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守住梦想——我的学术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进 《东方论坛》2008,(6):73-81
中国现代诗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领域。这里有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沟通,又有中国诗学和外国诗学的对话。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以抒情诗为本、推崇体验性的传统诗学观念,同时又在诗对客观世界的历史反省能力和形象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传统诗学的领悟性、整体性、简洁性的形态特征,同时又在系统性、理论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在诗学发展上,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传统诗学的“通”中求“变”,同时又不拒绝在艺术的探险精神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这是我一生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晚清至民国,中国词学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常州词派的崛起,第二次是朱疆村主盟词坛以及梦窗热的形成,第三次是西学对中国传统词学的影响,并进而推动中国词学现代化转型的最后完成.三次词风之变,体现了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对传统文学的要求与影响,同时又清晰勾画出中国词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广东新会梁氏在现代词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在粱启超的影响下,这一家族从追随常州派,宗法梦窗,转而推崇稼轩,提出以“情感”、“意境”为本的词学思想,不但积极推进中国词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而且为现代词学贡献了一批有影响的词学论著.  相似文献   

4.
国学与西学的思想资源都在各自的古典学,但中西古典学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古典学重视小学传统与文献学传统,相对轻视了人文思想的阐扬与发掘.西方古典学以语言学为基础,非常注重希腊罗马人文思想的发掘与理解.中国古典学的转向与弘扬,应致力于以语言学为基础,去发掘先秦思想传统中人道精神的内在价值.构建文明的人文精神,应成为中国古典学解释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吕进先生为代表的"上园诗派"曾提出:中国新诗应该向国外诗歌借鉴,但要实现国外艺术经验的本土转换;承传民族传统,但要实现传统精华的现代化转换.这种打通古今、融贯中西的主张并非空穴来风,在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是有其渊源的.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词学思想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强调词的社会功能;主张词要有真挚的感情和晓畅的语言;讲究回荡的表情法;提倡诗词入乐。他的词学思想总体呈现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状态。在中国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的转换过程中,他既是过渡性人物,又是奠基者。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前后激烈的文化冲突促使湘学向近代转型。从其转型的历史过程来看,首先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内部的文化冲突,体现为湘学中的今文经学、理学和实学对传统文化内部各派别特别是乾嘉汉学、陆王心学的批判,这是推动湘学转型的内在因素。然后是西方文化冲突下湘学人物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及应对,这是推动湘学转型的外在因素。转型后的湘学获得了与传统湘学截然不同的思想形态和历史使命,并开始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学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传统.这一传统的形成,是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和阐释分不开的.在人们接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过程中,已经把美学的根基深深地扎根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了,因此,当我们寻求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转型以及未来发展的时候,立足于已有的美学传统,重估<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价值,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学传统的形成与突破过程中,<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特殊的双重价值,一方面它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理论支点,另一方面它还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继续前行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从人生论美学到实践美学--中国悲剧观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美学在伦理型文化的制约之下,从先秦时代以来就造就了"向内求善"的审美品格,从人的本性和特质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使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了人生论美学的特征,同时相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悲剧意识.由于西方哲学美学对中国近代美学的影响,中国美学逐渐靠拢了哲学的、形而上的探寻,王国维、鲁迅、朱光潜、蔡仪等在移植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的美学体系包括悲剧观,虽然他们仍然关注艺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但人生论美学这个中国传统美学的优长之处仍然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过程中曾经长期被中断或淡漠.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人类的自然实现为根本目标,能够把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真正阐明悲剧的内在根源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就海外中国学的范式而言,二战后费正清所倡导建立的美国中国学并非是唯一表征.从长时段来看,在传统汉学的发生期以及后来的演进中,已经呈现出中国学的某些特点.从地域上来说,20世纪初期的苏俄以及日本,已更为集中地出现了美国中国学的范式特征.突破对"美国中国学"的中心主义思维,将海外中国学与传统汉学的发展置于历史长时段、世界多国度与多元文化的坐标系下,方可更为有效地考察两种范式各自的特点、嬗变的动因与未来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1.
傅斯年所提出的近代史料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传统经学向现代史学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金石学向近代考古学转化,经学考证目的由求道向求真转化,载道之经传向切人事之史料转化。史料学的特征其实已经暗含在近三百年中国学术之中,只不过是其哲学、心理学等西方学术背景促使他把实物资料和"科学研究之学术工具"提出来。把傅斯年史料学思想和其史学作品对勘,发现"证而不疏"并不一定准确,傅斯年的史料学是用比较的方法而求得通识,"证与疏"是其史学思想的两面,而陈寅恪更深入地实现了这个梦想,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史学求真与求识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产品语意学层次及层次之下各要素的主要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形式和造物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语意学层次和特征,并对以此层次和特征在语意范畴提出了当代设计中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设计实践.从而对我们在探索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产品设计过程中在语意学角度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美学的西方化进程,一方面表现为中国现代美学在逻辑构架和概念范畴等方面的西方化,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在中西比较中努力发掘中国传统美学的自身特质.中西美学尽管存在巨大差异,但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状况.西方社会始终有着强大的宗教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教观念却历来淡漠.西方思想传统以追求知识本身为目的,中国思想传统则以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为旨归.这些因素的作用给中西美学以深刻影响,和西方美学相同的是,中国美学以关注艺术的社会功利性始,和西方美学相异的是,中国美学以艺术的审美伦理化终.仔细辨析美学理论的这些关键性问题,对于重建中国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文研究的知识学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人文研究的知识学转型为核心,系统论述1.人文研究向知识学转型的必要性;2.知识学考察与传统思想史研究的分野;3.知识学研究的两条道路;4.可能的选择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中国哲学"的建构过程,往往是以西方哲学解构中国义理之学的过程.但是,由于义理之学所依托的历史条件不同,故而在知识依据、思想旨趣、知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均有自己的传统内涵,而不同于西方哲学.强调中国义理之学的传统特征,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简单地将义理之学比附西方哲学;另一方面也是强调义理之学在建构人类"普遍哲学"方面所体现的独特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老子与“道”,老子与道家、道教与道家,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等四个逻辑层次对老子道范畴的本质、道家向道教的流变、道家——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对中国《易》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对儒家《易》学和道家《易》学的不同特质和效应进行了比较,阐明了作者对道家之学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无锡国专是现代教育史上重要的国学教育机构,这里不但聚集了一批诗词研究专家,而且还培养了一批现代词学研究人才,他们的词学研究既带有传统学术的印记,又具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学术品格,无锡国专是考察中国词学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叙述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叙述,即虚构叙述.但对中国传统叙事的研究,却不能不将历史叙述纳入其中.由于中国史学传统异常发达,使历史叙述在中国传统叙事中得到高度发展.我们从先秦叙事的特点以及史诗的残缺和小说的晚出等方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形成、发展与历史叙述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朝鲜和日本山水相依,隔海相望。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三国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在远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独特的“东亚儒学文化圈”。孔孟儒学从中国向朝鲜再到日本的传播,程朱理学从中国向日本向朝鲜的传播和发展都牢牢地奠定了其传统文化的基石。程朱之学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从宋后期起,历经元、明、清三代的七百年间,它一直是作为官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其统治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在进入近代以前,朝鲜、日本都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同样作为承受者在接受外来文化时表现出很多相同点,同时作为不同的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律学史上,清代学者安清翘第一次明确使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对音律进行了生律计算.这在本质上区别于朱载堉的生律方法.安清翘的律学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律学近代化的趋势.同时,他对上生下生、隔八相生、黄钟之长等传统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