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司马迁的社会管理思想。文章认为战国秦汉初年功利主义社会心态是以追求“势利”价值观为特征的。道德沦丧,知识贬值及秩序紊乱是重要的社会病.本文认为桑弘羊提出“官办盐铁”,“严威酷刑”之“与民争利”的国家控制对策是以皇权为核心的;董仲舒强调“以教化堤防之”的道德控制对策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司马迁着眼实际,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提出了“善者因之”,“利导之”,“整齐之”及“与之争”的多层次宏观系统的控制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孟子重民思想产生于战国中期的动乱年代,渊源于周公、孔子的“敬德保民”、“仁者爱人”,具体提出了“制民恒产”的土地方案,轻徭薄赋的富民思想,承认社会分工与商贾自由,其中心就是“得其民,斯得天下”。这对后世明君贤臣、义勇之士影响极大,对今天反腐倡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有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3.
林默 《社区》2010,(2):8-8
秘书是宣言书 当秘书,高明就高明在他们熟谙中国的为人之道:“士为知己者死”。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秘书,第一要务就是向领导表忠心、尽全责。虽不需要什么宣誓形式,但每一个毕恭毕敬的秘书,都在向自己的“主子”发出无声的忠诚宣言,每一个忠心耿耿的秘书,也必然会有一个前程似锦的仕途。  相似文献   

4.
荀子“道”论探析张家成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大儒,他在广泛地批判总结了战国百家之学基础上,吸取了各家的积极因素,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其“道”论自然也不例外。《荀子》全书论及“道”者有320余处,其使用广泛且涵义丰富,是苟子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始终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善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思维方式;“和合之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本位是现实的人、价值目标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价值原则是人的主体性。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了“以人为本”理念,而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对“以人为本”理念产生了误读,有矫枉过正之嫌。我们必须正确解读和合理构建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用以指导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7.
战国初期,墨家从社会下层民众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一幅以“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为核心的和谐社会蓝图。围绕“兼爱”这一精神内核,墨家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来阐述其和谐思想。重新发掘墨家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战国楚竹书为研究先秦学术思想史提供了丰富材料。楚竹书中对个体的强调,对君子修养、君臣德行的要求显示出逻辑上的承继性,而有关“治世”问题的讨论,大抵可置于以“德治”为核心观念的思想结构之中,体现着战国儒家德治为本的政治思想。楚竹书所见战国儒家政治思想与汉代儒家思想的差异,如“君子”指称的变化、君亲观念的转变等,都与战国秦汉社会现实的变化特别是大一统政权的建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吴玫玲荀子名况,字卿,亦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思想家,是先秦时期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把我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一、“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春秋战国时代的...  相似文献   

10.
《管子》被动句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后期至西汉时期是汉语被动句式发展的重要时期,《管子》是此时期的代表文献之一。研究《管子》被动句式的结构类型和特点,有助于全面地认识战国后期至西汉时期被动句发展的情况。诸如“于”字式被动句的辉煌和迅速衰落,“见”字式被动句的发展和逐渐成熟,“为”字式被动句的成熟与衰落,“为……所……”被动句式的兴起和快速的发展,“为……之……”式被动句的产生与极速的消亡,“为……之所……”式和“被”字式被动句的萌芽与缓慢的发展等。《管子》中的被动句式,在汉语被动句式发展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宏观上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本思想的发展,将其分作周初、春秋、战国、西汉、东汉五个阶段。作者认为其发展轨迹是从“敬天保民”思想向“民为神本”、“民为君本”、“多元民本论”直到“君臣法令之功必效于民”为核心的“民为国基”。文章还探讨了先秦两汉时期民本思想对往后历代封建王朝政治思想模式乃至于社会改良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依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恒先》篇首强调的“气是自生”的宇宙生成论,对王晓毅先生所整理的战国秦汉宇宙生成论的流变稍作调整。并依照所发现的郑玄注文中与“气是自生”相近的思想,讨论“无中生有”、“有自生”两种宇宙生成论对于魏晋玄学“有无之辨”的影响,分析何晏、王弼、向秀、裴危页、郭象等的有关思想,认为从学理上讲,何晏、裴危页、郭象等虽然使用了佛学词句,但是其思想却可能从中国传统中自己产生。文末还简要分析了张载“太虚即气”的观点与玄学、《恒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和首要价值,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和追求和谐生活的精神支柱。“和舍”思想在中国古代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古代外交思想的基本理念,会盟制度、和亲政策、朝贡体制等对外交往模式是“和合”思想外交上的主要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知遇之感”是中国伦理本位文化的产物,它的含义就是士为知己者死。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特殊内容,它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集大成式的艺术再现和升华。在魏、蜀、吴三大政治、军事集团之中,许多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都体现着“知遇之感”。刘备与诸葛亮,孙策、孙权与周瑜,孙权与鲁肃、吕蒙、陆逊。双方的这种关系,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最佳选择。与西方文化不同,知遇之感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精神不仅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追求在古典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有“亚圣”之称。《孟子》七篇是他的学生万章等对其言行的记录。思想内容极为丰富 ,其中包含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为政思想。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乱离的战国之世,早期儒学还处于“不治而议论”阶段,但由于战国儒者的推动,它却以开放的姿态在其他地域得以广泛传播.在此过程中,儒学与其他区域文化,与战国诸子学形成了互动关系,为其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滋养.当然,儒学能够成为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显学”,从根本上说,应与孔子学说“述而不作”的特质有关.早期儒家集此前诸贤哲智慧之大成,使其成为由“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转变中“道术”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17.
先秦的贵齐思潮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战国初期,墨子首倡贵齐之论;战国中期,代表人物是稷下诸子;战国末期。以《韩非于》和《吕氏春秋》为主要代表。在每一发展阶段上,思想家们都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而赋予贵齐之论新的内容和特点,使之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用众人之力”和统一思想、统一言行是贵齐思潮的两大基本主张,反映了各诸侯国变法图强,全国上下同心齐力,以求在日益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获胜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保训》是新发现的战国“训”体篇章。结合《保训》考察“训”文体演变,可以看出“训”由政事之训到教诫之训的变化过程。上古“训”的文体特征,体现出因事而垂训的实用性、述往事以明德政的叙事性和垂大训以诫后世的教育性。  相似文献   

19.
西汉中后期“奉天法古”的思潮,源于战国儒家民本思想。所谓家家有百亩之田、无处不平均、无处不饱暖的井田制,作为儒家乌托邦式的平均主义理想,始于孟子,后被汉儒所尊奉,视之为最完美的土地制度,并为之摇唇鼓舌,力主加以恢复,终于酿成了西汉中后期“奉天法古”的思潮。  相似文献   

20.
战国秦汉是我国“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社会生产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本以史料为依据,分析了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状况,研究了当时纺织技术的特点、产丝区的主要分布以及纺织品生产形式的多样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