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非"宾语前置"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非“宾语前置”把字句。“把”后名性成分不能还原为句法宾语,其语义范畴要由动词来指认,且与不同类别的动词有一致关系。除施动句外,一些状态句也可以转化为非“宾语前置”把字句。是否选择把字句、选择何种把字句,要受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制约。  相似文献   

2.
“是”字句主宾语语义关系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以“是”为述语的“是”字句颇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1、形式上,“是”是谓语的一部分,但不是其主要部分。2、“是”字句的主语和宾语在句法方面受到的限制很小,几乎各种词语都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3、“是”字句的宾语不但同述语“是”有联系,而且同  相似文献   

3.
“把”字句是汉语语法界的传统课题之一。近年来,人们除了继续发掘其语法及语义特征以外,开始逐渐关注其在语篇中的作用。本文试图利用Givón[1]提出的测量话题延续性的一套方法来调查研究“把”字句中的话题在语篇中的延续情况。通过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把”字句的主语最可能成为语篇中的重要话题,而“把”后宾语不及主语活跃,是语篇中一个较为次要的话题;“把”后宾语一般是有定的成分,当它为无定时,它成为语篇话题的可能性较小;虽然“把”字句宾语后面的成分也可以为语篇提供话题,但是它一般不是语篇中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是”字句(本文泛指在形式上用“是”的句子)不但用途广泛,使用频率也很高,而有些又极易混淆。因此,本文试就如何辨析几种常见的“是”字句谈点粗浅的看法。一、用“是”作判断词的判断句。判断句是“是”字运用最广泛的句式,句中用“是”充当谓语,联结主语和宾语以表示判断。判断句中的主语和宾语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关系,如“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二是从属关系,如“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同一关系的主语和宾语往往可以互换而表达的意思不变;从属关系的主语和宾语一般不能互换,否则就会造成误解。弄出笑话。二、用…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顶峰.通过对<红楼梦>中 "被"字句的句法结构、使用频率、运用特点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展示<红楼梦>中"被"字句总体特征,并得出"被"字句的应用特点.一是主语+被+宾语+动词;二是主语+被+动词;三是主语+被、为+宾语+所+动词;四是主语+叫、让+宾语(+给)+动词;五是"被+动词+之+名词"组成名词短语做主语.  相似文献   

6.
“X是X”主要用途是在复句里作分句。但是,同是作分句的“X是X”,其结构却不一定相同:有的是“主语+是+宾语”,有的是“提示语+是+宾语”。前者称为主宾同形的“是”字句,记作“X是X”,后者称为提示语宾语同形“是”字句,记作“(zu)X是X”(2)。  相似文献   

7.
“把”字句是汉语中运用最广泛、作用最显著的重要句式之一,前辈与时贤们对此已经做过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对于“把”字句,汉语学界传统的看法多认为是用介词“把”将宾语提前,语义上是用来表示处置义,“把”字后的词语多属于定指的事物,“把”字句的动词不单独出现,即不能是光杆动词。近年来又出现一些新理论,这些新理论很引人注目,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观察“把”字句,使研究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8.
“把”字句处在一个致使链事件框架之中,表达两种语用意义:一种是表达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另一种是表达某个事件导致的结果或者要实现的目的.“把”的语法意义是:“一方作用/影响另一方”;“把”前成分是这个事件框架中施加作用/影响的一方;“把”字宾语是这个事件框架中受影响的一方;“把”字句依赖篇章而存在.在教学上应该把“把”字句存身其中的事件框架展示出来,然后展示“把”字句的语用意义及其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9.
动词与宾语问题一直是汉语学界研究的热点。为此《汉语学报》开设了专栏讨论,刊文20多篇,这些论文反映了学界研究的最新动态,产生了较大的反响。笔者提出两点看法:一是应重视对双宾问题的共性研究;二是应关注特例的句法功能与语用动机。利用“把字句”主观处置的语法意义,对索取类双宾动词使用“把”字提调受事宾语这类特殊的语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指出“把字句”的移情功能是非施事性主语“NP1”施动力增加的根本动因;特例的使用则是语用驱动的结果,是顺应言谈语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把”字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悔》为基础,同时参阅了明、清的十几部白话小说,对《金瓶梅》的“把”字句作了多角度的观察和分忻。得出以下结论:1、“把”字句动词语义不指向“把”字宾语的反向结构在明代已发展成熟;2,“把”字句动词的发展变化促进了“把”字在意义与功能上的虚化;3、“把”字句否定式以否定词出现在“把”之后为常例;4、“把”字宾语已发展成熟,在动作未发生时,其所指并不存在的表确指的宾语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1.
"please"一词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礼貌标记,用以缓和请求的语气。然而,对伦敦青少年口语语料库中含有"please"的语例进行分析后,发现:"please"可以与多种不同句法结构连用——祈使句、情态动词疑问句、非情态动词疑问句、陈述句和无语气小句;含有"please"的话语虽然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指令性效力,但不尽是请求。  相似文献   

