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遗书所反映的寺院僧尼财产世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遗书中所反映的寺院、僧尼所占财产的状况,真实地勾画出了唐后期寺院,僧尼占有丰富资产的一些特点。唐后期,由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形成了寺院土地买卖盛行,政府不得不令寺院据地出税,寺院常住财产逐渐向个人财产转化等特点。这些特点表明,唐后期的寺院经济在其前期的基础上,有了膨胀性的发展。寺院的实际经济生活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佛教的清规戒律,寺院经济与世俗封建经济趋于同步,世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2.
前  言元朝忽必烈即皇帝位的同时任命西藏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帝国宗教界首席国师( 1 2 6 0年 ) ,随后又将他任命为帝师 ( 1 2 70年 ) ,1 2 6 4年设立的佛教最高官署总制院 ( 1 2 88年改称宣政院 ) ,也由八思巴来管理。此后历代帝师均由萨迦派高僧来担任 ,从此佛教(尤其是西藏佛教 )便成为蒙古皇室尊崇的对象。有元一代先后建立了大量寺院 ,并对寺院以及佛事、法事采取了役税优惠政策。元朝在尊崇佛教的过程中 ,对西藏佛教以及全部佛教是怎样加以特殊保护的呢 ?并且在官制、法制、税制等方面又是怎样表现这一特殊政策的呢 ?本文主要以…  相似文献   

3.
汉传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至隋唐时期,它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的曲折与反复。本文就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与世族大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所有制的关系及动态变化,以及“三武废佛”与佛教寺院地主所有制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力图从理论上探讨二者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寺院经济,通常指的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以寺院为基本单位经营的一种僧伽经济,它是整个封建经济形态中的一个特殊成分。这种僧伽经济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对佛教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东汉末年至唐代末年寺院经济的历史考察,叙说其中的大致。佛寺(伽蓝)作为僧人供佛、布教、修行和安居的处所,最早出现于东汉。相传汉地  相似文献   

5.
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及其体系结构,是形成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主要特征的重要渊薮,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将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互参验,首次对楚国土地制度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认为:西周时期,楚君对周天子具有经济附庸关系,楚国的土地从名义上说为周天子所有,楚人则只是占用土地;从春秋初期到战国中期,楚国的土地所有制走的是一条国君所有制与里社占有制、领主占有制、自耕农占有制相结合的道路;楚国土地所有制主要有王田、食邑和小私有土地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上的佛教化运动一开始就以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特点。这种迷恋于消耗财物的运动在“政教合一”制度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应该肯定,这对于文化、艺术活动、手工业和贸易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新的持久的推动力。但是,我们又可以看到属于另一个范畴的事实:即寺院本身作为非生产部门,对土地的占有,对牲畜的占有以及寺  相似文献   

7.
宋代泰山灵岩寺住持承嗣方式由甲乙制改为十方制,不仅使其在当时佛教界的地位大大提升,而且使其在宋元时期的佛教宗派更加丰富。宋元时期泰山灵岩寺的寺院经济在国家的保护下也有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历史文化的长卷中,佛教文化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北京城市文明的标志,不仅体现在那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京城民居四合院,而且也体现在宗教仪典场所——寺庙观堂.举凡佛法所到之处,僧人皆以建寺造庙为急务.北京佛教寺院是佛教现实化、物质化的载体,间接地反映了北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北京佛教文化发展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北京皇宫御苑内的佛教文化和北京佛教寺院是文物珍品的宝库,北京佛教文化是千年古都北京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此处所言"丝绸之路",以吐鲁番地区为代表,古代吐鲁番地区流行的是汉传佛教,它是中原佛教回传的结果,与北方其他地区的佛教一样,带有浓郁的世俗性。北方佛教重功德,这一点在丝路汉传佛教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就其个人而言,主要体现在平生捐资造寺、弥留之际做公德、僧人对民间俗事的深度介入;就群体而言,其佛寺拥有发达的寺院经济,有土地、作人、奴婢、房产,还有发达的土地租赁。汉传佛教(特别是北方佛教)之所以具有世俗性,可能与儒家文化的深入人心有关,在华夏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信佛的目的无非是尽孝报恩、祈求国家和民族的安康,祝愿家人和自身的平安。所以,汉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体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传佛教在丝路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在丝路的传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本文还对古代吐鲁番地区汉传佛教的经典流传和弥勒信仰细节进行了深入考索。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了唐高宗后期,建塔于别院的新式布局即成为佛教寺院流行的规制。唐都长安城这种以佛殿为中心的佛教寺院,有单院式佛寺和多院式佛寺两种基本类型。无论多院式佛寺,抑或单院式佛寺,唐都长安佛教寺院都以佛殿(堂)为中心,佛塔建在寺侧、寺后或别院,甚或不建塔,这是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突出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建筑革故鼎新,平面布局以佛殿为中心,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重大转折点,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文探讨1945年以后的台湾佛教寺院经济,全文从台湾佛教寺院经济背景分析、由收入面看台湾寺院经费的筹措、由支出面看台湾寺院经费的运用、台湾寺院经济隐含的一些问题四个面向进行论析。经过研究后,作者认为,经济实非宗教本质,佛教团体如若过分重视表面,容易招来负面批评。台湾各佛教道场,常各自为政,致资源分散,难以统合,强调接棒者应加强经论研究,因道场若无正法引导,很容易偏离正轨。  相似文献   

