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凤凰古城经营民族服饰的外来商人为调查对象,探讨了该群体不同形式的文化资本对民族旅游服饰文化多元化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外来服饰商人制度化的文化资本为该群体立足凤凰起了基础性作用;外来商人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在巩固了该群体的立足根基的同时,促使了凤凰民族服饰文化朝多元方向发展;外来商人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以直接手段促使了凤凰民族服饰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唐代达到了中国乐舞文化的高峰,唐代人不仅在国内各地区搜集民间乐舞的范围更加扩大,对外来乐舞的交流也更为广泛,他们在乐舞艺术交流活动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唐代人吸收外来乐舞是有条件的,有选择的,吸收外来乐舞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音乐风格,发展自己的音乐传统。唐代文化艺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尤其是诗歌具有代表性,绝句是诗中最近于间乐的,在唐代能入乐歌唱,乐舞文化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的各种艺术门类,成为它美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中国化:外来宗教适应中国社会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化是中国国情对外来宗教的要求,是外来宗教适应中国社会而生存发展的表现形式和必然趋势.外来宗教要在中国发展必须具备三种"适应",即适应中国政治需要,适应中国主流思想文化,适应中国民间习俗.外来宗教的中国化有三种情形,即潜移默化式中国化、救危图存式中国化、转相化导式中国化.研究此课题,对处理好宗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关系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名学和语言文化接融学的角度,以我国东北地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少数民族人名史中出现的不同民族语人名为据,论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三个民族不同程度地接触外来语言文化的现象,指出了这些外来语言文化对其各自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不同形响。  相似文献   

5.
杨恕  曾向红 《世界民族》2006,84(4):13-21
2005年法国发生了一场因外来移民不幸触电身亡而引发的席卷全国甚至波及到邻国的骚乱。文章认为,这场骚乱并不是穆斯林移民与法国本土居民之间的种族冲突,而是外来移民文化与主流的法兰西文化间出现的隔阂,尤其是阿拉伯移民所带来的伊斯兰文化与法国政府奉行的以同化移民为主要目标的“共和模式”理念之间产生的矛盾及其后果的显现;只有明确在一个国家内部各种文化所拥有权利的合理限度以及多元文化政策的适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流文化与移民文化的相互调适、磨合,使非主流文化融合到主流文化中,才能消弭这种移民文化与移民所在国主流文化之间的隔阂,进而维持国家的统一认同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旺多 《西藏研究》2010,(1):44-49
在古代,异地文化的吸收和传播常常把宗教作为一个重要载体来实现。佛教在西藏是一种外来宗教或外来文化,因此外来僧人在吐蕃佛教发展史乃至吐蕃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吐蕃时期佛教传播、佛经翻译、佛教本土化的重要力量。文章着重探讨吐蕃统一政权时期外来僧人在佛教传播及佛经翻译方面的贡献以及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岗村是一个偏远的侗族山村,正因为如此,侗族传统生计保存得较为完整。笔者立足于文化的整体观,剖析了近年来化肥、农药、打米机、马匹等外来技术引进后传统生计的现代流变,从中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在这一基础上,笔者认识到,一切外来现代技术的引进,都要尊重民族文化自然性适应取得的已有成果,尊重客观的自然生态特性,才能收到理想的成效。否则,都会引发始料未及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8.
