性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并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为基础,分析了人性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都论战中各方心目中理想首都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国防安全说、工业化中心说与南方富源说。西安的优势在于汉唐古都与人文传统,有助于西北开发,劣势是远处内陆;南京的优势是东南富源中心,劣势是缺乏国防安全;北平的优势相对较大,既具有国防安全,又是未来中国工业化的中心。建都论战彰显了知识界的政治批判、政治改革与政治参与的多重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