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京津冀城市群人口的空间分布优化为研究目标,计算了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并与实际人口规模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首位城市北京市的最优人口低于实际人口规模,但属于轻微集聚过度,可疏解的人口有限;第二核心城市的天津市最优人口高于实际人口规模,但属于轻度集聚不足,可进一步吸引人口;石家庄、唐山、保定与秦皇岛市的人口属于重度集聚不足,需加强人口的空间集聚;其余城市邯郸、张家口、邢台、沧州、廊坊、衡水和承德市的人口为极度集聚不足,需大力吸引人口。总体看来,京津冀城市群目前人口规模分布整体处于集聚不足状态,今后应以加强各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为政策主要着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城市化与个人的城市化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个是宏观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研究社会的城市化;一个是微观的角度,即个人的角度,研究个人的谈市化。社会的城市化是指一个社会随着工血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特质得到发展,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传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的个人从农村进入城市,要经历一个从权村人到城市人转化的过程,这就是个人的诚市化。就目创我国的城币化来说,合两个重要的特征:一个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以来,集装箱海运实现了以标准化和大型化为特征的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对全球货物贸易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使用1975-2020年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集装箱港口城市数据,检验港口集装箱货物吞吐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集装箱海运发展能显著推动港口城市的人口增长;集装箱海运技术进步的贸易促进作用具有选择效应,更有利于高纬度、大潮差、港口规模大和基础设施完善港口城市的人口增长,并且对经济发展水平高、贸易条件好、初期城市化水平低港口城市人口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交通联运能力、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城市治理水平是集装箱货物吞吐量促进城市人口增长的内在机制。研究结论为“以港兴城”理念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我国港口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快速城市化的中国处于建构城市意义、城市秩序的关键期。城市是一个空间有机体,是人类文明要素的空间化有机聚集;城市意义是城市有机体的伦理纽带,一个没有意义归属的城市将充满风险、冲突频发。在建构城市物质形态的同时,使城市整合为一个有秩序的意义共同体,是实现城市可持续繁荣的内在要求。重构城市空间,从城市物性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的整合性与互动性出发,建构合理的“空间—伦理生态”,是建构城市秩序的重要现实路径;以社区、社会组织等为载体,合理推进以意义为纽带的集体行动,是建构城市秩序的重要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城市人口规模要与城市功能发展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人口规模要与城市功能发展相适应杜午禄一、从北京人口规模的“控而难制”引起的思考北京市的城市人口规模问题,一直是北京城市建设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大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战略,因而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也作为一项特殊任务而列入《北京城市...  相似文献   

6.
与人口转变错步进行的中国城市化,在1949年以来的40多年中,表现为一个扭曲的过程。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前30年里,城市化异常地陷于停滞;而在人口因计划生育而开始减慢的后10多年里,城市化又急剧地发展。其结果是,和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城市,虽经严格控制仍不断膨胀,终致形成人口压力之下各种各样的人口问题。从几个大城市显示的迹象看来,除了各类城市普遍存在的住房、交通、拥挤、污染等城市问题外,人口负增长、人口老化、人口流动等与未来城市发展休戚相关的城市人口问题已日益显化,足堪引起严重关注,并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浦东新区是迅速发展的新城区。近4年以来,随着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大量人口导入,城区面积扩大近一倍,城市人口增长了22%。城区规模的扩大,为城市功能开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同时对城区社会生活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建社区  相似文献   

8.
城市人口规模与容量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也快速向城镇聚集。但是,一个城市的人口容量受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制约。北京是国际大都市,其适度人口规模的理论研究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研究人员,根据城市发展规律,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基点,提出了水资源是制约北京人口容量的最短边因素的观点,并依此构造出了北京适度人口规模的实证模型。我刊本期编发的一组文章是此课题的逐层分析成果,我们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9.
殷京生 《社会》2003,(4):18-19
在中国复杂而又艰巨的社会转型期内,在城市社会里有一个数量惊人,总量在上亿人左右的弱势群体,他们就是中国大 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城市流动人口(特指以谋生营利为主要目的,自发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迁移人口和暂住人口,不包括旅游过往人口)。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景况已成为一个不容  相似文献   

