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百年中国史学可以说是史料考订派与史观派的对抗史,这一明显特征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中国史学界几乎有一全程展示。八十年代初是史学无所适从的年代,旧有范式的失落使历史研究者转而引进了各种宏大范式来填补史学研究的空白。九十年代是中国史学真正发生危机的年代,危机的发生来自乾嘉传统的大步回归,乾嘉传统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当代中国史学的主流,“陈寅恪热”的出现即可看做是史料考订派“硬想回到乾嘉去”的载体。史观与实证的“兼容并包”是未来史学的不可争议的正确取向,任何一派的一统天下都将重蹈史学研究的闹剧。随着新实证研究方法的兴起,彻底打破意识形态的束缚,还历史以丰富多彩的原始风貌,可能是解除目前史学危机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傅斯年的名字和“史料学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在他的明确倡导下,中国近代史学研究领域内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史料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派别,而这一派别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对史学研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又无疑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使他成为本世纪初史学界的名流,因此,提到傅斯年,就不能不提到“史料学派”,而谈到“史料学派”,也不能不注意到傅斯年史学思想的渊源,以及他的史学思想对这一学术研究派别的兴起和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一、博斯年是“史料学派”的创建者和精神领袖“史料学派”,是本世纪中国史学研究领域内一个具有庞大声势和广泛影响的学术派别。因他们曾提倡“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所以,也有人称其为科学派。但  相似文献   

3.
很多学者对茶陵派与复古派之间的承接关系有过论述,认为他们之间观点相同的方面是主要的。可是在对茶陵派与复古派之间的观点进行仔细比较之后,会发现它们在儒家“政教观”、复古的方法、审美标准三个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同。不能笼统地单看到茶陵派与复古派之间的承接,对他们之间关系的不同也要有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廓清茶陵派与复古派之间关系的迷雾。  相似文献   

4.
考据学人眼中的唯物史观史学——以童书业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派和史料派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两大派别。两派虽呈对峙之局,正面交锋却不多见。来自史料派大本营的童书业曾与史观派中的王宜昌、李季和翦伯赞展开辩论,公开对其进行学术评估。他并不否认唯物史观史学本身的价值,但反对部分唯物史观者的唯心的古史观及其对考据派的谩骂式批评。他指明史观派所用的是类推的方法,以史观学说为依据,以比附推断为步骤,而以求合为目的。他还认为唯物史观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时代思潮和宗教哲学。童书业心目中的唯物史观者,与1949年之后的正统认识大相径庭,其范围要宽广得多。抗战后唯物史观派的上升也具有一定的学理依据,不只是政治变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新考据派主要是指以傅斯年为领袖、以史语所为中心、以整理和考订史料真伪为职志、以"为学问而学问"的治学态度相标榜的史料学派。该派内以乾嘉史学为依托,外以西方近代实证史学为应援,曾雄霸民国史坛达20多年,是当时声势最盛的史学主流派。钱穆与史料学派的领袖傅斯年的交往、二人治史异同反映了20世纪中国史学曲折而又多途并进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革命评论》中的言论,比较了改组派与蒋介石南京政府在意识形态上的分岐,说明了改组派风行一时的原因是利用了蒋介石南京政府在意识形态上的弱点,创造出迎合中国部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改良心理的改组理论,但由于其理论的先天不足,也预示了他们必然失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学衡派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上提出了他们“道德救国”的主张,这个主张一方面来自于他们对中国现实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与他们所受到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影响有关。他们所主张学习、保存的“中西文明”,大多是前现代思想,在实际的应用中就变成一种反现代性思想。这就与中国现实社会强烈要求发展现代性形成了一种历史的错位。这是包括学衡派在内的大多数文化保守主义长期被冷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派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胜利激发转向现实政治的标志是创办《每周评论》。《每周评论》与《新青年》虽有分工,但政治诉求上的关联却相当明显。新文化派的老师辈没有直接参与“五四”学生的运动,是因为他们仍抱有启蒙之念,更倾向于坚守思想革命、以舆论批评这种知识分子参与社会的方式影响社会。然而随着新文化派中的激进成员逐渐接受和认同“社会革命”,新文化派彻底走向分裂。但即使在接受和认同“社会革命”的激进成员中,其接受的初衷、方式以及思想取向也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着重考据和重义理两种治学传统。这两种传统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高下优劣只存在于各自传统的内部。由于受“重实践”治学精神的影响,中国史学的主流是考据派,而此派在20世纪受到西方科学思潮的影响而获得了理性的形式后,更有独霸史坛之势。在“科学理性”日益向考据派渗透的今天,义理派应该大胆地向“审美的”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诗传统的河流里始终起伏着“阳光派”与“阴影派”两脉.中国现代政治抒情诗与“阳光派”传统密切相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突出的审美风格以及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从郭沫若、艾青到贺敬之、郭小川,他们对政治抒情诗和新诗传统都作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在阳光和阴影的交错与融合中流变的政治抒情诗,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样本.  相似文献   

