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睿 《中外书摘》2011,(12):73-74
即使是“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卖小鸡的农民也在北京城里的大街小胡同里串游。我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他们怎样躲过重重的反资本主义的关卡审查。一到早春,我们就常常听见胡同里由远及近的吆喝声,“卖小鸡喽,卖小鸡喽-”那个“喽”字好像是歌声一样悠长,余音袅袅,在胡同里荡漾。  相似文献   

2.
胡同里的四合院是北京特有的民居形式。如果你住惯了高楼大厦,看腻了宽阔街道,那就请到北京的胡同里来看看,来感受一下这儿的“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吧。  相似文献   

3.
印象中钱粮胡同是北京很有名的一条胡同,挨着三联生活书店,去到人艺小剧场看话剧也很方便。不知是否出于此种考虑,今年夏天,四位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在胡同深处开了一家近乎袖珍型的“驯鹿餐厅”,经营的还是颇正宗的法式西餐,而开店的目的竟不约而同,在各自形而上的工作之外,寻求一种“身体力行”的生活乐趣。  相似文献   

4.
阅读     
《金色年华》2013,(2):78-79
为什么有的人刚毕业OFFER就一大堆?为什么有的人毕业几年后年薪几十万.有的人却还在”啃老”?职场需要什么样的人?人际关系该如何处理?要不要去创业…一如果你是个年轻人,你正在烦恼很多事,那么《趁年轻,折腾吧》就是你需要的。  相似文献   

5.
大栅栏西街原广德楼这地界儿,近几年有种现象非常奇怪,出了灯子家的胡同往南拐,每天总能看到一些形色匆匆的人在西街和朱家胡同交叉口,一块稍微宽敞点的地方,三五成群地站着,指手画脚地谈着什么事情。胡同里的老户对于这些人瞧不上眼,说他们是神经病,骗子,饭都吃不饱,快“卧倒”了,还动不动就谈几个亿的生意,“什么南水北调了,给长城贴瓷砖,哪儿挨哪儿呀”。赵想去探个究竟,瞅了个机会走到两位谈兴正浓的外地人身边。  相似文献   

6.
九月 《老人天地》2010,(4):47-47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老胡同里的老战养了15年的那只大鹩哥,说起话来字正腔圆、京味儿十足,素有“讲师”的美誉。据说,还能给别的鸟培训呢。  相似文献   

7.
万花筒     
《老年人》1994,(12)
万花筒人民大会堂命名记1959年9月9日凌晨1时,毛主席来到人民大会堂工地。陪同视察的北京市副市长万里提出这座建筑还没命名,毛主席问:“你们现在是怎么叫这座建筑的呢?”万里答:“施工中叫人大礼堂,有的人主张叫人民宫。”主席提议可以简化一下,他打比方说...  相似文献   

8.
南锣鼓巷的沙井胡同里有一家可爱的小店。店主小恰在狭小的空间里堆满各式各样的日系公仔、杂货,以招牌“轻松熊”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轻松生活”。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过春节(农历新年)有贴年画的习惯。过去,北京的年画是在胡同里叫卖的,临近春节的时候,胡同里就有了“画儿”的吆喝声。北京本地不出产年画,街头叫卖的年画来自天津杨柳青。  相似文献   

10.
北京西城区旧帘子胡同里,住着89岁的银行退休职员单成钧一家。胡 同里的人尊称单成钧为单大爷,也叫他“民间外交家”。因为10年来, 单大爷在他的小四合院里接待了5000多位前来参观北京胡同的外宾。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东四环外高楼林立的建筑群当中有一片历史悠久的胡同。刘雪元的家就住在其中的一条胡同里,是这里为数不多的能称得上“四世同堂”的家庭之一。  相似文献   

12.
邓万根 《老年世界》2006,(15):22-22
前些日子,我们几个退休老人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我们先退的(特别是十年前退的),工资本来就很低,又只发百分之八十几;而后来提前退的,经过几次提级后,工资已经比较高了,退休时还要加几级和滚动几级。相比之下,觉得自己的钱少。有的认为,过去高积累,低工资,多贡献,少回报,工作没少千,汗没少流,苦没少吃,可是退休费却少了一大截;有的说.这些年我原先所在的吃“皇粮”的单位总在不断加钱,除了比我们高得多的工资外,还有这费那费。我们退休的就只能“望费”兴叹了。  相似文献   

13.
王瀛 《当代老年》2010,(8):26-27
花鸟鱼虫是老北京胡同里的居民最喜欢养的玩意儿,已经成为老北京胡同文化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养鸟更为突出。说起养鸟,家住北京东城区老胡同里67岁的战大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乐趣,讲不完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啃老"视角下的青年未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青年就业问题.而研究起点则源于一项关于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的问卷调查。由“啃老”现象引起的代际经济矛盾及其化解成为本文研究青年就业问题的切入点。“啃老”行为的直接表现即为有劳动能力的青年未就业,本文由此拓展研究,从青年就业群体的微观主体视角分析影响其就业进入的多样化因素,并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多层次的青年就业促进政策思考,最终建议社会对各种原因形成的青年未就业现象在态度上予以包容,在政策上进行疏导。  相似文献   

15.
“人”同“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人是“人”而有“才”,就叫“人才”。有的人是“人”而无“才”,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歪才”但没“人味”,这种人更不能叫“人才”。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第二代啃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针对城市贫困居民的社会救助。但由于中国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以及制度设立的特殊性,在城市低保贫困家庭中却存在着“啃老”现象。这种现象反映出低保制度的负向延伸效果,将导致低保制度走向重构。分析“低保啃老”现象是为低保政策取向及政策有效性选择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世界正在变小。当黄头发白皮肤的旅游者钻胡同寻觅东方风情之时,北京高档写字楼里早驻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外国人就业的主要渠道是驻京外企。但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外开始给中国老板打工。  相似文献   

18.
因咖啡店、怀旧手工制品店、创意手工作坊、特色小吃点等时尚前卫的元素迅速嵌入,北京南锣鼓巷这条青砖灰瓦、素来默不做声的胡同顿时“潮味”十足。平素里,多是熙熙攘攘的红男绿女;节假日,更是中外游人摩肩接踵、蜗行其中。2009年4月,北京市首家社会工作事务所在南锣鼓巷127号正式成立。事务所的法人代表是刚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毕业的李鑫  相似文献   

19.
柳絮 《女性天地》2014,(12):29-31
“啃老族”是指无能力独立生活,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目前,“啃老”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边是年老的父母养着“未断奶”的孩子,一边是潇洒悠闲终日与网络为伴的青年。这种现象也让不少爱儿心切的父母扪心自问:当初的溺爱是否已遭到无情的报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导刊》2011,(21):23-26
A社区属于老旧社区,一部分为政府机关退休干部家属院,而另一部分为胡同平房院。社区管理呈现“一头倒”的现状,政府机关退休干部家属院各项设备比较完善,院内的管理者会定期为居民举办一些文体活动,而且院内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对外开放。而胡同平房院则是居委会工作的重点,从治安、公共设施、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来讲,都出现了重重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