10.
李清华 《探求》2000,(5):18-19
城市社区是城市人口聚集、居住、生活在一起的最为基本的载体,是一种介于邻里和区域之间的社会实体,是城市人员在就业(单位)、受教育(学校)之外最为稳定和有着相对共同性的活动区域。长期以来,我们在注重以“单位”为对象的军队、企业、学校、机关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对于以街道、居委会、生活小区为核心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社会的演变,“单位人”逐渐成为“社会人”,社区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块崭新阵地,其重要性已愈来愈凸现出来,探讨强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金江  施养劲  朱立博 《社会》2005,40(4):191-216
本文以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人口多样性指数,并将其与288个城市的数据相匹配,检验了人口多样性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人口多样性是导致城市犯罪率上升的原因之一,且这一发现是稳健的。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社会信任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即人口多样性通过削弱社会信任水平导致犯罪率的上升。进一步,从地区制度环境和民生支出水平两个角度展开的实证检验发现,产权保护越完善、民众对法庭越有信心,政府在公共教育和社会保障上的财政支出越高,人口多样性对犯罪率的影响越弱,说明良好的制度和较高的社会福利支出具有显著的犯罪治理效应。本文的发现为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各级政府的犯罪治理政策选择提供了经验证据,有助于科学把握犯罪治理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进入“十四五”时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新国情、新特征和新挑战: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人口态势对城镇化影响加深;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上发达国家城市化模式产生重要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城市发展和治理模式加速转向。上述转变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模式、路径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义与多重目标,重点剖析了当前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在体制机制建设、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态、城市治理水平与发展韧性、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应对方略。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城市以她那快节奏跳跃,高速度运转的万花筒般的魅力支配着亿万人的工作、娱乐、居住、社交等所有的日常生活,城市的规范和社会结构无不影响人们的所感、所欲、所为,以城市为背景的文化特征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城市,作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成为周围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我们这里并不涉及其地域利用,而是将它作为一种社区,集中研究城市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及社会心理的影响等作用于越轨行为直至犯罪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7,(11):98-103
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云南三村》中商业化入侵度最高的玉村,现已发展成以商业为主的城市社区。以土地、市场、人口等要素视角,从城市征地、商业化、人口流迁中揭示玉村社会分层现象和传统乡土社会的没落。  相似文献   

15.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管理过程中"人、物"分离是导致城市管理效能低下的制度成因。本文从公共治理的视角解读城市管理的内涵,以北京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为案例,探索以数字化人口管理监督平台为载体,实现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的有效对接,通过制度创新,将公共治理理念落实在城市管理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6.
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是体制创新,是要探寻一种新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替代传统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并通过这一新管理体制的有效运作,来动员社会,解决城市人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政治的稳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社会的治理体系是单位管理模式,即通过各种各样的单位,来履行资源配置、社会动员、人的需求的满足等多种功能,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即管好每一个单位,就等于管好了城市社会。由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各种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均成为行政附属物或准行政组织,因而单位管理模式的…  相似文献   

17.
东京不仅是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而且,也是日本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6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近年来“国际化城市”地位的显著提高,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城市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使日益增加的人口和广域的城市空间推动城市文通日趋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事实证明,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必须以高度发达的城市交通设施来保证,进而把人的活动与空间连接在一起,保证高速化、效率化和标  相似文献   

18.
《国外社会科学》2007,8(3):45-53
在过去的六七十年里,日本城市社会学在引进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欧美城市社会学理论研究本国城市化和城市社会的过程中,将"研究正常人口的正常生活"确定为学科基本课题,创立生活结构理论,以"生活结构"和"社会结构"分析和解释城市社会及城市化背景下的地域社会,渐次构建起一个具有生活论特色的城市社会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间的持续扩张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最为突出的两大图景。立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背景,通过将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置于总体性城乡空间秩序与空间再生产的体系中进行考察,分析这一群体空间区隔与权益剥夺的现状,并从空间生产的逻辑中透视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权益区隔与结构化的机理。研究发现,城乡空间分工的制度壁垒导致了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身份结构化,空间再生产的资本逻辑加剧了农业转移人口的空间区隔,城市空间扩张与规划中的权力介入强化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弱势地位。因此,要以共享城市空间为理念,以空间正义为核心,提高空间权益的开放性,增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权益。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人口高度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导致了高密度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使城市形成为最具人工特色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内,人与自然,主要表现为人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城市人口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和主要消费者,又是城市经济系统的主人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