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贾学胜  梁玉霞 《学术界》2008,(3):228-232
犯罪预备行为的法益侵犯性决定了对犯罪预备行为应采取"原则不可罚"的立法模式.基于这一思想,应该通过刑法修正案对现行立法关于犯罪预备的规定作出修改.  相似文献   

2.
犯罪本质作为典型的刑法哲学问题是三大犯罪构成体系共通的命题。我国关于犯罪本质的大讨论集中体现在法益侵害说和社会危害性说的争议上,为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实现刑法的人权保护机能,必须厘清三大关系:犯罪本质与法益侵害说、社会危害性说的关系,犯罪本质与犯罪构成体系的关系,犯罪本质与刑法解释立场的关系。法益侵害说和社会危害性都是对犯罪本质的抽象概括,在退去社会危害性说的政治阶级外衣后,两者具有同质性;犯罪本质是犯罪构成体系的基石,犯罪构成体系是犯罪本质的具体化体现;对犯罪本质的实质违法性的判定直接影响到刑法解释立场的选择,在罪刑法定原则深入人心的当下,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不是对立而是可能调和的。  相似文献   

3.
本着遵循“预备犯原则上不处罚”和刑法之谦抑性的价值宗旨,我国刑法总则关于预备犯的处罚应作以下调整:(1)将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改为:对于预备犯,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的才处罚,按照法律明文规定的处罚标准追究刑事责任。(2)在刑法分则中,有选择地对需要处罚的具体犯罪的预备犯的规定区别于基本犯(既遂犯)的刑事责任。(3)继续保留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关于犯罪预备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生态犯罪问题日益加剧。因此,完善现有生态犯罪的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刑法应将生态安全作为刑法保护的法益,采用集中立法和分散立法相结合的方案,对生态犯罪进行规定,对污染环境的犯罪适用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加大污染环境刑罚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刑法机能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刑法机能讨论中 ,本文主张刑法三机能说 ,即规律机能、保障机能、保护机能。刑法的规律机能 ,是指刑法规范本身在其结构与运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作用。包括犯罪评价机能、刑罚基准机能和行为引导机能。刑法的保障机能 ,是指刑法所具有的防止国家滥施刑罚权 ,以及维护公民自由权利不受剥夺的积极作用。刑法的这一机能奠基于以民主政治为核心的法治国家的罪刑法定原则 ;其基本内容是 ,刑法禁止国家滥施刑罚权 ,禁止国家任意剥夺公民自由。刑法的保护机能 ,又称法益保护机能 ,是指刑法所具有的惩罚犯罪 ,维护社会秩序 ,使各种有价值的利益得以体现的积极作用。刑法的这一机能奠基于刑法的工具属性 ,具体表现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各种法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存在罪状表述模糊、行为边界宽泛的天生缺陷,致使该罪面临"被虚置"与"口袋化"的双重困境。将"违法犯罪活动"限定为犯罪行为或者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类型,违反了《刑法》第3条前段的规定;应将"违法犯罪"限定为与明文列举的诈骗等行为法益侵害性相当、与犯罪有关、具有侵害重大法益危险性的活动。利用"伪基站"设备发送所谓诈骗短信,通常还只是诈骗预备,不应根据发送短信条数认定成立诈骗罪的未遂。所谓"同时构成其他犯罪",是指发布违法犯罪信息的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相关犯罪的预备;如果具体着手实行了相关犯罪,应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与相关犯罪数罪并罚。只要行为人发布了违法犯罪信息,即使尚未着手实行相关犯罪,也不影响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成立,而成立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则以被帮助对象着手实行犯罪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刑事政策的角度,将无被害人犯罪犯罪化与自由主义冲突,不利于合理划分刑法与道德的界线,违背刑法的谦抑性、法益保护等原则,所以应当将无被害人犯罪以非犯罪化。我国刑法虽然对无被害人犯罪一直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但是现行刑法中聚众淫乱罪和赌博罪等确有修订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进行法律规制的过程是从最初的行政处罚到刑事处罚,从单行刑法的规定到刑法典,从没有"食品安全犯罪"的相关罪名到具有相关罪名的发展过程。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侵害的对象更加普遍、运用的更加手段复杂、危害后果更加严重、证据取得更加艰难。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未来趋势主要表现为:罪名种类逐步增多、法益保护逐步提前、刑罚设置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王鹏 《兰州学刊》2005,(6):142-144,141
刑法秩序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基于人们的需要形成的,其确定性的体现就是刑法规范.刑罚权是刑法规范的内容得以实现,获得确定的社会秩序的外在力量.刑法规范与刑罚权的结合使刑法的外在确定性得以确定.作为行为的犯罪使刑法有了内在的确定性.承认刑法的不确定性使我们在刑法建设时应尽量避免刑法的不确定性而得到相对确定的刑法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王珂 《云梦学刊》2011,32(3):88-90
事故犯罪具有法益侵害的严重性,学界对事故犯罪的研究有所缺失。笔者认为,事故犯罪是指负有特定义务的主体违反注意义务,产生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财产权利的严重结果,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以事故犯罪的概念为逻辑起点,事故犯罪的主体则是指实施事故犯罪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相似文献   

