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理惑论》本是中国早期佛教重要的论书,但在近代以来的疑古思路指导之下,屡受伪书之疑。从《理惑论》的成书背景、著录和流传情况、作者、成书年代及真实性方面进行考察,并且结合《理惑论》的思想内容,可以得知,汤用彤等学者所做出的《理惑论》为东汉末年或三国初期的作品的断定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牟子“归苍梧”,居住在漓水与郁水交汇的苍梧郡治广信城,与苍梧太守交好,又多与人交流和激辩。于是苍梧因牟子《理惑论》而成为佛教东传圣地。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佛教的初传,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较陆上丝绸之路为早。牟子的诞生、《理惑论》的深远影响及“云山古佛场”的美誉,使拥有众多名刹古寺的梧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年佛城。  相似文献   

3.
《孔丛子》是继《论语》之后儒学的一部重要文献。该书自宋代以来,学家根据书中有关记事内容,对该书的作者、成书时代持否定态度,进而怀疑其为伪书,因此《孔丛子》的价值得不到重视。尤其近代以来,一些史学家从考史角度出发,对其中的一些记言记事等进行质疑,故《孔丛子》伪书之说,几成定论。文章在梳理其成书年代的基础上,以诸家"伪书"说为对象,分别从其立论角度、立论根据、考证方法、古人撰述习惯及文献流传特点等几方面进行辨析,论证《孔丛子》不为伪书,此书历代流传,经久不没,实乃为一部思想内容丰富,且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传世文献。  相似文献   

4.
张峰 《北方论丛》2012,(3):91-93
出土材料中所见夏桀的事迹很多可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郭店楚简《尊德义》认为,夏桀无道;上博楚简《君人者何必安哉》认为,桀死于汤手,《鬼神之明》认为,桀杀关龙逢。但也有不完全密合之处,《容成氏》一文所述汤伐高神之门和桀逃至苍梧之野,"高神之门"即文献的"焦门",而桀逃至"苍梧"可能受舜葬"苍梧之野"的影响,桀的最后卒地应在"苍梧"。在战国楚时代,桀及汤伐桀的传说已经不止一个版本。  相似文献   

5.
梧州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建城历史的岭南名城,汉代以来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中国佛教在岭南地区最早的传播与兴盛地。中国两位著名的佛教人物--牟子与契嵩即诞生于梧州。东汉时期的佛学家牟子,为苍梧郡广信(今梧州一带)人,他所著的《理惑论》,是中国第一部佛教理论专著。牟子及其《理惑论》迄今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加快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珠江—西江佛禅文化带”,推动广西和广东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本刊与梧州学院、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纪念牟子诞辰千年暨梧州作为岭南古代佛城地位学术研讨会,借助研讨会打响梧州特色文化品牌,论证梧州是岭南古代佛城,给梧州市一个新的有国际意义的品牌。  相似文献   

6.
《伪书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伪书综考〉》作者王炜民原载《殷都学刊》1999年第 3期  邓瑞全、王冠英主编的《中国伪书综考》,是关于中国伪书研究的一项最新学术成果。该书八十余万言 ,考辨之书多达 12 0 0种 ,是目前为止考辨伪书数量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辨伪专著 ,可谓伪书研究的集大成著作。这是该书的第一个特点。《综考》的第二个特点 ,是尽量吸收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基本上反映了目前伪书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其中许多条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提出了编撰者独到的见解 ,代表了当前的研究水平。《综考》的第三个特点 ,…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魏伯阳所撰《周易参同契》(以下简称(《参同契》),研究者向来不轻易加以问津。究其原因:一是该书"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连朱熹这样的儒学大家也认为该书"艰深之词,使人难晓"。二是该书既被道教奉为"万古丹经王",又"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事"(东晋葛洪语),属于易、道会通的著作,倘若研究者没有易学和丹道文化的功底,将难以解读和研究《参同契》。就此而言,马宗军先生所著《周易参同契研究》一书(2013年10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值得瞩  相似文献   

