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文化区及其划分标准 就像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很不一致一样,人们对作为文化的地域类型概念的文化区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在这里,我们把文化区看成是一个具有连续空间范围、相对一致的自然环境特征、相同或近似的历史过程、具有某种亲缘关系的民族传统和人口作用过程的、具有一定共性的文化景观构成的地理区域。一般地,文化区可分为形态文化区和功能文化区两种类型。形态文化区以一种盛行文化的特征或几种文化的综合特征加以规定,其范围随着所采用的指标而变化,如聚落文化区、语言文化区等。功能文化区系指某个组织起来并有政治、经济或社会方面的机能作用的地区,它在文化上不完全一致,其界  相似文献   

2.
关于新疆史前研究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从新疆史前时期的界定、史前文化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史前文化归类三个方面 ,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与讨论。这三个方面基本上代表了新疆史前研究的基本现状。本文首先试图对相关基本概念做出必要的澄清 ,在此基础上 ,对有关的重要观点进行概括与评论 ,认为应对新疆史前时期这个概念做出新的界定、重点用文化而不是用三期论的时代作为基本概念来对新疆史前遗存进行考察、并用客观的年代数据表示其时代属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有关“文化圈”、“文化区”和“文化个体”(区域文化 )的层次、范围差别、理论依据以及各自相应的文化指标 ,并以此为标尺来衡量“闽文化”和“泉州学”的定位问题 ,认为所谓“闽文化”的“多元”(碎状 )、“难融”、“不平衡诸特征即表明它作为一个区域文化整体是不成立的 ;而“泉州文化”基本上是与闽南文化为一体的 ;“泉州学”若要成为一门专门学科 ,还需要按学科规范进行系统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4.
德国学者雅斯贝斯在分析历史的结构时提出了广为流行的“轴心时代”(AxialPeri-od)理论,从多元的角度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世界文明史上第一个辉煌而复杂的时代。由这个时代造就了直至今天的文化状况,被“现代新儒家”第三期代表杜维明先生称作“第Ⅰ型文明”。这是世界文明的源泉,也是今天世界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共同基础。在当今,东西方文化各自存在内部的转型,同时也存在着区域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值此,探究文化转型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会给今天躁动的思考一点方法上的指导。毕竟文化转型从来就是艰巨而繁难的历史课题。一史前…  相似文献   

5.
闽台区域文化从总体上说与闽南民间文化有密切关系。闽台共同文化区的形成,既是移民与文化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两岸密切交往关系的产物。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过程,强调指出,历史上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以及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为闽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两岸的交流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结成的血缘文化纽带则是闽台共同文化区形成的重要条件和最终标志。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因素和人文条件对江苏文化区的形成、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概言之,主要表现为两大地理界线、四大区域文化、三次人口迁移、三大水体。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方言为主要区划指标,以县为基本区划单元,将江苏省划分为楚汉文化区、吴文化区、江淮文化区等三大文化区;进而在此基础上,把江淮文化区细分为金陵文化亚区、淮扬文化亚区和海盐文化亚区。  相似文献   

7.
戴沙迪  朱振宇 《中国学术》2001,3(4):374-376
“视觉文化”是什么?有理由认为,一本以“视觉文化”为题目的书,会在开篇对这个领域作出一个直接而综合的定义。不过,这本书的导论没有这样做:编者仅仅告诉我们“这是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新方法,虽然颇有争议,但很时髦。它随着文化研究,酷儿理论及非裔北美研究等领域的进步而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艺复兴”这一概念虽然有其深远的知识谱系,但无论作为一个历史分期、文化概念还是美学概念,它都是19世纪的产物.19世纪按自己的需要建构了“文艺复兴”.对“文艺复兴”这一历史分期的划分体现着19世纪对自身的反思:19世纪在为自己探源,在为自己书写历史,在为自己寻求根据.同时,这一概念也为19世纪的审美主义提供了最主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文化内部的急速分化已经造成文化领域阡陌纵横的局面,其内部差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知.我们可以根据渊源差异划分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根据时代性质划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根据价值体系和社会势力的差异则可以区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此外,按照群体差异划分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以社会群体为依据划分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的三分法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才流行起来的分析范式.这种三分法最初是在民间文化研究中形成的.有学者概括说,传统社会的中国文化有三个干流:它们是统治阶级的上层文化、市民的中层文化、底层的民间文化即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长期以来,一般人文学科的学者习惯谈“文化”,对文化背后的群体差异忽略不计,知识分子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断裂”说批判──兼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尔都塞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为界,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划分为“哲学”和“科学”两大阶段,是有见地的。但是,阿尔都塞描述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两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第一,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意识形态”。哲学是“意识形态”,因而,“哲学”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其“史前时期的错误”,只有“科学”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第二,他认为,这两个阶段之间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裂”。因而,不是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导致他的科学发现,而是恰恰相反,马克思必须“抛弃它的史前时期的错误”,必须“同…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说过:“文化上的区别一般地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金岳霖也有类似见解:“每一文化区有它底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底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黑格尔、金岳霖的观点对比较文化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化传统的比较,可以从研究思想范畴的区别着手。 本文以黑格尔、金岳霖的上述观点为据,认为中国、印度、西方古典文化中的最高思想范畴,分别是“道”、“梵”和“逻各斯”;它们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影响着三大文化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距今5 000年以降的中原地区由于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压力,导致其社会复杂化演进的特殊路径。由于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军事殖民,在中原地区常常发生族群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这种战争的目的、性质、规模都具有与史前中国其它区域不同的特性。它在与史前中原传统的重贵务实习俗的结合中,形成了血缘、文化、资源汇聚的“洼地”效应,这既促进原始宗教由自然神崇拜向祖先神崇拜的转化,又形成史前中原的“血缘旋涡”与“文化旋涡”,由此建构了一种特殊的集血缘性、内聚性、世俗性与开放性、辐射性对立统一的“天下结构”的早期国家制度模式。这种制度模式具有普适性、示范性特征及持续的辐射力与向心力,并延续而成三代王朝体制的“天下结构”国家范式,形成华夏早期国家的“中原”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3.
陈娟 《南方论刊》2010,(3):96-96
燕赵文化是以古代战国时期燕赵两国来划分区域及命名的一种地方文化。陈旭霞指出“燕赵文化主要是指以河北地域为依据,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其由有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结构体系,即河北大地上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  相似文献   

