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志荣 《社会科学》2022,(2):186-192
现代美学中的美与中国古代的意象之间具有对应性。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依赖于主体而存在,既具有普遍性,又是个体感悟、判断与创造的成果。美从感性形态的角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意象"。意象是主体在物我交融中能动创构的,包含着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在意象中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意象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体现了物我的契合。审美活动创构了意象,就是生成了美。当称它是"意象"时,偏于指称它的感性形态,其中体现着审美价值;当称它为"美"时,侧重于指称它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寓于意象之中。美是意象的共相,是抽象的,意象是美的具体呈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美是意象"。  相似文献   

2.
李健 《江海学刊》2024,(1):247-254+256
长江作为“母亲河”,是中华民族不可替代的文化原型之一。立足于其他水系难以比拟的文明多样性和文化包容性,长江文化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一系列审美意象及其美学精神予以跨学科视角的考察。“瀚漫长江”既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审美意象之一,又蕴含着与中国传统美学高度契合的“和合四方”的美学精神。一方面,这一审美意象的深层意涵可以借助美学、地理学、博物学等不同学科的文化想象力,进行多维度的揭示;另一方面,其美学精神则可从社会观、天下观、价值观等层面加以系统性的阐释。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和民族复兴的当代语境,这一审美意象及其美学精神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人们把康德美学看作是一种浪漫美学,但是,对其浪漫特性却并未解析清楚。康德浪漫主义美学精神最充分地体现在他的Asthetiche Idee(审美理念)之中。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美的理想,这种理想表现在人的思想中就是审美的理念,而一当在现实中创造出来,就成为物化的审美意象。而这种创造,所依靠的便是想象力与天才的张扬,以荒诞式的象征性符号来表达。审美意象来自意义的丰富多样性,具有无限的阐释空间,它是任何依靠理智所作的阐释都代替不了的,它为美学赢得了全部的价值。康德美学是真正的浪漫美学,它为后来的德国的浪漫派美学与人道主义的浪漫派运动开了先河,是它们的真正源头。  相似文献   

4.
北宋著名词人苏轼词中运用了大量雨意象,这些雨意象具有独特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意义。情感内涵主要有两种:喜雨和苦雨,分别表现了作者轻松、愉悦和惆怅、苦闷的心情。东坡词中的雨意象可分为描述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具有烘托和造境的审美意义;象征性意象具有隐喻和象征的美学意义。东坡词中雨意象的审美意蕴深厚,是他词创作具有重大成就的具体例证和体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流水意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流水意象与中国古人的情感世界、流水文化的地理学根据及神话遗存、流水意象的多重哲学美学蕴涵、流水意象与华夏民族精神及文人性格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流水意象,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指出了流水意象的种种哲学美学蕴涵及其与华夏民族精神和文人性格的深层联系,对其在中国古典文学情感表现中的意义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作者认为,流水意象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功能的审美价值系统,它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并同其他意象母题一道,生成和强化了占传统文学相当比重的创作构思、审美表现的民族化形式;而它与华夏民族精神和文人性格的关系,更反映了它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画艺术理论中,石涛的画论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他倡导的中国画艺术的美学精神即强调画家主体的心性表达,抒写画家自然美感情趣。这在中国画艺术表现里体现为水墨结合、水墨相融、水墨一体所产生的艺术丰富表现力,它是艺术家追求艺术审美理想的结果,这一结果就包括有"絪缊"之美的内涵。"絪缊"是画家把对宇宙自然的审美感悟抽象化为理性思维观念,并使其形象化、视觉化所创造出的具有混沌苍茫的意象之美,它对中国画艺术审美创作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也成为中国现代美学阐释的对象,并且转化为现代的美学范畴,演变成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核心概念。中国现代美学中的意象概念阐释与意象理论建构是多元化的,大体可以归纳为三大理路,即中国古典美学理路、心理学理路和现象学理路。第一条理路基于中国美学传统对意象进行阐释,它还原了意象范畴的本源意义,明确了意象的基本性质以及在中国美学体系内的位置、与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为意象范畴进入现代美学体系奠定了基础。第二条理路是对意象概念做心理学的阐释,它揭示了意象的心理学内涵,使得意象概念具有科学性,确立了审美意识在一般意识结构中的定位,为心理学美学乃至于一般心理学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第三条理路是对意象范畴做现象学的阐释,它揭示了中国美学的现象学特性与意象理论的哲学根据,为审美现象学的建立甚至一般现象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意象研究的多元理路,证明了意象范畴内涵的普遍性和深刻性,它可以沟通古今、中外美学,为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梦意象,在诸多与梦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往往忽视了梦意象的美学因素。事实上,当梦从个人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也就是经典的梦意象的时候,它往往记忆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发展流变,成为审美风尚及审美心理的承载物。无论是从“美学之父”鲍姆嘉通还是美学大家康德的意义上看,梦意象都能够成为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梦意象与美学在学理上的亲和性使得从美学角度对梦意象进行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概念,它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运用十分普遍,包含着中国古代独特的美学精神和文化观念。“趣”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出现于六朝书画理论中,作为文学美学的概念成立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大行于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话语里。它有两种意义:一是指艺术家的审美旨趣,二是指艺术作品的某种特殊的审美趣味,两者关系密切;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趣基本含义有三:艺术作品具有言外之意、富有意味,审美意象的鲜活生动性,审美意象的独特奇异性。趣从内容上可分为事趣、情趣和理趣三种类型,从形式上可分为巧趣和天趣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环境有多重意义,环境美学中的环境不同于哲学意义、科学意义、实践意义上的环境,它是对审美的人而言的,是具体的,非功利性的。环境美学意义上的环境,作为审美的对象,是景观。环境的审美价值具有独立性与非独立性。环境是综合美,它由多种因素有机构成,而不是各种美堆积。环境美的基本性质是生态性与宜人性。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网络系统,它不仅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变异着,而且与人积极互动、相互敞开,在与人的变动不居的关系中,不断展现自己的新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