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母亲在教育方面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学业及思想品德。因为唐代女性的学养不同于前代的封闭与死板,也异于后代的保守与僵化。所以她们扮演的母亲角色在家庭教育方面也不同于以往及后世。她们是一群聪明、能干、坚强的女性,是有智慧的、有头脑的严且爱的母亲。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发展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呈现出空前开放的气象.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唐代妇女的表现也不同于历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这一系列出色表现就是基于她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宫廷女性也不例外,她们甚至有机会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本文试通过墓志及敦煌文献中大量资料对唐代宫廷女性的教育状况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赵莉 《南都学坛》2008,28(5):72-75
女冠是唐代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的生活、思想与传统闺阁女性大不相同,她们的地位较之世俗女性有所改善,可以以独立人的身份(如作为道师、道观主持人)接人待物,应酬世事,其生活的自由度较之传统女性高。女冠特殊的生活使她们广泛自由地与文人名士交往,一起宴饮、集会、郊游、酬唱,唐代文人的文才风流、浪漫情趣大大触发了她们的创作热情。作为创作主体,女冠们不仅写出了别具特色的赠答诗,而且也写出了不同于传统特色的爱情诗。同时,特殊的地位、频繁的社交,形成了女冠见多识广的人生阅历、与众不同的心理框架和洒脱旷达的思维方式,这使女冠们对世态人情、爱情婚姻、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较之世俗女性更深刻,表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为唐代文学添写了绚丽的一笔。作为创作客体,女冠的身份行为也影响了男性文人的小说创作,使他们改变了以往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传统,为唐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女冠的创作在唐代文学中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唐代女性的书法教育虽然在许多方面还无法与同时代的男性书法教育相媲美,但无论从哪个阶层看,唐代女性与以往相比都接受了更多的知识教育和文化熏陶。她们的书法教育或者来源于书馆、师长,或者来源于家庭、朋友,总之在她们非凡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下,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工于书法的女性,这说明了唐代女性书法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而言,当她们脱离工作岗位或基本不再从事生产劳动之后,家庭是她们生活的主要空间。由于她们自身的特球状况,她们在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关系方面也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唐代女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有道德礼法、经史、诗歌、女红,这些教育内容对她们的诗歌创作都有一定影响。道德礼法教育使女性的诗作频繁出现"三从""节义""移天"等道德礼法内容;经史教育使女性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化用经史语典,或借用经史语典言事抒情,或化用经史语典巧妙措意;唐代女性诗歌教育在内容上主要是学习男性诗人诗作,在方法上主要为诵习抄写,这样的教育特点使她们的诗歌多有借鉴和模仿男性诗人诗作的特征。同时,唐代女诗人又以其特有的女性视角,为唐诗创作提供了新的关照事物的角度,使诗歌表现出独特的女性书写特质;女红教育使唐代女性诗歌中出现了较多诗歌与女红物事并现的女红化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李冶、薛涛、鱼玄机都是唐代著名的女冠诗人,也是唐代女性诗人中最高成就的代表。她们亦道亦妓的生活方式、自由而广泛的社会交往,对她们诗歌篇什的丰富、艺术水平的提高、题材的扩大、内涵的深厚以及作品的流传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的母亲大多是有悖于伦理常识的形象,她们构成张爱玲式的"巫母群像",这种母亲形象表现出张爱玲对传统母性观的批判。此倾向的形成,与张爱玲对其母亲的情绪记忆密切相关。同时,张爱玲对母性的批判也暗含着她对女性及人性层面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期待。  相似文献   

9.
女冠的繁荣是唐代出现的一种特别的社会现象.唐代女冠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十分活跃地参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尤其是与当时的文人群体交往十分密切.唐代女冠的大量出现与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她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唐代的社会画卷,而且也为唐代文人的创作提供了可贵素材,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种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唐代女性诗歌中的道教情怀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是我国道教最为鼎盛、道教信仰最为虔诚的时期,在其三百多年中,统治者对道教都大力提倡、倍加尊崇。与统治者大力提倡道教的举动相呼应,唐代社会形成了一股求道学仙、追求现世幸福、永恒生命和自由心境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同样也影响了唐代女性,从而使她们的诗歌和心灵世界弥漫着迷蒙的道教情怀。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代表作《儿子与情人》被很多评论家所关注。有的从女权主义方面加以论述,有的以恋母情结为基石来阐述工业文明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更有一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作者利用女性实现男性自我。如果以弗洛伊德三重人格学说为纽带,以保罗与母亲、克莱拉和米立安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分析,可以看出保罗非但没有利用女性,反而是被其母亲与克莱拉所操纵,并最终毁于她们手中。  相似文献   