11.
预习法在简化太极拳教学中运用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阴山学刊》2011,25(1):68-71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重要组成部分,简化太极拳是练习太极拳的基础套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比较好的武术套路。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武术必修课教学内容,符合教育部指导纲要的要求。预习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太极拳相关知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存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存货的真实、准确与否 ,对企业的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将产生重要影响。做好存货盘点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制定规划、组织人员、及时结帐、存货停止流动、明确产权、防止漏盘、项目选取、正确计算损耗等一系列的准备活动 ,使存货盘点能够按计划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谨慎性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 ,目前 ,企业已经普遍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 ,这也正是谨慎性原则的具体体现。资产减值准备已成为企业新的调节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工具。为此 ,浅要分析了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止其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听力测试的形式、测试题的分类及对策和听力理解应试技巧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力求提高学生听力的应试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大学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和实施管理的基本准则,也是调整学校内外部责权关系的重要依据,更是一所高校理念、精神、文化的总概括。据此,探讨大学章程的科学制定是必须而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回顾国内外大学章程的发展历程,剖析大学章程制定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从充分彰显学校特色、充分体现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应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应引入责任追究制度和解决争议制度四个层面提出大学章程的制定路径。  相似文献   

16.
研究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肿瘤的机制.方法:建立裸鼠胰腺癌模型,以血卟啉衍生物作为光敏剂,测定PDT治疗后,肿瘤组织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并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肿瘤区血管损伤状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斌 《阴山学刊》2006,20(4):110-111
本文运用实验的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课后作业采用预习和练习的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太极拳教学实验班好于对照班.预习法的运用适合于动作较复杂的套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对学生自主学习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防范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减值准备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一工程度上遏止利润操纵。又因为会计制度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现有的可选择空间较大,而给企业留下较大的可操纵利润空间。目前,一些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等问题严重。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公司治理结构与外部环境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控制的局面。因此,应建立完善的企业效绩考评体系,加强有关会计控制方面的法制建设,加强中介机构的审计作用及培养和树立会计人员应有的诚实价值观及信誉等措施来防范对利润的操纵。  相似文献   

19.
当今大学英语教学面临教学质量要求高、课时少、任务重,而教学班级规模大、学习者英语水平差异大、老师精力有限等困难,使得信息量相对较少、授课方式相对单一、授课内容与要求相对整齐划一的传统授课方式难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不断开发计算机、网络潜能,以辅助教师备课、授课、开展服务于教学的科研活动,辅助学生学习,既能高效利用师资,又能弥补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授课效率,培养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High school teachers evaluate and offer guidance to students as they approach the transition to college based in part on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student's hard work and potential to succeed in college. Their perceptions may be especially crucial for immigrant and language-minority students navigating the U.S. educational system. Using the Educ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2002 (ELS:2002), we consider how the intersection of nativity and language-minority status may (1) inform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students’ effort and college potential, and (2) shape the link between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students’ academic progress towards college (grades and likelihood of advancing to more demanding math courses). We find that teachers perceive immigrant language-minority students as hard workers, and that their grades reflect that perception. However, these same students are less likely than others to advance in math between the sophomore and junior years, a critical point for preparing for college. Language-minority students born in the U.S. are more likely to be negatively perceived. Yet, when their teachers see them as hard workers, they advance in math at the same rates as nonimmigrant native English speaking peer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both language-minority and immigrant status as social dimensions of students’ background that moderate the way that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shape students’ preparation for colle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