12.
“绘事后素”是子夏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但从汉郑玄、宋朱熹至今,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孔子《论语.八佾第三》中“绘事后素”一文的理解上存在断章取义、肢解孔子原文精神指向的错误观点。本文通过对《论语.八佾第三》中“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礼后乎”前后语境及其内在联系的客观、理性的分析,证明了孔子在此文中所表述的精神内涵是关于外表形式与内在美的关系,而不是在述说“礼”与绘画理念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3.
“A是A,B是B”句联的语义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义平面考察“A是A,B是B”句联。把“A是A,B是B”句联分为两种类型:区别型和列举型。两种类型又各自分成几个次类,区别型分为偏别式、平别式,列举型分为“有”式、“合格”式、“鲜明”式。重点考察各类型和次类的语义特点,找出区别型和列举型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考察“A是A,B是B”句联与先行句和后续句的语义联系,分为在复句中和在对话中两种情况。对于“A是A,B是B”句联歧义的消解提出解决手段。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与法语的存现句有共性,均可描述场景,表示存在、出现、消失、变化。文章主要是探讨差异。汉语的存现句的前段是表处所与时间的名词,在句首多作主语,少数作状语;这些词语在法语中只作状语,放到句首句尾均可,在“il y a”结构中只能放在句尾。处所与时间名词同时出现时,汉语中必有一个是主语,另一个是状语;法语中两个全是状语。汉语存现句的时间名词对动词没有影响,法语的时间状语对动词有时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汉语"表称"类动词构成的S-V-NP1-NP2句子,汉语界普遍认为是双宾语句。但是通过研究发现,这类句子并不符合双宾语句的构句规律,汉语"表称"类动词所构成的S-V-NP1-NP2句子是兼语式。  相似文献   

16.
晋语志延片方言的“噻”类语气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语志延片方言“噻”类语气词可用于单、复句的诸多句类句法环境,其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联系邻近方言和近代汉语的研究结论,其来源应该是近代汉语假设语气词“时”、“价”连用后合音并语法化所形成的形式,而且是语法化程度很高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释<诗经>的"其"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其”字句 ,即《诗经》中带“其”的句子。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其”字句中的“其”为指示代词 ,多数作定语 ,也有作主语、兼语的。第二类“其”字句中的“其”为语气词 ,如“雨雪其 雨方”、“静女其姝”中的“其” ,不是词头 ,而是语气词。第三类“其”字句中的“其” ,和疑问代词“谁”、“何”、“曷”或指示代词“彼”连用 ,以加强疑问语气或强调指称。  相似文献   

18.
形容词紧缩句是指由形容词充当分句内谓语的紧缩句。《庄子》共有这类句子170句,只有10句不用关联词语,作为紧缩句句型标志的常用关联词语有“而、则、虽、故、乃、非”等。从语义类别来看,主要有假设、条件、承接、转折等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合法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把合法性概念引入文化理论话语及其论争的分析,有助于揭示这些话语及其论争复杂的文化意义。晚近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和汉语新诗的理论话语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说法,尤其是以下两种代表性的理论:中国现代当文论“失语症”说,汉语新诗“西化”说。这两种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同时,表露出一种对现代文化认同的深切焦虑。这种焦虑近代以来一再出现,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对“重新传统化”与“本体安全”关系的分析,可以展现回归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当代建构的复杂关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坚持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倡导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文化认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