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人口城镇化的标准也随之改变,不再以城镇人口比重而是以综合发展水平来衡量。对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城镇化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综合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停滞型。在空间分布上,除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以及山东省的济南市和青岛市等大城市外,其他城镇人口比重较高的地区人口城镇化综合水平较低。针对人口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下降和停滞的城市,结合其发展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新型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内涵,从经济、社会、人口和土地4个方面出发,利用熵值法,构建对1990-2012年合肥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测度评价体系。综合测度的分析表明合肥市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与官方公布的人口城市化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合肥市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且以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为主要特征。同时发现第三产业、公共交通和城市环境水平对合肥市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较小。合肥市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保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3.
运用熵权法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统筹等5个方面对四川省18个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按得分高低进行归类。结果显示:目前,四川省城镇化水平质量不高。未来,四川省的城镇经济建设应通过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软环境建设、优化城镇发展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状况、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空间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革,随之而来的城镇化质量及城镇化协调性问题亟待解决。采用多指标法建立京津冀城市圈的城镇化质量体系,使用熵值法进行测评,并用系统协调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探讨京津冀城市圈的10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京津冀城市圈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地区间仍有较大差距,各地城镇化协调性较低,应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相关措施实现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为新型城镇化可以从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中原经济区重要省份之一的河南省为例进行分析,认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对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第一层次是重点加强环境保护;第二层次要重点加强生态文明宣传;第三层次要着重调整产业结构;第四层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的过程,基于对其内涵的理解,将城镇化抽象为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选取四川18个市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空间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土地城镇化现象严重,人口城镇化水平和综合城镇化水平基本是以成都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的。健康有序的城镇化应该是经济导向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概念模糊,"城镇化"的提法在实践层面上难以准确定位,学界对城镇化命题尚无广为认同的内涵界定。相关研究对"乡土中国"、"中国现代化""中国特色"未能作出确切的理论回应,因而难以切中城镇化的精神实质。建国以前我国的城镇化历程、不同区域间的城镇化比较、城镇化失败的个案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群体文化和个体心灵变迁、城镇化与海洋强国战略互动关系等方面,是城镇化研究的短板。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前 ,关于城市化水平的研究只把人口城市化作为唯一的测度指标 ,这种做法不免有些片面。本文提出了全面评价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模型 ,并对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推进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是当前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基于二象对偶论,在完全空间下将城镇化系统设计为以城镇化水平表征的实象和以城镇化效率表征的虚象构成的二象系统。在对城镇化系统的虚实二象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测度了2006-2014年中国各省份城镇化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中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中国城镇化效率则出现微弱下降。(2)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演进大致呈"M形";中部地区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在考察期内变化幅度较小,并且呈微弱下降趋势;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整个上升趋势中又伴随着"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动态变化过程。(3)不同省份之间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差异显著,并且呈扩大趋势。此外,各省份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章通过构建能够合理测度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建立数据包络模型,对安徽省2005—2014年16个地级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效率分析,对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深入探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对安徽省如何有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提高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尽管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然而纵观国内研究情况来看,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测量指标体系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的研究仍需进一步补充与完善。因此,在借鉴诸多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社会保障综合指数、经济融合指数、社区融合指数、心理融合指数四个维度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测量指标体系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目标,评价新型城镇化水平有助于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因而对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至关重要。将文化潜力要素加入改进的“星系”模型来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以成熟的专家意见法、相关分析法制定基于两步筛选法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技术路线,并采用融合了360度专家反馈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沈阳市进行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通过实例验证,沈阳市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真实有效,旨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2000年-2005年湖南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四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得出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量的关系最为显著的结论,同时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南未来几年碳排放量做出预测(2010年-2012年),结果表明:如果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碳排放量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最后提出关于湖南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许多大城市开始进入了扩散型城市化中的郊区化阶段.以南京市的新市区--江宁区为例,其人口发展的特点是净迁入人口增长迅速;流动人口数量大;区内人口增长率和文化素质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而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人才短缺以及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等则是新市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要加大教育投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设好社区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质量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见证。从社会、经济和空间3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赋值法可以对我国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进行城市化质量综合测度。从总体上看,辽宁省城市化质量高于吉林省和黑龙江两省。社会、经济和空间三类城市化质量在空间上分异比较明显。哈—大城市走廊的沿线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较高,而外围地域城市的城市化质量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红利,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加快安徽省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反映二者内涵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描述方法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城乡一体化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重要作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都有待提高,但各市实际情况不尽相同,需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对策促进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经济现象之一,包含着社会、经济生活等诸多内容,作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新的引擎,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扩大内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现代物流业是融合了运输、仓储等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其发展状况也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与否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与新型城镇化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提升了物流业水平,城镇化的发展也需要物流系统的有力支撑,两者的协调性直接影响到各自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通过利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函数的概念、因子分析方法和STATA统计分析软件,构建现代物流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现代物流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协调度的评价模型,结合1985—2012年辽宁物流及城镇化发展数据,进而对两者间的协调性进行综合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TOPSIS模型的湖南省新型城镇化 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湖南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从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社会发展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等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水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只有省会长沙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其余市州新型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显著。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湖南省14个市州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长沙市,第二类为株洲和湘潭,第三类为岳阳、常德、邵阳等11个市州。根据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兼顾公平,促进各市州的协调发展;融入长江中游经济带发展大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加大环境污染防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国市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市域尺度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精确定位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关键。基于2010年世界上185个国家与中国337个地级市(州)的城市化率和人均GDP数据,通过GIS等定量方法,可以分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市域格局,进而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聚集状态及省内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地级市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虽呈显著相关,但不同城市二者的协调性却不一致,337个地级市中仅有36个处于协调状态,且协调性呈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各省份内部二者协调性的分布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即位于省份中心位置的城市大多城市化超前,处于省份边缘的城市大多城市化滞后。而西北、东北地区的省内差异较大,中部地区的省内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20.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是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需要。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交通运输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定陕西省2000~2016年的新型城镇化与交通运输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检验和方差分解。研究认为,新型城镇化和交通运输都发展较快且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新型城镇化与交通运输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交通运输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在短期内交通运输可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脉冲响应检验与方差分解表明,交通运输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明显的短期正向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对交通运输具有长期持续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