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不留遗产好     
给子孙留遗产是许多老年人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今,一些发达国家的开明人士感悟人生,有新的创新。韩国人发起“不留遗产运动”,开始只有寥寥几人,现在会员已达420人。他们有三个原则,一是每年根据情况改写遗嘱,二是遗产的三分之二捐给社会,三是宣传不留遗产运动。我为此举叫好。 美国有线电视公司主人约翰·马隆要把15亿美元的家产悉数捐给慈善事业,不给子女留遗产。他说:太多的财产不但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反而毁了他们的前程。 给子女多留遗产是传统观念,有些人总怕晚辈过不好。有的人到晚年还推车摆摊,捡易拉罐,买菜光拣处理的,手头零钱挤干也要凑上整数存入银行。结果倒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在我国兴起的遗产运动的社会依据主要来自于国际形势、国家战略和行政主导,而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尚未建立.我国当代的遗产事业的典型特征是“有遗产,无体系”.如何在我国传统中寻找和建立遗产体系,关系到今天的我们是否有能力在世界舞台上确立承袭过去、面对现实和建构未来的中国特色.中国非物质文化理论体系应围绕遗存之道、遗存之相、遗存之技和遗存之法四个核心内容展开.  相似文献   

3.
一、史诗的产生与发展 史诗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属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对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阐述基本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上的宏观考察,认为史诗是人类从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论述的那样:“……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页)另一方面,从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在研究康德时曾指出:所谓趣味,就是“真正的共通感”,有时也就是“感觉”。“最紧密地与趣味相联的现象就是时尚”。任何“感觉”、“时尚”都是社会存在和人类实践的反映或产物。这就使任何形态的审美趣味都成为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衍生物。中国古典审美趣味,在本质上可称为一种小农趣味,它不可能摆脱其作为农民的文化本性。以这种文化批判的态度研究古典美学遗产,对调整我们今天美学研究的结构及价值系统,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论传统     
一根据我们的习惯,凡是一个集体(民族、团体、军队、学校……)从历史上所形成的在生产上、工作上、作风上、生活上……的一些特点在它的一般成员中已经成为习惯的东西,都可称为传统。从上述定义出发,“传统”关系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如:一八九七年俄国米海洛夫斯基曾攻击“俄国学生们拒绝遗产”,列宁同志曾和他展开了斗争,写了“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一书,里面说到的“遗产”(或传统),就是关系到意识形态的问题。在我国“五四”运动时也曾发生过传统之争。当时中国人民——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企图冲破外来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束缚,努力发奋自救;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统治势力——旧军阀、旧官僚、旧政客、旧文人,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着的,运动着的物质是有规律的,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当然适用于研究社会经济生活。只有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来研究经济规律和经济规律体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经济规律(1)透过现象,揭示规律。什么是规律?规律是对运动而言的,是运动的基本秩序;而运动是对物质而言的。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因此,规律就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没有物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规律。列宁说:“规律是现象中巩固的(保存着的)东西”;“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规律是本质的现象”;“规律=现象的平静的反映”;“规律把握住平静的东西”。①自然现象中的规律是如此,社会  相似文献   

7.
“社会规律的主体性”,这是近年来一些论者的热门话题。提出这一命题的同志认为:“自然是客体,人是主体”,“在人与自然这一最高关系中,主客体的区别是绝对的。”承认人是主体,也就意味着承认“社会是主体”,“社会运动是主体的运动。”于是断言:“社会规律是自为的规律,”“社会规律有主体性。”并且认为,只有承认社会规律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首先应当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文化思想”,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文化思想遗产。就此而言,我觉得先秦的文化思想有一种明显的倾向,那就是“内向”的,而不是“外向”的。所谓“内向”的“内”,是指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外向”的“外”,是指整个宇宙及大自然界。所谓“内向”的,即先秦文化思想对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是全力以赴地进行了分析和探索;而对于宇宙、自然的“外向”研究,就没有那么关心,甚至持否定的态度。当然,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这并不是说中华民族在先秦时期就没有探讨宇宙、征服自然的辉煌业绩;而是说,从文化典籍的遗产上看,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对“外向”文化既少记录,也不提倡,在文化典籍里留下了相当显著的“内向”特征。  相似文献   

9.
通观近年来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研究 ,在概念和术语的使用上存在多种说法。本文认为 ,由于当代的“伊斯兰现象”波及范围广 ,涉及社会各层面 ,形式多 ,因而对于伊斯兰世界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伊斯兰现象” ,还是使用“伊斯兰复兴运动”这一术语较为妥当。对于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形式划分 ,从国际和国内的角度看 ,可以分为国际层面的伊斯兰复兴和国家层面的伊斯兰复兴。对于伊斯兰国家内部的伊斯兰复兴 ,即从伊斯兰复兴涉及的社会生活层面看 ,可以划分为穆斯林民众精神信仰的复兴 ,伊斯兰社会文化的复兴 ,伊斯兰在国家政治中的宗教—政治复兴、政治—宗教复兴  相似文献   