12.
乐伎在唐代是一个颇具规模且引人瞩目的社会群体,对唐代诗歌的创作有很深的影响.乐伎不仅是诗歌的传播者,也是诗歌的描写对象,更是诗歌的创作者.作为诗人的乐伎人数众多,妙兼色艺、慧擅声诗.她们创作的诗歌与男性诗歌相比,笔融细腻,情深词婉;与其他女性诗歌相比,大胆直白.唐代乐伎的诗歌还显示出拟男的创作倾向:她们以男性士大夫所推崇的标准为其创作的标准,表现出和男性一样的心胸.她们的创作打破了男权社会中女子“无才”的偏见,更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抗.  相似文献   

13.
"五四"及20年代母爱题材的女性写作,是一种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性别写作.对母爱的礼赞与膜拜,形成了"五四"时代女性写作的奇异景观.但也有一些作家,开始了她们对母性与母爱的理性思考,不是所有的母爱都崇高,不是所有的母性都美好,母亲忘我无私的背后可能是完全地丧失自我.母爱颂歌中的反弹旋律,避免了对母爱概念化的颂扬,丰富和立体化了母亲形象,也影响了后来的同类创作.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中国佛教鼎盛时期,大量女性走入了比丘尼的行列。当时比丘尼队伍主要由出家的比丘尼、挂籍寺庙的比丘尼和私度的比丘尼三部分组成。唐代女性要想获得僧伽资格必须经过两次受戒,即沙弥戒和比丘戒。唐代的大德尼已经获得了为女性出家者授具足戒的权力,一些大德尼还代表政府为人剃度。比丘尼们积极从事写译、造像、讲经等弘扬佛法的活动。比丘尼的宗教活动主要包括日常的持戒、诵经和不定期的抄经、写经、造像等,她们的很多功德活动都围绕着寺院进行。比丘尼也经常举行讲经活动,出身士族、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比丘尼所讲多为僧讲。社会下层也有比丘尼的讲经活动,只不过她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往往被迫中止。  相似文献   

15.
从汤亭亭到谭恩美和任璧莲的华裔美国女性文学都有明显的母女主题,即华人移民一代母亲和她们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冲突与和解。这些母亲们在女儿面前都显得强势、专制因而引起冲突。造成强势母亲的原因有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对教育的重视,也有作家颠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女性"龙女"和"瓷娃娃"刻板形象的需要。母亲们的严格要求促进了女儿们在美国社会的成功,客观上应验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亚裔群体冠以的"模范少数族裔"的称号,但也造成女儿们在性格上的缺陷,这应启示中国读者反思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6.
有辽一代,受本民族习俗的影响,契丹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高,她们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她们所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契丹女性的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从大量的文献和墓志资料中得知,辽代契丹女性受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妇德教育、文化素养教育、宗教教育、骑射教育及日常生产技能的教育等。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家庭,国家政策和宗教活动对促进女性的教育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女性批评与女性文学的母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性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者争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著名女性主义学者以及女性作家如里奇、乔多罗、克里斯蒂娃、伊利格瑞、拉迪克、莫里森等,从不同角度聚焦母亲,对母性进行了全新建构。她们的母性建构大体上经历了抵制母亲身份的60年代、寻找母性力量的70年代、转向身体与伦理的80年代、走向多声部的90年代这四个阶段。百花齐放的女性理论与女性书写赋予了母亲自己的话语,使21世纪的母亲形象异彩纷呈,得以成为自我身份建构的主体。?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新天地》2007,(3)
在旨于倡导女性解放的“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我想起曾经抚育我的三位母亲,她们都是旧社会的普通女性,虽然她们遭遇很悲惨,但是她们影响了我,改变了我的命运。忍辱负重的生母练就了  相似文献   

19.
《左传》中的女性形象向来备受关注,就其形象研究著文甚多:或把她们分成妇女的若干类型;或探讨她们的历史命运;或分析她们不同于一般女性的才能、智慧等等。但这些研究大多倾向于以性别视角为出发点,在潜在的男女二元对立的传统视域之内,以女性特征为大前提,研究她们在共性中的特性。本文试从这些女性形象所生成的历史环境出发,探讨她们作为一个与男性同等的社会人在士阶层兴起并登上历史舞台之际所受到的士风潮流的影响,重温她们在深闺宫墙之内感受到的士人气质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在母系社会中女性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女性卑下的社会地位成为定局。在唐代营造的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加之宋代市民文学的繁荣,以及理学的尚未成形,宋代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但程度和范围非常有限。宋词中对女性慵懒、典雅形象的描写,是男性审美视角的外在表现,她们的意识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但身体继续以“被革命”的状态存在着。她们是男性审美视角下扭曲变形的身体,在裹脚、道德枷锁的重压下痛苦地敬延残喘着。尽管不少宋代女性作家在意识觉醒后向外张望,但她们也不能摆脱那种被赏玩、奴役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