12.
试论魏晋南北朝寺院地主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地主经济的产生与佛教传入我国有关却并非同步,寺院财产的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现是寺院地主经济形成的标志。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地主经济是添加了佛的风韵的封建地主经济。本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呈现出一种渐起大落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开展的公共工程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慈善救助等公益实践活动,一方面践行佛法慈悲理念,用实际社会行动取信并吸引大众,深度宣传佛教信仰。另一方面辅助地方政权缓和社会矛盾,维持和稳定社会秩序,适时参与世俗政治。寺院在开展公益活动的背后体现出区域政治生态的权力布局与配置关系,是寺院集团与地方政权政治博弈的结果,寺院力量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话语表达与权力参与直接影响着佛教中土化传播的进程,对敦煌区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敦煌区域社会稳定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世界文化大都市,已经成为近年来西安文化建设中引人关注的议题;在中国佛教史上,西安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直是中国佛教研习和弘传的中心;西安市区佛教寺院众多,不仅是都市佛教文化建设的重镇,而且在当代中国佛教文化建设中产生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如何发挥这些寺院在都市文化建设的作用,形成佛教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互动关系,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有一定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寺院经济是佛教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寺院经济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政权对汉唐之际的寺院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政权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对寺院认可是寺院经济产生的前提,政权、信众的赠赐施舍是寺院经济财富积累的基础,寺院所从事宗教文化活动承担着社会教化和慈善事务。寺院经济的发展壮大与世俗地主经济矛盾加剧,产生了种种限制寺院经济的措施,其极端就是"三武一宗"灭佛。至唐代中叶后,寺院、僧尼的免税特权逐渐消失,寺院经济的经营模式也向禅林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16.
藏传佛教和苯教从形式到内容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寺院建筑、僧人服饰、经文内容、法器应用、仪式仪轨大同小异.最明显的区别也就是转经的方向相反,苯教是逆时针,而佛教是顺时针而已.那么佛苯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区别呢?笔者围绕苯教对佛教的认同,佛教对苯教的态度,以及苯教与藏传佛教诸教派之间的关系,认为原始的司巴苯教与佛教没有多大关系,而雍仲苯教则是佛教的一个宗派.  相似文献   

17.
藏族寺院经济是藏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藏族古代和近代社会里,寺院经济始终成为其 社会的基本形式之一而影响着藏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甚至寺院形成集团以后逐渐发展为主 宰藏族社会的主要政治力量并发挥了多方面的社会职能。本文试对藏族早期寺庙经济的出现 和其对以后藏族社会的影响作一简略的分析,以求同行专家指教。 一、早期寺庙经济出现的背景 青藏高原上的佛教化运动一开始就有其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表现为以人力、财力和物 力为基础。这种消耗财物的佛教运动在青藏高原显得更加突出。因此,藏族寺院的经济行为 几乎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  相似文献   

18.
南传佛教是我国云南地区以傣族为主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在历史上和现今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南传佛教寺院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是我国寺庙经济和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历史上的与现今的寺院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对此进行了对比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辽代在其200余年的统治中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除了政府有组织的赈灾活动外,民间自救也是辽代赈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些民间赈济中,有许多佛教寺院和佛教徒参与其中。坚实的理论与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佛教徒的赈灾活动在辽代能够顺利开展的后盾。佛教的慈悲观和寺院经济的发展构成了辽代佛教赈灾体系理论与经济基础的两大来源。  相似文献   

20.
按生产方式划分时代与按生产类型、经济活动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划分具有一致性。中国只能以符合本国实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方式走出土地占有制社会 ,融入资本占有制社会 ,奔向世界公有制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融入资本占有制大社会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