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服饰与个体德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服饰伦理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也是个体服饰伦理研究的重点。社会中个体的服饰道德观念与道德品质,是推动人们进行服饰伦理实践的内在驱动力。服饰不仅能够展现出人作为理性存在以及道德本身的尊严,还在古今中外被广泛用于进行伦理道德礼仪教育的工具,更是人们寄寓道德情感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我国自主开发的动漫服饰品牌在市场上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整个动漫服饰产业的产业链也不是很完善.在面对越来越多外来的动漫服饰品牌进驻中国市场的情况下,规范我国动漫服饰市场,完善动漫服饰产业链的结构,提升我国自主开发的动漫服饰品牌的竞争力,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就我国动漫服饰设计产业存在认知度肤浅、文化缺失和品牌保护不健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璐 《社科纵横》2012,27(12):114-117
楚辞服饰文化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楚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楚辞》文本和楚文化有着极大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楚辞服饰的形制,然后通过与周代服饰、中原服饰的时空对比,归纳出了其服饰的特点,并由特点剖析了楚辞服饰形成的历史渊源与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作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其生活与生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其鱼皮服饰蕴含着丰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印记,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与工艺特色.鱼皮服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需要特别关注.目前,赫哲族渔业资源日益枯竭,加之赫哲族人对当代服饰的多元追求,鱼皮服饰制作工艺正在逐渐地消失.鉴于内涵丰富的鱼皮服饰文化濒临灭绝的现状,保护和传承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张亚莉 《社科纵横》2004,19(5):159-160
由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服饰美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中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追求高品味的着装效果 ,以满足个人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从多角度设计服饰艺术的品味 ,充分研究着装心理学 ,研究美学问题 ,充实和更新设计理念 ,实现我国服饰的高品味设计。  相似文献   

6.
社会形象-社会角色与服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莉 《社科纵横》2005,20(5):173-174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社会形象,社会形象就是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社会角色.从各个方面树立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是所有人的需求.社会角色是个性在整体社会中的反映,人们为了自己能够融入社会,要穿着符合社会形象的服饰.为提高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国际竞争力,在服饰形象上着力于社会角色的塑造,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马凤华 《学术交流》2006,(7):141-143
在中国,服饰色彩几乎可以被称为第三性征。女性服饰艳丽繁复,男性服饰简洁素淡是人们默认的审美惯例。但是,当我们考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时,却发现男性服饰有如雄性孔雀开屏的艳丽,而女性则有着雌性鸟类的质朴寒素。这一现象与先民的鸟类崇拜关系密切,也是女性担当审美主体,偏重于对男性审美观照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李波 《社科纵横》2004,19(2):39
文章从服饰与政治、宗教、文化的结合上论述其社会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9.
毕晓琳 《社科纵横》2010,25(12):114-115
服饰无疑也是民族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舞蹈者的人体形态,只要一穿上舞服,就已经具备了最直观的造型意义。它如同无声的语言传递着明确的信息,表述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是舞蹈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从中折射出了其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安彩凤 《唐都学刊》2012,28(6):42-45
唐代女性服饰是中国服饰舞台上最绚丽的篇章,在中国服饰美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呈现出多彩多姿的美感特征。它的款式由遮蔽趋于暴露,图案由简单趋于复杂,色彩由简朴趋于奢华。其中表现的审美情趣,积淀着唐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从女性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出唐人的审美风格特征,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特点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汤迪亚 《创新》2014,8(6):121-124
壮锦的工艺特点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现代服饰中的发展,要使壮锦艺术与现代服饰工艺相融合必须深度挖掘壮锦文化,将其与现代时尚中的新型面料、裁剪方法、款式造型相结合,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运用壮锦的色彩和图案纹样。此外,还需要政府及高校共同推动壮锦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艺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社会形象,社会形象就是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社会角色。从各个方面树立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是所有人的需求。社会角色是个性在整体社会中的反映,人们为了自己能够融入社会,要穿着符合社会形象的服饰。为提高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国际竞争力,在服饰形象上着力于社会角色的塑造,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论唐代服饰及夷夏观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01,17(3):26-28
唐代服饰有胡服与华服之别,胡服为北方少数民族所穿着,并影响及于唐人者,华服则为沿袭华夏民族自古以来所习用之服饰。唐代服饰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唐初至开元、天宝末,以胡服为时尚,胡风盛极一时;中唐贞元、元和以后,直至唐末,虽华服与胡服并存,但已逐步恢复汉魏以前的旧观,华服渐盛,胡服为人们普遍厌弃。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出唐人审美风尚的演变,其背后则潜藏着唐代夷夏观的变革,对后世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4.
杜佳 《社科纵横》2005,20(1):107-107
服饰文化的自然背景、文化背景、心理背景三者从外到内 ,渐次渗透 ,构成服饰民俗产生 ,延续与变革的基础条件。使得服饰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历史悠久 ,积淀丰厚 ,绚烂多彩的宝库。  相似文献   

15.
范晓迪 《社科纵横》2013,(10):102-104
服饰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物的社会地位,还是人物情感的表露及性格特征的写照。本文拟从定位人物身份、刻画人物性格及体现人物审美观念三个方面解读文学作品中服饰的非语言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6.
杨树彬 《学术交流》2005,(10):183-186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形态,也是人类对宇宙不断探索和创造性地加以认识的结果。它们都是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科学探索以追求“真”为动力,以造福人类即“善”为本源,而“美”视觉化地反映了真和善的这种当前状态;艺术是对生活本质规律的形象化揭示,是对“真”的表现和再现,是对“美”的追求的结果。艺术形象的启迪、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作用,在驱动欣赏者积极、向上、至善。因此,真、善、美分别是科学与艺术的艺同精神、终极目标和理想标准。三者在服饰上得到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7.
服饰文化研究的社会学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类的进步,服装已由耐穿型、封闭型转向时尚型、开放型,服饰的创造及其理想构成了服饰文化的主要精神意蕴。从社会学维度透视,服饰研究体现了时代性,凸现了精神性,印证了民族性。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繁荣发展中国服饰文化,应将服饰品质作为生命线,将城市文化作为新标尺,将民族风格作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女性既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创造者,也是承载者和传承者;还是本民族文化的开拓者,如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中的挑花、编织、刺绣、纺线等等,还有至今仍穿在各民族群众身上的服饰,特别是民族节日盛装,都是少数民族妇女亲手缝制的.因此,少数民族妇女的知识、文化及经验,正是凝聚在她们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手工艺及服饰里,也正是民族民间手工艺和服饰,凝结了妇女的知识和智慧.而少数民族妇女的这些知识与经验,长期以来,将少数民族社会中的古歌、史诗、创世神话等,以手工艺和服饰的形式在民间传承和传播,并以手工艺和服饰的形式在民间延续.  相似文献   

19.
《学问》2015,(4)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因素,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区别不同民族的标志。这种差别不仅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环境及自身活动的不同逐渐形成的。契丹作为我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在长期以游牧为主的生活中,形成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服装。然而,在契丹与汉族的不断交流和融合过程中,契丹服饰逐渐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汉人服饰中也融合进了契丹服饰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20.
民国以后,河湟地区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体现在当地人民的衣着与服饰习惯上。本文通过对人们服装样式、面料变化特点的阐释,反映了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