14.
台湾史前农业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现有的台湾史前农业考古资料,结合华南乃至整个东南亚和太平洋区域的同类遗存,吸收古地质学、人类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台湾史前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章指出,虽然台湾的原始经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但其史前农业的发展并未落伍,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初期曾先后经历了“刀耕火种”期、锄耕农业前期、锄耕农业后期和发达锄耕农业期四个发展阶段,表明台湾是农业起源与发展研究所不可忽略的区域,这一研究也有助于全面认识华南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农业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对文化区的理解1。文化区的概念和特点文化区是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它是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功能的空间单位。文化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区域内文化特质的同一性。文化特质是指各种文化要素的特征。在同一文化区内,虽然文化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但这种文化的差异从文化分区的角度来看是次要的,它们的共性才是主要的,在同一文化区内,其文化特质有比邻区更多的同一性。例如在中国文化区,北方与南方在耕种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语言上也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在文字、种族、…  相似文献   

16.
在统一体的中国文化发生之前,抽象意义上的中国文化是以地域性文化的形式而存在着的。中国文化的发生阶段,约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相当,其发生标准,需就考古发现的器物类型学上的若干一致性而言。国家统一,共同体文化才有可能出现和形成;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生,各地域文化必然要经历一个“互渗—统一”乃至局部消亡的过程,但中国文化的地域特色将会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17.
在近年来的文化讨论中,有的学者宣称:文化是一个具有内在的有机结构和完整的功能的整体,要接受外来文化就得全盘接受;与此相应,要否定传统文化就得全盘否定。虽然他们当中也有人剖明自己的心迹,说这是鲁迅式的以掀黑屋子的房顶的呐喊来迫使国人开窗子,但仍然引得国人哗然,仿佛真的要“全盘西化”了。 与强调文化的整体性相对立的,是对文化的可分性的强调。然而其结果亦不能尽如  相似文献   

18.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风俗描写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俗通常指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每个人“从他出生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他的经验与行为”①。从理论上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俗包含着互相对立的矛盾双重性。它实际就是弗洛伊德与莱格说的“集体无意识”,它规约铸就着这个民族的性格。风俗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今天所讲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改造社会、移风易俗,即是针对这两个方面而言的。自近代以来,一批先觉者从外族侵海的屈辱中,逐渐认识到民族文化中某些落后的成份。在承认异质文明的同时,开始建立起由…  相似文献   

19.
“人学”是专名还是摹状词?这是本人对近年来吸引了哲学界众多学者参与的人学讨论的一个质询。这样提问,不是要对“人学”作语言分析,而是想借一个方便的说法表达一个不易言明的疑惑:人学究竟是一个学科还是一种思潮?把人学作为学科来把握是否存在着学术方向上的偏差?罗素的术语用在这里有如下意思:首先,“人学”这个词,从字面上看很像学科名称;说它是专名,就是说它确实是学科名称,具有学科指称功能,也就是说客观上存在着或至少可能存在一个叫做“人学”的学科。其次,说它是摹状词,就是说它虽然象学科名称,但实际上不是;这…  相似文献   

20.
文化分区与湖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作为一个机能文化区的区域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湖北”之得名,源起宋代。但直到清康熙六年(1667年)湖广分省,湖北成为独立的高层政区,方有真正意义上的“湖北文化”。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湖北文化,具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湖北文化,是对今湖北境内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第二,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湖北文化,文化交融性更为鲜明突出;第三,宋以来的湖北文化,有一个起伏跌宕并长期处于中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