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贾海建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50
神怪小说中对山岳的描写主要是通过韵语来完成的,其主要的特点是模式化及由这种模式化而引发的相关特征。但尽管如此,部分山岳描写在故事情节推动、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仍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汤丽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Z1):100-101
在日本民俗文化之中,女性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对女性无上崇敬,但另一方面又对女性规定了种种的禁忌.尤其是在日本的山岳信仰中,对女性的禁忌--"女人禁制"这一现象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迟鲁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1):101-108
《金刚经》是唐代鬼魂小说中出现频次远超其他佛经的佛教经典,其相关小说的故事情节,或因直接持诵经文死而复生,或因入冥、遇鬼间接得知经文有修福神力.从文化层面观照,唐代佛教的发展影响了大批文人的创作,浓厚的弘佛意识下所推崇的是更适合普通民众的宗教救赎手段,亦体现出唐人欲通过佛教之力超越生死的生命意识;鬼世界作为人世的翻版,小说中冥界鬼吏索贿的恶习、鬼魂知恩图报的正气,皆是对社会现实一定程度的反映,折射出唐人对此两种现象的批判与肯定.在小说叙事功能上,《金刚经》的出现改变了人物的命运和思想性格,成为叙事文本中推动情节走向的要素,其亦是搭建阳间与冥界双重叙事空间的重要桥梁,小说中对经文言其神威又不言其真谛奥义的叙述,则成为凸显《金刚经》神秘且神圣艺术效果的叙事方法. 相似文献
4.
韩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6)
唐代民间信仰中的鬼魂信仰承载并推动了具有重情特色唐小说发展的步伐,唐代鬼故事借鬼魂信仰之外壳,着重表现了唐代青年人不被接受的爱情,具有时代进步色彩;唐代精怪信仰故事延续魏晋以来精怪故事模式,因富有谐趣精神在唐小说中自成门类,并成为精怪小说的一种传统模式加以延续.神灵信仰作为权力的代表在唐小说中呈现出新的变化,一是神灵的权力在世俗信仰世界的不断下降,一是人性化色彩逐渐加深,而后者正是唐小说最根本的风格和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5.
哈葛德的冒险与神怪小说是林译小说中数量较多、影响较大的作品,正是这些通俗小说成为中国新小说的效法对象.林纾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序跋实现了译者对原本的干预,忽略了西方冒险与神怪小说中的个人主义因素,特别突出中国传统中所缺乏的"贼性"与"盗气",将西方人炫耀种族优势的小说作为抵抗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武器.但正是这一点.凸现了他意欲在屈从于西方话语之后获取攻击帝国主义力量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杨伶俐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30-34
争议性让厄普代克的小说一直成为人们批判的焦点,他的作品激起人们的愤怒、迷惘的同时,也受到表扬甚至过分恭维。对厄普代克作品的评价多数都是与其作品主题、写作方法以及写作意图几乎不相关的假想。厄普代克信仰基督教,但不同于多数人理解的基督教信仰,尤其那些将基督教同绝对道德联系起来的信仰。 相似文献
7.
沈梅丽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94-96
龙宫原为佛教文化意象,当其以文学意象的身份进入古代小说后,成为小说作品中的一个常见文学形象。受时代的小说创作潮流、创作群体以及受众层次变化的影响,唐宋小说与明清小说中龙宫的文化内涵及美学旨趣发生变化。历代小说中龙宫意象即在这种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丰富,构建起意蕴深厚的龙宫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8.
宋前文言小说中的冥婚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树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1):71-78
冥婚是一种特殊的婚姻习俗,在宋前文言小说中常常出现。它突破了狭义的未婚夭亡的男女合葬,不仅指死人与死人之间的结合,也包括活人与死人的婚恋等。从宋前文言小说来看,冥婚故事大致有三种类型:合葬式、入墓(庙)结为夫妇式、女鬼自荐枕席结为夫妻式。作为古代婚姻嫁娶的一种特殊形式,冥婚具有鬼魂信仰和婚姻门第观念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林荣松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41-46
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对中国人的鬼神信仰进行深入批判 ,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在小说中借鬼神信仰解剖民族灵魂 ,观照社会人生 ,构建了一个奇特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0.
