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永祥  马忠 《社科纵横》2013,(3):106-109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仁"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以实现"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是其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则涵盖了孝、悌、忠、信、恭、敬、耻、勇等众多道德范畴。孔子的道德教育的成功是同其"言传身教、学思结合"、"克己修身、见贤思齐""、博学约礼、躬行有恒"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思想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
"情判"作为中国传统诉讼中颇具特色的审判模式,是指司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情或情理作出判决.它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适应,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情判"以和谐为总体价值取向,无讼和追求实体公正则是和谐在情判领域的具体价值取向.在这些取向的指引下,司法官判案时力图做到法顺人情,情法相合.  相似文献   

3.
传统儒家认为,家庭成员之间有着生活情感上的本源,这是实施道德教育最可靠的基础;同时,家庭内的道德情感还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拓展性,于是采取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治理模式.对于各种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儒家尤为重视孝悌之道,将其视为治之始.关于孝,儒家强调的是孝养和孝敬;关于悌,儒家主张的是兄弟之间彼此友爱.重视家庭教育,继承和发扬儒家的孝悌思想,是解决人的道德滑坡问题、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4.
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农科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为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增加一些难得的机会.当今高等教育的理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趋势,"三融促教"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受到了很多高校的青睐,该模式的实施也为地方农业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了一条可行性特色发展之路.加大对地方农业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带动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型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加快地方农业院校实现转型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通过分析新农科背景下我国地方农业院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障碍,结合"三融促教"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对地方农业院校实施"三融促教"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一改历代因袭前朝礼制的传统,开国之初即弃元礼不用,而另谋擘划一代礼制,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元明之际“华风沦没、彝道倾颓”的礼俗现状使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受到严重挑战,不仅为朱元璋的礼治宏图提供了反面借鉴,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礼治的治政作用,从而将礼治推到“国之纪纲”的政治高度,并且属意于创立一代礼制。朱元璋的制礼思路主要是因袭前代之制,稍加损益以合时宜,但元代五礼皆以“国俗”行之,带有浓厚的蒙古特色,严重偏离了历代相承的“礼统”,不堪新诞生的汉族政权袭用,构成明初礼制变革的根本原因。自元礼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种断裂,但以周汉唐宋以来的“礼统”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对元代礼失百年的一种反正,又是一种延续。  相似文献   

6.
正在充满各种"鸡汤"正能量的世界里,唯有丧文化才让我们真的有了一丝感同身受,但此"丧"非彼"丧"。通过丧文化让我们认识到大家的生活其实都一样,通过调侃与自嘲告诉自己不要颓废,这才是丧文化真正的意义。1.原来一生一世那么短暂,当你发现所爱时,就应该不顾一切地去追求。2.一耽搁就是一辈子,回首就是痛!3.每个人注定都要被生活这个王八蛋欺负,何不趁年轻踹它两脚。4.这个世界其实只是看起来很大,实际上你哪也去不了。  相似文献   

7.
巩宝平 《唐都学刊》2012,28(6):9-13
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各派学者对孝道有种种论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的先秦儒家承礼论孝,认为孝是习先王之道、报本返始之需;同时又积极开拓新的诠释理论资源,纳仁论孝,以孝为仁本和修身之要。通过结合礼仁,较为全面地论证为何行孝,既存续了孝礼本义,又开拓了孝仁新义,大大地充实了孝道伦理的理论依据和内涵,彰显了一种理性和创新精神。藉此,他们使传统孝伦理中"历史"与"自由"两种要素相辅相成、和谐一体,是值得珍视和发扬的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但观过知仁,对儒家孝伦理的潜在弊端,亦需保持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特别重视教化的建设。朱元璋认为风俗关乎治乱,教化甚至比政刑更为重要,所以"明教化"被他认为是实行宽仁之政的基础之一,与聚财、省役、禁贪暴并举为国家"培其根"的要务。朱元璋在改朝换代之际推行教化有很强的针对性,树立教化,首推忠节;提倡以孝治国,提倡孝悌,作为风化之本;建立学校,提倡儒术,制礼作乐,作为推行教化的重要手段。其教化建设,措施得力,特点鲜明,如喜欢用敦劝、感化手段推行教化,重视用奖励、表彰影响社会风气,注重人君修身、官吏律己在推行教化中的表率作用,以及重视对教化的普遍宣传和教育。这一切作为不仅扭转了元末以来的社会风气,重新确立和发扬了传统的道德理念,使明初社会趋于安定,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OBE,OBE理念是《华盛顿协议》缔约国普遍认可的人才培养理念,"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综合教育理念.将专业认证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融合,是本科高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该文针对专业认证改革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正"孝、悌、慈",一个人能一直对父母、兄妹、子女做到这些已然不易,况且能时刻想着对周围的人予以大爱,给社会带来正能量。青岛丰利餐饮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吕明杰,就是这样一个人。每到冬至这天,他就会召集周边街道的环卫工人,来到位于市南区青铜峡路的青岛丰利家常菜馆,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午餐,这种做法已持续六年之久。寒冬已至,但人心是暖的。云南路街道、中山路街道和  相似文献   

