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皋兰书画家唐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诗、书、画是三枝艳丽的奇葩。能诗、工书、善画不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文化艺术修养,也是今天我们品评古代文人学士的艺术标准。清代书画家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众多的清代书画家中,皋兰人唐琏占有一定的地位。他的书法和国画对兰州、甘肃乃至西北书画界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可以说是清代甘肃最有名的书画家之一。《中国画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均列其名。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近现代出现了一批具有创造性的画家,石涛就是其中的一位。石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提出画家要以生活为基础,借古开今。另一方面,就是他追求的艺术境界,努力达到与自然对话中的"物我交融"之境。在艺术理论上,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画理、画论。他的中国画艺术一直影响至今,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庄子特具诗人与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对审美旨趣、艺术真理和自由创造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庄子》从无的玄思、鬼出神入的自由创造、物化的精神境界等诸多方面,涉及了哲学沉思与艺术真理论域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相关论述契合于古往今来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的内在规律。《庄子》所揭示的艺术真理,可谓中国艺术精神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4.
布克哈特是19世纪瑞士杰出的历史学家,出生于巴塞尔一个政治地位极高、非常富有的贵族家庭。一生有丰富的教学和研究阅历,成果绰约,尤其是《希腊文化史》中,在神话和艺术两个方面对希腊人智能和美学欣赏能力予以诠释,探讨了神话、艺术与精神自由的关系。在布克哈特眼里,希腊文化源泉是精神自由,通过精神自由才能形成影响后世的希腊文化;他对古希腊悲剧意识理解深刻,对人类苦难、悲剧与精神自由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权力提出了自己的理性见解;布克哈特文化史观暗含着重塑历史科学的意图。布克哈特认为,希腊人无疑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具理性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值得我们从文化历史角度进行回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画艺术理论中,石涛的画论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他倡导的中国画艺术的美学精神即强调画家主体的心性表达,抒写画家自然美感情趣。这在中国画艺术表现里体现为水墨结合、水墨相融、水墨一体所产生的艺术丰富表现力,它是艺术家追求艺术审美理想的结果,这一结果就包括有"絪缊"之美的内涵。"絪缊"是画家把对宇宙自然的审美感悟抽象化为理性思维观念,并使其形象化、视觉化所创造出的具有混沌苍茫的意象之美,它对中国画艺术审美创作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谓文人画就是指从事绘画艺术的封建阶级士大夫——文人学士之画。它既不同于民间画工的画,又不同于皇家画院画家的画。文人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抒发作者主观感情和笔墨趣味。明代陈继儒把文人画概括为“力、巧、神、学、识”的总和。宋代苏轼说:“观士人画(即文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画,只取鞭策皮毛,……看数尺便倦。”(苏东坡集《跋汉杰画山》)同时他还指出了文人画和画工画的不同之点即:“士人画”重“意气”,画工画重外形(“只取鞭策皮毛”)。把画与文结合到一起来谈论的是南宋的邓椿,他在《画继》中说:“画者文人极也,……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  相似文献   

7.
(一) 莱辛在关于《拉奥孔》的笔记中,曾摘录了画家赛克西斯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据说赛克西斯画了一个小孩,小孩手中拿着一串葡萄。由于画家画得非常逼真,以致鸟儿向这里飞来。但赛克西斯对此并不高兴。他说他如果把小孩也画得很完善,鸟儿看见了就会害怕,不敢飞来。这故事反映了这位画家是多么谦虚,他不满足于自己已得的成就,而善于从完美中找到自  相似文献   

8.
诗歌为文学(语言)艺术,有人称之为时间艺术、表现艺术、听觉艺术;绘画为造型艺术.有人称之为空间艺术、再现艺术、视觉艺术等;两者分属不同的艺术范畴.为不同的艺术形态。从各自不同的修饰语看,它们从创作过程所运用的手段和表现形式及艺术构思.到艺术品的审美特点风格特色等等,都有着分明的界限和严格的区别。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处理对象区别诗和画:“就处理对象说,诗属于精神哲学.画属于自然哲学;诗描绘心灵的活动,绘画研究身体运动对心灵的影响。”(《笔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人们更断然区别诗和画,德国的莱辛从创作角度区别诗和画:“只有那些搞不清诗、画两者界限的诗人们、画家们,才会继续把‘诗如画’当作金科玉律;绘画凭线条和颜色,描绘那同  相似文献   

9.
倪龙娇 《学术界》2012,(3):123-129,285,286
21世纪的今天,绘画艺术多元化的背景带动了材料语言在当代中国画实验中的拓展,画家力求在中国画语言系统中更加深入地寻找资源,以丰富的手段推进中国画的发展.开放的社会形态和多元的文化语境,更应该使我们在完全开放的文化心态中去认知与开拓传统文化.画家要在不断研究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调整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传统重新诠释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0.
埃舍尔,是西方一位别具一格,极有影响的画家.他创造了一系列富有智慧的图画.他的画用一些怪诞的图形表达一些很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往往是在哲学和最前沿的物理学、教学中被讨论.可见,埃舍尔是把哲学、科学与艺术融合在一起.这里介绍的是一副题为《自由》的画.这幅画着重解释历史的趋势,或者叫“存在的时间表现”.在这幅画里,白鸟的存在是由黑色来决定的,反过来白鸟的存在又决定了黑鸟,但是随着画卷向下伸延,黑鸟、白鸟变得越来越模糊,轮廓不清,以至最后完全混沌,没有差别,一切不复存在,有变成了无.这种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碰撞、交融的语境中,凉山彝族画家同其他地区的画家一样,开始自觉地对艺术的"民族化"与"现代化"进行可贵的探索.受彝族毕摩画、漆器、服饰、民居建筑、银饰等民间美术的影响,他们在造型、构图和空间结构的处理、色彩运用以及材质肌理等形式语言上进行了承传与转换,创造形成了独特民族风格的现代彝族画.  相似文献   