10.
有价值的历史遗产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历史遗产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是冷静地看,有关的研究还没有摆脱直观性的作法,如对于历史遗产简单的二分法,机械的列项等,对于现代化本身的模糊认识等。如何才能使这类研究再上一个台阶?笔者认为,一个必要的前提在于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上的拓展与更新,具体而言,应当尤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不能将历史遗产仅仅拘于“传统文化”的范围。在历史遗产中,传统社会结构以  相似文献   

11.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之一。60年代后半期,西欧北美先后爆发大规模抗议发达资本主义的新左派运动。它的兴起除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外,同马尔库塞等激进思想家的推动也大有干系。1968年5月,当运动达到高潮时,新左派宣布马尔库塞为精神领袖。他们选中马尔库塞,决非偶然。马尔库塞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按他的说法,哲学必须“变成政治学”域“政治化了的哲学”,任何无视现存的社会“反人性现象”的哲学观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12.
有一年春节,北京四中的一些五十年代毕业的老同学聚会。这些人事业上都有一定成就,但又饱经沧桑,经受了不少磨难。闲谈中,大家谈起这样一个话题:咱们遭受这么多坎坷、挫折,为什么还拚命工作,谁也不肯停下来呢?这时,一位物理教师回答说:“物理上有个惯性定律,静者恒静,动者恒动,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接受了党的教育,党给了我们动力,使我们朝着一个目标运动起来,既使在逆境中,仍可保持运动的惯性”。 多么可贵的“惯性运动”。这种精神上的“惯性运动”比起物质上的“惯性运动”来,更坚定、更持久、更目标始终如一。物质的“惯性运动”受外力作用只有一次,而精神的“惯性运动”则可以持续不断地从党那母亲般的乳汁中汲取动力;  相似文献   

13.
遗产的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中国社会,"遗产运动"正如火如荼地铺开,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民众,都在忙于"遗产"的申报、评估、学习和保护工作.而在学术界,"遗产"虽已成为历史学、旅游学、地理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学术话题,然而真正有所建树的遗产理论却少之又少.因此,从人类学角度探讨"遗产"的本质及其与文化空间、族群认同、文化自觉等概念的相关性并结合国内遗产运动的现状进行辨析,就有其现实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现状的考察、分析和评价,提出如下观点:(1)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属于社会哲学范畴,其研究的主题是社会发展的规律、道路和类型;(2)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世界历史”标志着世界的“一体化”,同时又表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3)马克思关于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意义在于为探索较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不仅是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法,更重要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辩证法。(4)“世界历史”形成之后,“跨越”现象不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或常规现象。因此,社会发展从总体上看有三种类型,即自然形态、派生形态和超越形态。  相似文献   

15.
“富不过三代”现象古今中外都大量存在,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家庭教育、财产管理、遗产继承方式、社会风气和财产保护法制滞后等。富过三代的本质是良好家风的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社会安定、家族兴旺、国家发达、人才辈出的结果。要想解决“富不过三代”的难题,需要重视做人和勤劳节约、艰苦奋斗及理财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有多种说法,如“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争(革命)”、“人民群众”、“历史合力”、“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现实的人”、“创新”、“改革”等。就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表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有七个层面——现实的人的需要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历史规律性发展的根据;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历史的“合力”构成社会发展的系统动力机制。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不同语境中,从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出发作出的不同表述,彼此相通相融,不存在矛盾现象。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其“动力”是指客观现实性的、本原意义上的动力。当前,又有几种新提法,如“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需要(利益)”、“创新”、“改革”、“新‘合力’动力论”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并非对“生产力”动力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尚明轩同志所著《孙中山传》由北京出版社印行了。这本书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一般说来,原因有三: 历史人物的评价,乃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所以如此,首先是由于历史人物往往是一个标志,体现了一种社会运动,代表了一股社会思潮。其次,是因为历史人物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加速或延缓了事变进程,改变了历史的个别面貌。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则,但却决不贬低历史人物的作用,轻视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此其一。对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的研究,无疑是一桩十分重要的工作。毛泽东同志早在四十年前就已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毛泽东选集》,第499页)孙中山和他所领导  相似文献   

18.
物质和精神是人类社会中两个最基本的因素。社会和自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发展过程有“两变”:一方面是物质变精神,另方面是精神变物质,自然演化过程只有“一变”:物质变物质。当然,在人类社会中,物质也是一切变化的主体。由于精神只是物质的派生物,在静态上,它是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反映或重述;在动态上,它是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贯彻或实现。因此,社会发展过程也和自然演化过程一样,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变”学说的主要观点。“两变”学说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原教旨主义”又称“基要主义”。该词最早出现于 1 92 0年美国基督教浸礼会的《守望季刊》上。作为神学思想 ,它对当时社会的世俗化现象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反映在基督教神学中的自由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动。这一神学思潮在 2 0年代达到鼎盛 ,3 0年代趋于衰落 ;战后 ,又有所发展。随着战后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特别是 1 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胜利 ,以及在此前后伊斯兰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或社会运动对地区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冲击 ,使西方社会感到震惊。西方新闻界首先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称呼这些运动 ;以后“原…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指出:“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与自然界不同,“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