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北梦琐言>是唐五代继<唐摭言>之后较多记述唐代科举制度及其遗闻逸事、文士风习的笔记小说,虽说没有<唐摭言>全面,但它为研究晚唐科举之弊端(干谒权贵、请托受贿、以诗为砖、抄袭代作)和落第士子的心态(对朝廷的不满与怨愤、寻机报复朝中达贵、走向朝廷对立面)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因此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扬州梦》是清代一部独具风格的文言小说,以叙述扬州风土人情世态、妓女士人情爱琐事为主。作者晚清文学家周伯义是被推为人师的博学名儒,但《扬州梦》背离了其正统、严谨的整体创作风尚,拥有较强的主体意识,真实书写心灵,集中体现在自娱与自我实现,爱恋、思念与怀念,醒悟、追悔与劝戒,潜藏难言的心理等方面,细致展现了文士心路历程。在写心指向下,《扬州梦》集古代文言小说体制之大全,包含志怪、传奇、志人、杂俎成分,同时还吸收了传统诗歌、词赋等体裁,在晚清同类小说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黄世仲的政治小说《党人碑》和《大马扁》为例,通过康有为、孙中山、宫崎寅藏等人物形象和一些典型的故事情节,考证了两篇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对日本人宫崎寅藏的作品《三十三年之梦》的接受事实。正因为有了《三十三年之梦》对清末小说界的渗透与影响,两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才得以描写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今日中国,拥有汽车已成为大多数城市家庭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在汽车梦的社会建构过程中,作为一种消费意识形态的汽车广告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以<南方周末>(1998~2007)为例,对近十年的汽车广告内容进行分析.文章认为,个体享乐性想象认同和社会参照性成功认同是汽车广告用来建构汽车梦的两个重要的认同策略,其影响作用远远超过了汽车广告中的功用策略,对广告内容分析的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文章最后对汽车梦为什么在近十年得到极力建构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所带来的潜在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匈牙利拥有世界音乐史上众多的著名音乐家,柯达依便是来自这个国家的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他的作品涉及全部音乐体裁,他创立的"柯达依教学法"被全世界音乐学习者广泛使用。歌剧《哈里.亚诺什》由于其极强的讽刺意味和独特的序曲形式,成为其歌剧作品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与审美意境分析——以电影《白鹿原》中的戏曲元素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当下“娱乐化”与“高科技”相争衡的电影生存环境,电影《白鹿原》对戏曲艺术的回归再次唤醒了民族文化审美的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电影的“重头戏”。作为民族电影的重要基石,民族文化符号历来备受中国导演的钟爱,而导演王全安在电影《白鹿原》中对戏曲元素的多重审美关照,使陷人困境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探索道路上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为中国电影艺术注入了鲜活的民族印记。 相似文献
9.
兰克的《论列强》绝非仅仅是对从路易十四称霸到1815年欧洲协调为止的一段国际关系史的简单考察,甚至由这一历史考察而得以揭示的国际政治内在机理——霸权更替与均势的自动生成——也不是《论列强》的主要内涵。《论列强》的真正意图在于把主权国家置于世界历史的中心,从而克服由于基督教历史神学瓦解而来的历史的意义的虚空与个体的人的存在的虚空。 相似文献
10.
11.
《萨姆帕特先生》塑造了印度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室利尼瓦斯,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及最后退回到个人世界是对印度教人生哲学的阐释,同时,这一人物也体现了印度现代社会的矛盾及知识分子内在的焦虑和无奈。 相似文献
12.
面对《白鹿原》这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思想厚重的"大书",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尽可能地呈现了原著的复杂主题,并有意识地展示了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陕西地域文化。影片深沉的历史文化感和注重艺术追求的品质给人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镜,以史为鉴,我们发现,两个记者的故事,追寻的是同一种精神。他俩,都是为新闻而生,为记者而奋,为生命而歌;他俩,都是记录特别时代,传承特殊精神,体现独特价值。2018年4月23日,《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一个纪录片导演的再寻之旅》新书正式向海内外发行。 相似文献
14.
