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七九年版《辞海》张治中条目中,有些史实和内容有误,兹提出,以为补正。 1.张治中先生的字。《辞海》张治中条记,张治中,“字文伯”。但是,按张先生本人于1949年冬口授、由其机要秘书(曾任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秘书)余湛邦加以整理定稿的文章《六十岁总结》提到,先生字为文白,文章中提到的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2.
如何看待和评价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十分严肃而又复杂的问题,需要勇气,更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了对此获得一个公正的认识,对形而上学作一些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是必要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内涵有二:其一是作为学问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其二是作为方法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二者既有重大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本文试就此谈几点孔隙之见。 相似文献
3.
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三卷本(简称新版《辞海》)中,有关柬埔寨史和中柬关系史的条目,我觉得其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错误,有必要提出来商讨。一、关于朱应、康泰出使扶南的问题。在我国的史书中,称公元一世纪至七世纪的柬埔寨为扶南。三国时代,东吴曾派遣朱应、康泰出使扶南等国,这是我国首次派遣专使与南海诸国交通往来,也是我国政府使节第一次访问柬埔寨,其意义是重大的。朱、康二人何时出使,为谁所派,曾经是学术界中争议的问题之一。新版《辞海》对这个问题的定论如下:“朱应……约在吴黄武五年(公元226 相似文献
4.
新版《辞海》中册第2349页“密山”条中,称密山“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设蜜山府,1912年改蜜山县,1931年后改‘蜜’为‘密’”。史料和档案资料证明,密山县改“蜜”为“密”的时间,不是在1931年以后,而是在清朝末年。密山县现属黑龙江省,是一个边境县。开发较 相似文献
5.
《全宋诗》“王回”条下收有一首《双凫》诗:“时时行地罗裙掩,双手更擎春潋滟。傍人都道不须辞,尽做十分能几点。春柔浅蘸蒲萄暖,和笑劝人教引满。洛尘忽浥不胜娇,划蹈金莲行款款。”出处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三引《墨庄漫录》。在出处之后,整理者还加了一段“按语”:“按:原署名王深辅,今检《墨庄漫录》无此诗。且此王深辅是否即王回,亦甚可疑。今姑附于此,俟考。” 相似文献
6.
看了《学术研究》一九八○年第四期上何新同志的《关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来涵义及其演变》一文,觉得有些问题需要商榷。现在仅就其中有关形而上学的两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向何新同志请教。一、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究竟是从谁开始的? “形而上学”一词,由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字转为哲学名词,本来指的是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从黑格尔开始,在这一涵义之外,又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这是哲学史上的常识。但是何新同志说:“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黑格尔从来没有‘把形而上学看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何以见得?他举出了黑格尔的两句话,认为其中的“形而上学”指的是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其实,这样的话何止两句?还可以举出许多 相似文献
7.
《启蒙辩证法》指证了启蒙理性囿于自身蕴含的抽象的同一性原则,从而使得作为神话"祛魅"之进步观念的启蒙理性倒退为神话的启蒙逻辑的"二律背反",其结果导致了启蒙理性的"滥觞":启蒙理性成为非理性.《否定辩证法》旨在以概念的非同一性消解启蒙逻辑的"二律背反"困境,洞穿了启蒙理性抽象的同一性原则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统治权力之秘密.《否定辩证法》是对《启蒙辩证法》之真正的逻辑承续,这种逻辑关联在本质上提示为启蒙逻辑的"二律背反"与形而上学统治权力之间的共谋关系,而其哲学根基就奠基于抽象的同一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9.