韩国古代小说中的大量神怪情节,一方面有着深厚的本国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包蕴了丰富的中国因素。这种中国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中国文学影像的存在;二是中国儒家思想因素的渗透。从这些神怪情节所包含的中国因素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创作影响之大,同时也可以看出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之深,韩国古代文人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造诣之深。 相似文献
11.
葛永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5):55-59
志怪小说是古代小说的重要小说类型.纵观志怪小说的发展史,文人的创作心态和接受心态由于受时代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的影响而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志怪小说的本体价值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依据这种变化,我们将志怪小说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并分别指出各个时期的主导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分析这些取向的表现和成因,探寻其递变的文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鬼谷子》谋略思想及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铁生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2):79-85
《鬼谷子》是先秦时期很有特色的一部学术著作。由于秦汉以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属于非主流文化,因而使其学术价值湮没不彰。文章从《鬼谷子》谋略思维的根据、原则和方式,谋略主体的素质和修养,论证了其学术价值,同时指出了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邹铃声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107-112
长篇小说《芙蓉风》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写实精神,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各种场景,穿插了多条情节线索,使得全书充满了史诗般的气势和百科全书的性质。作品不满足于对生活现象的描述,还对生活的本质进行了揭示。作品的成功得力于创造性地传承了古典小说的结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话语创新精神。特别是写景的“自由式骈化”风格独具特色。在我国的长篇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陈志伟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3-57
明清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开始就对其有分类研究。对比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谭邦和《明清小说史》等几种代表性著作,就其中的明清小说分类体系进行比照研究,可以发现这几种分类体系各有其优点,也皆有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明清小说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5.
田英宣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44-47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唐代鬼小说中也是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人鬼恋经由六朝志怪的发端,到唐代,已日臻成熟.唐代小说中形形色色的鬼们,脱离开六朝志怪中的恐怖怪异,人情味儿已很浓厚.对他们多加看顾,便发现这也是一个可憎、可爱;可鄙、可叹的多情世界. 相似文献
16.
方亮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8-50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小说人物和情节的分析,认为道教因素有意无意地渗透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和阅读过程中,为古典小说营造了世俗化、神秘化的气息,为古典小说赢得广大的读者群,并成为古典小说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孙玉卿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6):66-68
晋北一带保留着古老的殷商习俗,崇尚鬼神,"鬼"一词在人们日常会话中使用频率很高。"鬼"可以放在人的名字、称谓前,也可以和其他一些名词形成固定搭配,表示人机灵狡黠;还可以作动词的宾语,多表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作后缀多构成詈词。 相似文献
18.
古代亚欧大陆北部游牧民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1):43-47
古代亚欧大陆北部游牧民普遍存在原始宗教信仰 ,后来祆教、摩尼教、佛教、景教、伊斯兰教等经游牧民传入和传出该地区 ,各种宗教在这里并存或交融相汇 ,此起彼伏 ,盛衰交替。 相似文献
19.
叶诚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0-84
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缘起与走向与此后小说现代性建构直接相关。在中国小说现代性发生之际,虽然追求小说历史化功能的呼声占据主流,但小说界也的确有关心小说诗学问题的声音,从而成为一股小说变革过程中的自我制衡的力量。即使在梁启超等“新小说”的主流理论家那里,对小说文体的某些本体性认知也是存在的;而王国维等着意在小说理论与批评本身自觉做出美学理解的小说家或学者,尤其为小说现代性的完整命名做出了贡献。在小说现代性发生和命名的审美视域中,王国维等对小说诗学问题的关注以及梁启超小说理论中的双重性,一并显示出被主流话语遮蔽的小说生长的潜质。 相似文献
20.
王菊芹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69-71
神魔小说是在明代独特的宗教、文化氛围中兴盛起来的,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神魔小说满足了那个时代旺盛的创作需求、阅读需求,在明代异军突起并在创作上达到高峰。同时,作品在当时的广泛流传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