今日中国,拥有汽车已成为大多数城市家庭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在“汽车梦”的社会建构过程中,作为一种消费意识形态的汽车广告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以《南方周末》(1998~2007)为例,对近十年的汽车广告内容进行分析。文章认为,“个体享乐性想象认同”和“社会参照性成功认同”是汽车广告用来建构“汽车梦”的两个重要的“认同策略”,其影响作用远远超过了汽车广告中的“功用策略”,对广告内容分析的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文章最后对“汽车梦”为什么在近十年得到极力建构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所带来的潜在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5.
人类通过文化创造不断解放自身,创造理想的世界;反过来,文化给人和人的生存提供了规训和框定。这种规训和框定,就人类整体而言,代表积极的力量。但具体到个体,当其现实生存与文化的框定存在距离的时候,文化的框定便有可能使人陷入矛盾、焦虑,甚至导致生存的危机。《天津俗人》对此有深刻的挖掘和展示。如何弥合指向抽象、整体的人的文化规训与具体的人现实人生之间的裂隙,是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中的人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最后2 0年,国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西方世界在70年代初结束了二战之后持续的黄金发展期,并陷入了严重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失灵以及该政策主导下的“福利主义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引发了新自由主义或新右派的兴起。80年代以后,在美国和英国 相似文献
17.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56亿人口中,有20%以上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仍是全人类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生活?贫困的内涵是什么?当今世界的贫困状况如何?一个贫困的人被剥夺了哪些基本需求和权利?哪些人是容易贫困的脆弱群体?国家在利益与责任的分配中,尤其是在保护和提高人类福利方面都起到哪些作用?贫困的原因是什么?消除贫困的措施都有哪些?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达斯古柏塔教授所著的《福利与贫困研究》(AnInquiryintoWel-beingandDestitution,1993)一书,全面地向我们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大学的英文系教授加汉·拉马贾尼的《混血的缪斯——英语后殖民诗学》一书,评述了爱尔兰、非洲、加勒比、印度,以及西印度群岛等代表诗人的诗歌。这本书的贡献在于明晰了后殖民诗歌的边界,提高了后殖民诗歌研究在英语后殖民文学中的地位。无论是他的整体考察还是个案研究,都为我们研究第三世界诗歌和少数族裔诗歌提供了有效的参照。 相似文献
19.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一国的兴衰与实现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二战时期,由于对国家利益的误判,日本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国家利益一词几乎成为禁语,但随着国际环境及日本国内情势的变化,国家利益论再度兴起并日益突出。特别是安倍第二次执政以来,以强化国家利益为由不断加强对媒体的控制、监督,打击进步势力,为实现其政治目标扫清障碍。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2014年日本《朝日新闻》就错误报道慰安妇问题的道歉事件。而安倍之所以能够逆历史潮流大肆否认慰安妇问题,实现对《朝日新闻》的打压,主要是受国际环境变化、日本右倾化以及舆论保守化的影响。在日本政府和媒体报道日益严重的右倾化趋势下,日本若片面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必定会造成中日关系的紧张,对东亚地区安全造成影响,甚至重蹈二战的覆辙。 相似文献
20.
当代印度社会正发生着极大的变动,社会各阶层都在极力维护固有地位和宗教传统的稳定,并极力在这种变动中争取着自身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南印度婆罗门种姓在逐步丧失传统的各项特权和优势地位的同时,也在努力适应、应对当代社会的新变化和新挑战.英国作家V.S.奈保尔的<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一书提供了较为翔实、客观的口述史资料.以书中生活在孟买、班加罗尔、马德拉斯、加尔各达等南印度城市中的当代婆罗门阶层作为个案,可探究出其面对传统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发生变动时的态度与应对及个体内在的深层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考察社会变动与文化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