8.
《玉台新咏》"撰录"真相考辨--兼与章培恒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荣 《中州学刊》2004,(6):92-94
章培恒先生认为,《玉台新咏》为陈后主妃子张丽华所撰录,《玉台新咏序》中所载内容并非假托,且已明确指出该书为一"美丽妃子"所编,因此,《玉台新咏》的题署明显为后人伪造.事实上,《玉台新咏》一书编于梁代,但序言写于陈代太建六年(574)徐陵70岁以后;徐陵在序言中假托"丽人",有多处叙述与本人身世遭遇暗合.因此,撰录与序言不应割裂,均应是徐陵所为.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书,觉得有三篇序言很值得关注,写下来与大家共享。这三篇序言有一个共同点:诚邀学术批评。梁启超著有《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该书的"绪言"(1924)中  相似文献   

10.
“五至”、“三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博简《民之父母》的发表,为解决《孔子家语》伪书公案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研究孔子思想充实了新的材料。其中"五至"的具体内容与《家语.论礼》和《礼记.孔子闲居》所记有异,直接关系对各自原始性的判定以及思想内涵的阐发。比勘三者原文,从文字训诂角度重作分析,《民之父母》之"五至"较传世本更为合理原始。而文中"三无"之内容,则是具体实在的,与道家所提倡的"无"不同。  相似文献   

11.
《列子》是先秦道家典籍,是列子门人记录列子思想的著作。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后人整理附益,增加了一些晚出的内容,因而导致部分学者怀疑《列子》是伪书,"伪书说"者多认为魏晋人作伪。从《文选》李善注引用《列子》条目来看,《列子》在两汉魏晋直至南朝宋齐梁期间一直流传有序,西汉、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很多作家都曾引用过《列子》,其中尤以张衡、曹植、嵇康、左思、张协、潘岳、陆机引用次数较多。这些情况表明,从西汉到东晋《列子》一直流传有序,魏晋间有人作伪之说难以成立。《列子》既然不是伪书,其价值和地位也应该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2.
朱子的理气关系学说必须一分为二,分别为"在理上看"和"在物上看"。"在理上看",就是从逻辑上思辨与分析。"理先气后"之"先",不仅仅指思维逻辑与理论逻辑层面上的"在先",也有哲学性质上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意义上之"在先"。理在逻辑分析意义上有主宰义与决定义。"在物上看",就是从宇宙生成论视阈分析。"理气合一"必须在"理先气后"这一基础上立论,才不会导致认识上的偏差。理与气没有割离,理在气中,理是一种具体的普遍,而不是超越经验世界的抽象普遍。朱子的理气论哲学新意并不多,缺乏思想创造性,或许可以说是朱子理本论的一大缺陷。  相似文献   

13.
邓瑞全、王冠英先生主编的《中国伪书综考》(以下简称《综考》)一书,已于1998年7月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关于中国伪书研究的一项最新学术成果,经过数年的工作终于面世,嘉惠学界,实在可喜可贺!洋洋八十余万言,考辨之书多达一千二百种,是目前为止考辨伪书数量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辨伪专著,可谓伪书研究的集大成著作。这当是该书的第一个特点。《综考》的第二个特点,是尽量吸收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基本上反映了目前的学术研究进展和现状。对伪书的研究,近几十年专著出版甚少,但散见于报刊的论文则数量可观。《…  相似文献   

14.
读《孔子家语》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朝明 《文史哲》2006,(4):43-51
《孔子家语》是研究孔子与早期儒学的宝贵材料,但由于长期以来该书“伪书”说的影响,人们对其价值仍然心存疑虑。其实,该书与包括《礼记》、《大戴礼记》在内的传世文献以及新出土文献都有相同或相通之处,细心将《家语》与之比较,不难发现它的确应该是孔子弟子记录的汇编,其基本的、主要的内容还应当是原始面貌的保留。  相似文献   

