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燕清 《世界民族》2008,20(3):41-47
本文分析了鸦片专卖税收承包制度下爪哇的民族关系.作者认为,并不能将鸦片专卖税收承包制理解为华人剥削爪哇人民的工具,该制度反映了当时爪哇社会复杂的民族关系,并使之进一步复杂化:一方面,它是荷兰人、爪哇王公贵族、华人鸦片承包者等各民族精英利益整合的结果;另一方面,它的实行使荷兰人与爪哇人、荷兰人与华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该制度被废除.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理环境、特定的历史经历和社会发展进程对文化的选择 ,是民族精神形成的自然因素 ;杰出人物、宗教和国家的作用是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 ,其中国家的作用又是主导性因素 ;民族精神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和传统 ,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累加进步的过程之中 ,它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宗教的本质或什么叫宗教这一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做了科学的解释.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说,宗教是“颠倒了的世界观”,“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和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相似文献   

4.
李元元  张科 《民族学刊》2022,13(3):57-66, 144
涂尔干将神圣—社会理解为一种外在于凡俗—个体的强制性存在,自我的牺牲成为个体感知和进入社会的前提,以个体自我牺牲为特征的“集体欢腾”也因此成为涂尔干眼中通向社会的最佳路径;莫斯则暗示,“集体欢腾”所催生的亢奋、痴迷与狂暴会反噬个体乃至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个体注定不能通过这一路径进入社会,相反,保持人—神适度分离的“绝地天通”才是日常生活得以持续的保障;为化解与涂尔干的理论分歧,莫斯以礼物为中介,指出了“社会如何可能”的另一种答案:循环往复的礼物交换能够让“社会力”完全作用于个体,使社会的生产和持续得以可能。重现莫斯与涂尔干宗教人类学思想的理论分歧,有助于理解法国年鉴学派宗教人类学研究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与理论延承,能够为准确解读《礼物》提供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片虔心“嘎吾”中象镯腕上显精神藏传佛教是佛教在我国的地方形式之一。千百年来,它对藏民族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此,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藏传佛教是神圣而至高无上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有关宗教的标志物随处可见,就连做为个体的人身上也时时闪现着宗教的余光,漾...  相似文献   

6.
原始时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在自然界面前是软弱无力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①原始人想象万物都有灵性,因而神化和崇  相似文献   

7.
神话,正如马克思说的,“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反映了原始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它除了具有文学和社会科学的价值以以外,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三者间有密切的联系。壮族的社会发展也和别的民族一样,经历过自己的童年时代,产生了优美的神话。下面结合一些美学原理,试探讨一下壮族神话中的美学因素。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藏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正是如此,尽管在旧社会,藏族劳动人民处于三大领主的统治之下,使劳动人民处于痛苦的深渊。但是,越是这样,他们越想往自由幸福的生活,而爱情故事便是他们这种理想和愿望的自然流露,也是藏族人民的重要精神营养之一。它深深植根于藏族劳动人民之中,生动地表现了过去藏族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以及对恋爱、婚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等方面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虽然它表现的是藏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但也表达了广大藏族人民共同的意愿,为广大藏族人民所深深喜爱和广为流传;它形象地启示人们,不知道藏族劳动人民被奴役的苦难深  相似文献   

9.
宗教作为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古已有之,是不同宗教文明交往历史长河中的主流。虽在西方文明史上,确有不少借着宗教名义发动的宗教战争,但宗教对抗不是人类发展史的本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历史悠久的多宗教信仰国度,文明之间、宗教之间也曾很好地实现过对话和融合。中国自古"汉唐气魄"为标志的文化包容性,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国家胸怀。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影响下,多种宗教和平共处,一直远离宗教冲突和战争。宗教本身是和平的而不是暴力的资源。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一资源,使它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究了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第一,应该倡导多元通和模式,该模式具有包容性,能够包容各个宗教和各种文化;第二,打破宗教鸦片论,建设温和的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理论,从宗教层级论和冲突论转向宗教平等论、适应论及和谐论;第三,当代中国宗教理论模式应该是生态的、和谐的、社会的、文化的、民族的、心理的和温和无神论的。  相似文献   

11.
<正> 一马克思一生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近年来却受到学术界的特别关注。以往有的人认为这些笔记充满“学究味”,没多大意义,其中的内容表明马克思“失去了早年决断的勇气”,正在“慢性死亡”。然而,新的研究表明,马克思的这些笔记包涵着以往所未有的或者说还没有明确显露出来的观点和思想。它预示着马克思将对资本主义、非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前景采取新的态度,提出新的论点。这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人们从中看到,马克思晚年在“肉体痛苦”和“精神的痛苦”双重压力下,顽强工作,构思一部新的理论宏著。巨著尚未产生,伟人已然谢世,留给我们的仅仅是一系列的笔记。  相似文献   