“败北”何以可作“败逃”解? 新版《辞源》“北”字第一义项注曰:“败,败逃。《左传·桓九年》:‘以战而北’《荀子议兵》:‘遇敌处战则必北。’《注》:‘北者,乖背之名,故以败走为北也。’”这里显然是把“败北”之“北”当作“背”的通假字了。准此,“败北”就应该如“败背”;但事实并非如此。既然“败北”之“北”不能照“背”读音,自然也就不宜作“背”释义了。 相似文献
10.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国内学术界一直重视对此问题的研究。贺来教授的《辩证法与实践理性——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视野》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即是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正确地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深层关系,是理解辩证法历史命运的关键性问题。在此问题上,贺来教授打破了常规之见,他认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自发端之日起,不仅不处于对立状态,反而是内在地纠缠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1.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2)
辩证法因为推崇理性,被尼采视为对安全、保险、稳固、不变的物化世界的拼命追求,或者对背后站着个上帝的近代自由的追求,因而与传统形而上学逻辑一致。与在其他方面继承、肯定尼采不同,《启蒙辩证法》高度肯定被尼采贬斥的辩证法。但《启蒙辩证法》也在某种意义上接受尼采意味着对安全、保险、平庸的物化世界的批评,使辩证法放弃与进步原则的必然联系,更多地依靠自否定原则与和解精神来确立辩证法的积极性价值。这种辩证法观仍然是马克思、黑格尔和尼采的某种整合。 相似文献
12.
13.
14.
《释“信宿”》(本刊1985年第5期)是在为“再宿为信”作解。它指出信为申之同音假借,申字训重训再。同时提出“再宿何以得日信宿?无有说者”的说法。就是说此前还没有人作过信之为申的解释。但事实并非如此,我见过这么一份材料:“信,古通借为申字,《易》‘屈信相感’,《孟子》‘屈而不信’是也。按《诗·周颂》‘有客信信’,毛传‘再宿日信’。余谓当读为申,申一训重,即再宿义。注家知训为再宿,而不知读为申,何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当代哲学思想语境中推动辩证法理论的深化,探求辩证法的当代合理形态,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知名学者贺来教授的《辩证法与实践理性》一书,以大量的经典文献为基础,史论结合,以独到的哲学理念深入思考,提出对于辩证法的理解应从理论理性转向实践理性,并围绕着这一基本观点,在后形而上学视野与实践范式中对辩证法的当代合理形态予以深层探讨,使其呈现出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景春同志《周易哲学及其辯証法因素》一書正續两册,我以前讀过,最近又讀了一遍。有些同志曾就这本书提出了批評,给了我不少启发。作者在書的前言中表示,这部書是試作性質欢迎同志們提出意見;而《周易》一書由于披着一层神秘的外衣,且年代邈远,研究起来又确有其特殊困难。因之,作者在研究中,方法上存在一些缺点、錯誤,是可以理解的。誠恳地期望作者能夠及取大家提出的好的意見和建議,改进研究工作,修訂和撰写出更令人滿意的《周易》研究著作。对于《周易》,我还是初学,現在不揣冒昧,也想从哲学史方法论的角度,对作者上述看法提两个意見,请同志們教正。 相似文献
17.
《春秋》三传的作者及成书过程,以及经历秦火之后如何复现于世,是长期争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汉代君主对三传的态度,也对学术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本刊1999年第10期登载鲁克俭同志的《马克思实证辩证法初探》一文提出自己的见解,阐明“马克思研究方法”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辩证方法;把“马克思研究方法”归结为“实证辩证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篇序言对形而上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中,康德试图恢复形而上学对知识的统治权,即他试图创造出不同于其前的形而上学以达到将所有的知识加以统一化的目的;在1789年的第二个版本中,形而上学则以康德称之为具体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出现。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所写的两个不同序言暗含了一种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表达着近现代哲学学科化的特征,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将形而上学视为所有知识基础的传统,其结果是以研究形而上学为任务的哲学逐渐丧失了传统特征,越来越成为近代意义上的一般性学科。 相似文献
20.
《镜花缘》对《红楼梦》的继承与突破——兼论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者们向来认为,乾嘉时代汉学独盛而思想沉闷,但至少在小说创作方面,它还是个尚思考、究人生的时代。别的不说,陈端生的《再生缘》和李汝珍的《镜花缘》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探索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再生缘》塑造的杰出女将相孟丽君与皇甫长华的形象,是对《红楼梦》的富贵佳人而难逃悲剧下场问题的一种反思。至于《镜花缘》则更是和《红楼梦》有密切关系的作品。本文着重谈的就是后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