11.
宋洪兵 《求是学刊》2005,32(5):107-112
就观念形态的主调而言,日本的近代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脱儒"的过程.日本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所做的近代转换工作,则可视为这一过程的中心和枢纽.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取长补短、融为一炉的改造,最终形成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优位、公私分治、政教分离的思想,为日本的早期近代化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贾文胜 《学术交流》2012,(8):172-175
浙东之学自唐宋以来,长期受理学熏染,形成了东莱之学、事功之学、金华之学以及华川文派。元末明初,朱元璋以浙东文士为智囊,逐步奠定其文治基础。在朱明政权创建过程中,胡翰、宋濂、刘基等人与朱元璋君臣遇合使浙东之学从一种地域思想变成一种官方思想,朱元璋运用与其治国理念相近的浙东之学作为定国的文化政策,浙东文学由此成为一种官方文学,对有明一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胡翰为浙东名士,又为浙东文学的重要成员,他在承继浙东之学的同时更有发展,表现为对吴中文学的肯定,显示出在"明道"、"宗经"之外"尚情"的倾向:一方面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另一方面也重视文学个人意趣的表达。胡翰对浙东文学的承继和发展表明浙东文学与吴中文学趋向融合。  相似文献   

13.
徂徕学派与法家的"人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东育 《日本学刊》2002,(5):102-118
朱熹理学对社会发展的滞碍作用 ,在日本江户时代中后期日渐凸显。不甘安于停滞的思想家 ,在“古学派”尤其是“徂徕学派”的积极倡导下 ,发起了一场以反对朱熹“性理”哲学为核心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这场运动中 ,作为朱子学根源之一的先秦“人性论”遭到批判 ,而法家的“人情论”则迅速取“人性论”而代之。徂徕学派的工作 ,为明治维新的到来做了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准备 ,它创生了“日本近世新法家”。  相似文献   

14.
儒家重视人伦,强调伦理本位,主张道德自觉应从个体入手,并形成了一套关于道德自觉的理论,主要包括道德自觉的起点、内容、方法和境界等。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为人",要处理好各种伦理关系,做到孝、悌、忠、信;其主要方法有"格物致知"、"致良知"、"反求诸己"、"慎独"等,道德个体如果能达到时时处处按道德规则办事,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那是道德自觉的最高境界。当代德育培养道德自觉要从个体入手,重视伦理本位,培养人的道德反思能力和自觉践行能力,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青春活力。  相似文献   

15.
孝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家庭生活看,子女孝顺父母是基本道德要求;从政治生活看,通过“移孝为忠”来论证臣民的政治义务是有中国特色的孝治理论.周朝在从家发展为国的社会结构支撑下,以孝治国具有源于人情的自然正当性.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丰富了孝的内涵,但此时儒家对孝的强调更侧重于观念.汉朝以孝治天下、推崇《孝经》,形成从重视孝观念向重视孝行为的转变.在“从上往下”看的视角中,《孝经》对“差序义务”的强调,使得统治者的责任对上不对下,但是在分封制废除、郡县制确立的背景下,“天子”与“士”直接相连,基于自然情感的孝被抽空了自然正当性.这一方面促使在上者以“恩惠”赐予在下者利益,另一方面促使在下者在“孝”的情感中由对人的“敬”转变为对位的“尊”,这就为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埋下了伏笔,同时,此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思维模式对于当代中国仍然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媒体奇观现象在人类社会与历史渐进过程中的一种凸显.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相关研究也印证和辉映了这一发展轨迹.媒体奇观现象的相关研究源起于古老的哲学命题"表象",在"视觉中心主义"传统下建立起来的"视界政体"中,表象在技术的助推下成为一种"全视机器",成为以蒙蔽和诱惑等方式束缚和压迫人类的新的枷锁,对其抵制、反叛、颠覆与重建就变得任重而道远.在这个转向的过程中,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理论表征了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叛逆的激发.凯尔纳和他的媒体奇观研究,是在德波的悲情沉淀后将这一理论引向更理性、更具建构意义的一种新的出发.这一理论体系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媒体奇观研究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7.
永乐帝,名朱棣,朱元璋四子。在有明一代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从青年时代起,他就跟随朱元璋进行反元斗争和大明帝国统一活动,成为朱元璋之子中的佼佼者。即帝位后,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针对明太祖朱元璋中后期施政的一些弊端,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都做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和改革。特别是他于中国北部边陲钦设奴儿干都司,在南中国海域经拓南海诸岛,为维护和发展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未棣不是朱元璋钦定皇位的接班人,而是以“靖难”名义,用武力从其侄建文帝朱允炆手里夺取帝位,所以,历来受到正统封建巨子  相似文献   

18.
徐源 《社科纵横》2012,(5):155-159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实践中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将"仁"、"义"、"礼"、"信"、"孝"、"悌"等为核心的德育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以有教无类,注重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以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手段,通过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以因材施教的差异性教学方法,培养"仁"和"智"统一,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论语》中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价值多元论和反启蒙立场出发,以赛亚·伯林拒斥现代性.在他看来,启蒙的理性主义一元论必然导致吊诡的现代性:一种经由理性思考的现代性构想只有依靠非理性的方式才能实现.然而,作为自由主义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并不否认启蒙的影响.他承认启蒙之后,人类必然要脱离传统社会而进入一个"新时代".自发性、多元性是这个"新时代"最基本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初级阶段,在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过往数十年的实践中,早已证明在本科教育中引入导师制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引入"本导制"是大学育人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根据工作实际,聚焦民航高校思政学生群体"本导制"的实施情况,探究其价值意蕴、逻辑机理与实践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