12.
传统宗教学理论对宗教的研究多徘徊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精神领域内很难有所突破.但是近年来,学者们发现宗教及其信仰活动其实是一个完全的市场行为,即是说它是一个宗教产品的营销和供求市场,宗教的全部表现方式的总和与市场经济形式下的产供销全部环节的总和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当下宗教及其信仰活动仍然存在的根本动因来自其世俗的根基,宗教具有经济本质属性.在宗教是有市场的前提下,作为宗教体系和制度所追求的最大目的是宗教经济租,进而纠正至今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著名论断的解释性误读,证明马克思的论断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与美国政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对维系美国社会的道德秩序、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结构、推动社会进步影响重大,而且也促进了美国慈善公益事业和基于自愿基础上的公民社会的生成,体现了社会自治。本文基于跨度一年的参与观察,在分析美国中镇的慈善公益与宗教关系的基础上,揭示当下宗教慈善在社会救济、精神安抚以及生命意义引领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明确,超验意义上的上帝在美国已被基督徒具体化为经验层面上的希望,它不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与存在物,而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意志,这在后危机时代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 其理论准备严重不足。表现在: 我们的文化学研究起步较迟, 不少人深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任何文化现象, 不是科学地探究其合理性和规律性, 而只习惯于简单地以进步或落后、有益或有害、好或坏等政治概念和二元对立的方法论给予判决, 因而把民间文化, 特别是其中属于民间信仰 (如神鬼信仰、巫术迷信等蒙昧意识) 范围的种种文化事象的消极影响看得很重, 看作是人类理性思维和当前意识形态的对立物。(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 它自身包含着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宇宙、自然、人事, 都是无限的, 是人的知识理性和科学无法穷其究竟的。巫术、宗教与科学, 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的构成因素, 都是与人类共始终的。与把宗教看作是人类精神的鸦片一样, 把巫术看作是精神领域里的封建毒素, 同样是机械唯物论, 而非历史唯物论。(三) 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在民间文化中蕴含着或洋溢着强烈的“生生不息”和“自强不息”的意识, 而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表现于个体、家庭、家族、族群上, 就是对生命意识的崇尚; 表现于国家、民族, 甚至个人的安身立命、建功立业上, 就是对自  相似文献   

15.
当今西藏宗教信仰的特点及与现代化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向春玲 《西藏研究》2000,(2):102-106
宗教是人类社会进入氏族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存在形态。旧西藏是一个政教合一、全民信教的社会。 2 0世纪 5 0年代 ,西藏实行了民主改革 ,随着西藏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变迁 ,其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西藏与全国人民一样 ,迈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本文结合在昌都地区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材料 ,就西藏当前宗教信仰状况及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宗教信仰的特点1、从 80年代的“宗教狂热”基本上走向正常“文化大革命”期间 ,党的宗教政策遭到…  相似文献   

16.
一、新式回民教育的兴起甘肃的回族教育始于16世纪中叶出现的经堂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奉行天道,服从人道”的宗教职业者.自此后至20世纪初,经堂教育是甘肃回族民间普及性性的主要教育形式,这种教育适应了当时甘肃回族社会和宗教上的需要,起利了当时它应起到的历史作用.到了20世纪初,在当时国内“教育救国”等思潮的影响下,回族知识界的有为之士,四处奔走,大声疾呼,抨击经党教育之缺点和局限性,提倡以“改良宗教、普及教育”;为宗旨的新式回族教育,揭开了甘肃回族教育历史性的一页,即从以宗教为特征的经堂教育,到以半宗教半普通乃至普通教育性质的转变,开始了甘肃回族新式教育的新时期.其产生、发展到结束的时间,主要是1912年到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17.
凡都到过藏族地区的人都曾见到过那种经幡飘扬、神秘莫测的“Lartse”崇拜,有人也能形象地描述它的祭祀过程和解释其内在含意—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一种遗俗.“Lartse”从藏文字面意义上讲是山巅或山峰的意思、汉语的引神意是山神.从“Lartse”的祭祀形式和藏族对它的崇拜、信仰的表层观察,的确有点自然崇拜的意味.每年祭一次,一般在农历四、五、六月份进行.当地汉族等称这种活动为“插箭”或“造山神”.从藏族的原始宗教本教的“三界”说来分析“造山神”这一现象,本教认为天神、地神、地底神是万物的主宰,无处不有.而山神仅在某一山头或地段.山神因不同部落、氏族的精神寄托,其形象也不尽相似.这似乎又反映出原始人类自然崇拜的影子.有的将牦牛作为“Lartse”的替身;有的将山羊等作为传递供奉者愿于“Lartse”之间的信使.在不排除自然崇拜这种可能的前题下,它是否与畜牧业经济及其生产方式有关.畜牧业的发展,离  相似文献   

18.
罗中 《民族论坛》2010,(2):52-53
<正>马克思·韦伯是德国乃至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社会学家之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就是韦伯庞大思想体系中宗教社会学理论部分的代表作之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文仅18万字,容量上与一篇较大规模论文类似,而书中的全部理论,归根  相似文献   

19.
试论原始宗教研究蔡家麒一原始宗教曾经是原始社会里的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意识形态,它是民族学和宗教人类学传统的基础性研究项目之一。原始宗教在人类历史上跨越的时间最长,即使进入了阶级社会,它也没有全然消亡,仍然在某些僻远闭塞的地区和民族当中,程度...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中很普遍的历史文化现象。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信仰宗教。宗教不但隐含在古代埃及金字塔旁边司芬克斯的笑容中,也出现在当今变幻不定的国际风云中。 “宗教”,一词是外来词语。一说是拉丁语中的“religare”,意为联结或再结,即“人与神的联结”;一说是拉丁语中的“religio”,意为敬神。“宗教”一词的含义即人与神的联系,人对神圣者的信仰。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一词被赋予了越来越广泛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