战后移民的持续到来迫使荷兰放弃"非移民国家"观念,承认移民永久化。1983年,荷兰出台少数族群政策,开始系统地处理外来移民问题。少数族群政策的主要对象是外来移民构成的少数族群,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三个方面,旨在保持少数族群文化认同的同时促进他们融入荷兰社会,带有明显的多元文化主义特征。由于荷兰经济低迷,少数族群政策的成效差强人意。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荷兰少数族群社会经济隔离状况日益显露,反移民情绪高涨,少数族群政策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明清时期柳州外来移民与土著民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对立与融合状态,揭示明清外来移民在柳州不断向附郭西南扩展其生活、生产空间的历史演化过程.柳州城郭的民族空间分布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明代民族的“城-郭”对立阶段和清乾嘉后“民-夷”融合的混居阶段.清中叶后的马平县基本消除民族矛盾,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融合的社会结构,其中广东客家移民因具有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适应了清初马平县的民族对立,推进了移民与土著的文化融合,其客家民居反映了清中叶以来客家人为主的外来移民与土著民族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明——以彝族阿细人山寨可邑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复兴是值得探讨的;可邑村是一个发展陷入困境的阿细人村寨,在外来学者的引导下开始对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已消失多年或风光不再的传统文化得以复兴;这种复兴并非是传统文化的如实再现,而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发明,发明为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也是被视为包容和接纳外来移民的典范.这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成为加拿大的重要特征.但是,魁北克问题是加拿大多元文化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因为它直接涉及到加拿大的国家统一问题,并且其他族群如原住民和外来移民问题也常常与之缠绕在一起..以魁北克问题为案例,研究加拿大民族多元主义及其社会治理的经验,可以作为同样是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学习和借鉴,以维护祖国大家庭的团结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龙君 《民族论坛》2007,(8):61-61
<正>近年来,凤凰县依托原始的自然生态、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是,随着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原生民族文化的传承逐渐出现断层,加上低层次的旅游开发造成对民族文化的表层利用和扭曲表现,又使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原生性、完整性和文化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因此,抢救和保护凤凰的民族民间文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苗族伴郎文化解读——以云南省富民县芭蕉箐村婚礼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婚礼中,伴郎的选择有着特殊的条件和社会基础,伴郎在苗族婚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基督教文化的加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外来民族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苗族婚礼中的伴郎文化发生了显著变迁。也正是在文化的传统传承及其现代演变中,芭蕉箐苗族形成了自身富有特色的伴郎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杭州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艺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后,中国内地的佛教造像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受到了三次大的外来形式的冲击,在华夏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跌宕的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历史剧幕。浙江杭州灵隐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就是第三次外来形式冲击下的典型产物,其中的藏传佛教造像和部分汉传佛教造像,既包含有很深的印巴次大陆文化艺术的渊源,又有汉传统文化和江南佛教石窟、摩崖雕刻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多样性,笔者试图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苗族婚礼中,伴郎的选择有着特殊的条件和社会基础,伴郎在苗族婚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基督教文化的加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外来民族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苗族婚礼中的伴郎文化发生了显著变迁。也正是在文化的传统传承及其现代演变中,芭蕉箐苗族形成了自身富有特色的伴郎文化。  相似文献   

16.
二战之后,西方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大量外来移民群体.这些外来移民群体和其他少数族裔群体不断从内部向西方各民族国家提出权利要求.这使西方各民族国家不得不放弃"单一民族"的民族国家建构模式以及同化政策,转而采取更为宽容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以满足各族裔群体的权利要求.此举引起了很多人对民族国家会走向衰微和终结的担心.但事实上,民族国家并没有走向终结.其原因在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本身就是民族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重新建构的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少数群体的权利要求,促进了多元文化国家内部的整合,使得民族国家的建构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17.
林晓华  邱艳萍 《民族学刊》2016,7(1):71-75, 121-122
哈尼族宗教艺术中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屏障.在生态文明领域,本文首次提出了“文化屏障”这一概念,并通过分析发现哈尼族宗教艺术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对于保护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排斥强势文化的消极影响,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进而对如何在协调保护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强势文化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音乐交流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部分,中国音乐发展历史中的一部分,是中国音乐发展历史中的一部分,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一部分。中国音乐文化与世界广泛的音乐文化融合的趋势,在大规模吸收汉唐时期的外来音乐之后,在中西音乐的沟通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9.
都市外来回族穆斯林社会网络的建构——以桂林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学者开始运用社会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城市中流动人口的问题。在多元异质文化的都市社会,外来回族穆斯林通过各种方式建构自己独特的社会网络。本文以桂林市外来回族穆斯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语言、饮食等体现其族群边界的最为突出的符号和宗教活动进行分析,提出了其社会网络建构的特点和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族意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不论一个民族兼容了外来民族多少文化成份,其民族意识也总是潜在于每个民族成员的思想中,表现的形式和内容又是那样多种多样,而且时隐时现。如果引导得当,民族意识可以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藏族是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比较独特的民族之一,本文简略探讨他的民族意识和文化兼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