11.
论学术腐败的表现及其危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学术腐败是指学界一些集体和个人为谋求个人和小团体私利 ,在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活动中采取的种种非理性和不规范的行为表现。目前学术腐败主要表现在官学一体化、学术研究的功利化与商业化运作、学术评价活动的非理性化、文人相轻与学术的不公平、泡沫学术和泡沫教育等方面。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不利于学风建设 ,弱化了我国学术水平的提高及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 ,既危害社会 ,也危害个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导师素质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影响机理,以研究生的学术感知力为中介变量,构建导师素质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作用模型。运用相关分析、层级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导师指导能力对研究生的学术认知程度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对研究生的学术动机强度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导师的学术水平对研究生的学术感知力的两个维度都有正向的显著作用。导师人格魅力对研究生的学术动机强度影响显著,但对研究生的学术认知程度影响并不显著。学术感知力各维度在导师学术水平与研究生学术水平之间所起中介作用均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写作、发表学术论文几乎是每位专业人员毕生都要做好的基本功课.学术论文是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载体,学术性是学术论文与其他议论文体的根本区别.写好学术论文,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术论文的学术性及基本特点是前提.学术论文学术性是指论文体现出的对某一学科问题研究有创造、有新见、有价值的特性.学术论文具有学科性、创新性、科学性三个特点.选择研究课题和论文题目,必须站到学术研究的前沿,坚持选题的价值性和可行性两大原则.写作论文则必须有扎实的学术史知识,并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本领域科研的最新进展和动态趋势.要善于发掘和积累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既注重资料搜集的全面、系统,又要特别重视搜集新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要养成怀疑、批判精神,勇于进行学术讨论和争鸣,努力学习、掌握写作商榷性论文的方法.发表学术论文,应注意正确处理与编辑的关系,对编辑多一分信任和理解.要注意研究、了解期刊办刊宗旨、内容特色及不同风格,选择适合的期刊投稿;要了解、掌握编辑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信息,做好与编辑的沟通与交流;要以严谨扎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科研,精心打磨好自己的论文.  相似文献   

14.
教学是高校最为古老、传统的职能。目前我国高校出现了和美国二战后教育界相似的问题,即将学术狭隘地等同于科学研究,教学越来越不被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的全面职能,特别是育人职能的实现。“学术水平”应分为“科研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的学术水平”,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关系,教学一旦失去科研,或科研一旦失去教学,自身的发展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孟广林撰著的《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一书作了系统评论。第一部分围绕《论稿》对西欧封建王权的学术研究动态的透视与思考,充分肯定了《论稿》对有关学术史的梳理。认为《论稿》在深入辨析西方学者关于西欧封建王权诸学理模式的基础之上,非常准确地把握了西方学者关于西欧封建王权诸学理模式的思想底蕴,并提出了自己考察英国封建王权的角度,这就为自己的研究确立了科学的学术前提。第二部分围绕着王权与世俗贵族、王权与教会,以及英王国的政治体制、机构、职官和英国封建王权的性质与地位等问题,集中评论了《论稿》对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之前的英国封建王权的实证性研究。认为《论稿》的研究资料翔实而典型,分析深入而独到,观点鲜明而富于启发,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是我国西欧中古史研究领域近年来产生的不多见的重要研究成果。第三部分就《论稿》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方面进行评论。认为《论稿》的研究方法有独到之处,而且极其注重学术规范,体现出《论稿》作者严谨治学的精神。同时第三部分还分析了《论稿》尚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初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大学学术精神主要包括学术求真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学术独立精神和学术创新精神,其中,学术求真精神是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核心宗旨,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本真诉求,学术独立是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实践前提,而学术创新乃是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精华要义,四者相互关联、互为根基,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以学术创新为角度,从制度创新、栏目创新和内容创新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在高校学术期刊的特色发展中开拓学术创新策划工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纵向结构中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的最低层次的正式组织,教师与学者聚集在基层学术组织中从事的学术性活动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术权力的原动力.回顾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学术权力的发展历程.从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组织结构特点和教师专业性三个方面论证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学术权力存在的合理性;以基层学术组织为研究坐标原点,将横向与纵向权力结构转化为对组织外部学术权力的划分和内部学术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一方面推动纵向结构中学术权力向基层学术组织适度集中,另一方面通过基层学术组织内部的分权实现权力制衡.  相似文献   

19.
浅论我国学术规范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我国高校学术规范制度的滞后性,本文提出加强学术规范制度建设的措施,包括成立全国性的学术道德管理机构,建立学术信用体系,制定“学术信誉规范”手册,建立对学术失范者的惩戒机制,签定诚信保证书,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监督网等。  相似文献   

20.
期刊学术是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主要因素。建立期刊评价体系需要确立期刊学术的内涵。学术期刊以登载学术文章为立刊目的。学术内涵成为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第一个概念。学术内涵包括历史传承性、思路独创性、系统完整性和科学技术性四个方面。文章的学术性和期刊学术性的内涵的关系是一种包容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