12.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是徐复观新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所作阐释的要点在于:中国艺术精神可以概括为以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而只有庄子的艺术精神才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庄子的艺术精神导出了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在画论及绘画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促使中国古代绘画由人物画转向山水画。在庄子的艺术精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在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是一支对“现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疗效的“镇痛剂”。  相似文献   

13.
艺术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就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是人们心灵的调剂师,但在很多时候却遭受非议,甚至是压制和攻击,艺术失去了自由。雨果站在浪漫主义的立场上,为艺术自由而呐喊,带来了艺术的新发展,使艺术自由有了实现的空间。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倡导诗人应当摆脱教条式摹仿的束缚,自由地创作,开拓自由的氛围。艺术自由的提出并非偶然,是雨果经过深思熟虑和实践印证的。在浮躁、喧嚣的现代物质生活中,人的心灵极容易遭受压抑,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艺术能否真正弥补这种状况,取决于艺术是否自由。雨果所推崇的艺术的自由发展,这在当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实现。我国开放、自由而宽松的环境为艺术艺术自由、彰显个性魅力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表现在对经典的摹仿上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改编经典作品,重新寻找传统民间故事中的新内涵,旧影视剧的重新翻拍等,摹仿经典、戏说经典、大话经典,对经典进行新的演绎,表面上看是对摹仿的反叛,实现了对艺术自由的追求,而实质上却偏离了雨果的自由精神的实质,远离了自由的真正目标。雨果艺术自由的文艺思想的现代意义表现在,他所倡导的艺术自由是独创,不是简单摹仿;是真实,不是虚伪;是内在情感的释放,不受理性束缚...  相似文献   

14.
画,作为一种美术作品,无疑是供人们欣赏或收藏的。画之所以有收藏价值也是因为它首先具有审美价值。然而,任何一幅画的第一个欣赏者或审美者却不是别人,而恰恰是画家自己。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始终进行着一种自我的审美活动,不断体验,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画家正是在自我审美感受的驱动下进行绘画构思和创作,直到整个艺术作品的完成。画家在创作过程的自我审美感受如何,直接影响到他的作品的艺术欣赏价值及其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 所谓画家的自我审美感受,是指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对自己创造的对象(从观念形式到现实作品)产生的审美知觉,并由此得到一种特殊的满足和快乐的审美享受。画家的自我审美活动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活动过程。甚至在作品完成之后,画家也还会不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寻根作家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来考察其艺术思维过程和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寻根作家大都是基于艺术视野的开拓、审美意识的更新进而提倡文化寻根的。在他们的小说中,弥漫着神秘文化的艺术氛围,承接着屈骚的浪漫精神和幽独情怀,而庄子自由独立的艺术人格、超脱世俗功利的审美的人生态度、“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境界更是开启他们艺术灵感的钥匙。这些美学特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审美意识在当代的复苏。  相似文献   

16.
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彩画不是促使浅绛彩瓷兴起的根本原因.黄公望等元代文人画家逸笔聊写胸中逸气的艺术精神经过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明清文人画家的演变后,逸气已经消解,逸笔也嬗变成为引书入画,尤其是清中后期经过金石学风的催化,更进一步将明末清初文人画家倡导的引书入画嬗变成为写意笔法画,即“写画”.这使得文人画与画工画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审美趣味等方面趋同,这是浅绛彩文人瓷画兴起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刘芳 《江西社会科学》2002,(Z1):231-232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感受到它的超凡脱俗的美。曹雪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不失为一位大画家,他用传神的画笔,饱含着郁浓的画意,来描绘他所钟情、所悲悼的人物,他那丰富的艺术想象功力,让读者为之神往,为之倾倒。庚辰本有句评语,说……  相似文献   

18.
绘画与诗歌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却日益呈现出了融合的趋势。其诗画融合的生成机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虚实相生:诗与画的相似相容;二是艺术语言的不同:诗与画的相异相吸;三是儒道互补:"天人合一"的审美观。诗画融合的艺术形式则表现为诗意画(以诗为画)、题画诗(以画为诗)、诗画合一(诗画一体)和图像诗等四类。古代画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中国当代画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中大致说来,其深层所表现的丑,首先是与(羞)恶相联系的,进而与道德发生联系.唐宋后,在艺术领域丑演变成一种无关道德的精神和旨趣,丑其实是怪异,艺术对丑怪的表现也就表征了一种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的审丑精神.总体看来,中国古代的审丑艺术实际上体现了"以丑为美"或"化丑为(中和)美"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艺术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印章,在中国画各种艺术因素的整合过程中,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构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印章的使用,在中国画创作中显示出极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今天,凡从事中国画艺术活动的画家,在完成其画稿时,必在画上钟以印章,这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程式。遗憾的是,以往的中国画理论研究,对印章的使用规律及其所产生的艺术魅力阐述甚少,系统深入的研究更乏涉及,作为对中国画艺术的整体研究,急需补上这一笔。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探,旨在“抛砖引玉”。印章原本只是一种证信之物。据考,它发端于周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