15.
<正> 《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篇",列名家.颜师古《注》引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以及《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均有著录.对现存的《尹文子》,多数学者沿袭宋、明以来的辩伪结论,并从书中挑出种种"破绽",论证其确系伪书,致使学界对之少有问津者.我们经过研究认为,此书不伪,至于非伪的理由,则有《尹文子辨析》一文论列,此不赘述.本文仅就《尹文子》的哲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7,(11):40-46
木山英雄"《野草》论"的核心是要观察一个在写作《野草》之际,仍然未得"呐喊"(战斗)之自由的鲁迅的一场自我重审。时至1924年秋,鲁迅写作《野草》的内在生命契机是要定位不乏犹疑的"彷徨自我",厘定自我内在的存在根据。但木山所看到的《野草》对这一存在目标的完成却是不乏悖论的:直到《墓碣文》这样的高点与深处仍然"没有任何东西完成",但又由某种"最为执著的怀疑"而收获了"在运动着的此刻现在中自立的某种根据",而此一"内在根据"能够令鲁迅进到全面、自由地参与现实生活、置身"战斗者自我"的生存实践之境。与之同时,木山先生亦呈现了《野草》整体运动的基本方法:围绕重审"战斗者自我"的核心线而往复回环,亦不乏螺旋式上升之势的对极性系列意象(图谱)的象征性展开。  相似文献   

1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之《性情论》与郭店简《性自命出》内容基本相同。按古书篇名通例,此二篇名皆可,而"性情论"更能突出此篇的特点,可提请学者关注先秦儒家的心性和性情论。《性情论》因与《性自命出》简长不同,每篇字数不同,故二者连缀编排亦不同。思孟五行"仁义礼智圣",而孟子亦言"仁义礼智乐"。乐与圣的关联,表明先秦儒家成德实于"情"上实现。《性情论》的编排次序更突出了乐教与情的内在关联性。《性情论》言性,皆从情上说,但却非以性等同于情。它以仁表显性之特征,又以民心有恒言民性善,故强调乐教之成德作用为"反善复始",属于思孟学派思想。而《性情论》更突出了情以显性的意义,孟子思想与之关联当更密切。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继《吕氏春秋》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部集体创作的理论巨著,它为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招宾客方术之士集体编写而成。该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唐.刘知几《史通》),集众家之说而归于道,乃西汉道家思潮的最高理论结晶。本文仪就《淮南子》中的军事哲学思想之要义作一粗浅探讨。一、论战争刘安招宾客方术之土作《淮南子》,其目的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淮南子.要略》,下引该书只注篇名)因此,《淮南子》对战争这一关系国家存亡之大事不可不察。第一,兵…  相似文献   

19.
乐爱国 《社会科学》2015,(2):127-134
冯友兰、唐君毅对朱子学的诠释,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对于朱熹讲"理",冯友兰较多地强调"理"与"心"的不同;唐君毅则肯定二者的不可分离。对于朱熹讲"理先气后",冯友兰认为是所谓"逻辑在先";唐君毅则用"形上之先"加以诠释。对于朱熹讲"性即理",冯友兰把"性即理"与"心即理"对立起来;唐君毅则把二者调和起来。对于朱陆异同,冯友兰强调"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并把朱陆分属理学与心学两派而对立起来;唐君毅则认为朱熹讲"性即理"与"心即理"并行不悖,朱陆的差异在于工夫论上陆九渊讲"发明其本心",朱熹讲"去其气禀物欲之杂"以及相应的一套涵养主敬之工夫,而且二者可以相互贯通。这些诸多分歧归根到底在于对朱熹"理"的不同诠释:冯友兰较多地关注"存在之理",而唐君毅则从人心之"当然之理"入手。  相似文献   

20.
齐守印同志最近推出他的专著———《中国公共经济体制改革与公共经济学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凡引此书只注页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在财政经济理论方面的一部新作。对齐守印同志的这部著作的前身即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公共经济体制改革》,已有作为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的多位资深财政经济学专家、前辈如黄菊波、何振一、姜维壮、陈共等以及后起的优秀青年学者贾康给予了恰当中肯的评价(见序言)。这里只是谈谈自己初读该书后的一些感想,不当之处还请作者及各位读者谅解或批评指正。细读《论纲》,我认为该书有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