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衡哲是中国新文学第一位女作家,也是现代文化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教授.在"五四"个性自由、妇女解放的思潮中,陈衡哲对于女性问题做出了大量的思考--不仅在时间上领先于其他作家,在探索的深度与所达到的高度上更具有相当的超前性.作为一名学界、文坛两栖的杰出知识女性,她的创作呈现出不同于大多数同时代女作家的清澄、理性气象.由于种种社会历史原因,陈衡哲研究始终比较薄弱.本文从现代女性意识的角度对她的作品进行分析,在比较的视野中揭示出她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2.
蜚声20世纪英国及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劳伦斯在其一生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成功地塑造无数位形象各异的女性形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篇姊妹篇小说《彩虹》和《恋爱中的女人》的女主人公厄秀拉·布兰温。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飞速变化的社会条件下 ,她勇于追求和探索并成长为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新女性。从社会和婚姻两个方面探讨厄秀拉这一人物形象的现代自我意识发展和成熟。从社会角度来看 ,厄秀拉强烈的现代意识体现在她的反叛精神和探索精神。从婚姻和恋爱角度来看 ,她的现代意识体现在她对情爱观念的独特理解和对美好婚恋生活的执着追求。她在痛苦和挫折中认识并提高了自己 ,在迷惑和选择中思辨 ,最终成为劳伦斯时代现代女性的卓越代表。  相似文献   

3.
张岩 《南都学坛》2013,33(1):45-50
中国现代文学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作家却都曾创作过以古老的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现代作家之所以会创作古老的神话,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现代作家在对新文化的积极建构中,对包括神话在内的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汲取;第二,现代作家的神话题材作品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社会的现实关切结合在一起,表现出鲜明的现实指向;第三,创作神话题材作品的作家大都表现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和西方异域文化的多方关照,他们既是新文学的巨匠,也对包括神话在内的古代文学具有深厚的积累。对于现代作家创作神话题材这一文学现象的考察,也丰富了对于现代文学多元性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复杂的关联性提供了新的研讨视角。  相似文献   

4.
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草地绿荫》等自传体小说记录了在非洲的传奇经历.如果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重新审视这些作品,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的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作家诗化的语言吟唱出对回归原始大自然的深情向往,也表现出对女性高贵精神的执着追求.她揭露了西方现代畸形文明对非洲美丽自然的侵蚀,表现了女性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关系,同时也关注男权文化下女性的生存状态,表达了维护和实现女性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5.
作为致力于考察人类灵魂的作家,残雪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把握是否具有深刻的当下意义?通过分析认为:她以小说时空构建的新方式勾勒了人的精神轮廓,并从反面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现代人信仰缺失与重建的问题.其中,残雪对于西方文化精神的借重表达了其对当代文化语境的一种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旅外游记真实记录了作家们游学国外的见闻、思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走出国门而置身异域 ,面对不同文化的迎面冲击 ,作家们经受了复杂的心路历程。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 ,又擅于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思想和求实创新精神 ,因而其文化心态内蕴丰厚而呈现出既传统又现代的多元特征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她的传世之作《传奇》,凭借中国文人感时忧生的文化人格,准确把握世态人情,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剖析了女性生存的困境和人类无法抗拒的宿命。由于家庭、社会、时代等各方面的原因,以及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使《传奇》中的小说,无论是人物及其命运、作品的思想意蕴,还是作品的语言、意象等,无不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不仅带来了北京城市的改变,同时也造成了北京文化形象的多重意蕴和不断嬗变。西方文明冲击之下对于北京城市积弊的批判,现代物质文明中对于北京文化传统的再发现,外族入侵的国难里对于城市精神的重塑,都成为现代作家笔下北京形象描写的因子,同时作家也通过对北京形象的书写,不断塑造着北京城市新的精神和品格。   相似文献   

9.
现代女性作家以昂扬的主体观念和探索精神,关注女性的自我命运:批判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残害,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审视女性自身的劣根性,歌颂童心、母爱。并关心广阔的外部世界:观照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政治。现代女性作家以其小说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描绘了中国现代女作家倚重爱情主题的创作态势与突出成就,指出现代女作家创作的兴盛与式微,不仅与时代潮流相关,而且还和女性的社会实践相关,并与女性独特的“角色”体验相联系。爱情主题既成全了女作家,又限制了她们的手脚,呈现为一种二律背反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具有深沉的哲学思辨能力和艺术欣赏力的女作家。她的创作是丰富而变化的,从早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写实到中后期的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及现代因素的现实主义风格,从对童年故乡农村生活的描写到对复杂城市中产阶级社会生活及矛盾的刻画,从单纯的外貌描写到描写复杂的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等等。但她的创作有一个主题始终未变,那就是小说中对伦理道德的关注与诠释。并与女性文学结合,塑造了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她对道德主题的探索对女权主义文学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的女性伦理在当时是具有先进性、预见性的,超越了同时代的其它女性作家。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有其自身的文化渊源,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来自于西方文化,特别是女性文学的影响。与此同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为女性自身文化心理提供了一种选择,女作家以群体的形象在平等的、觉醒的人的位置上言说女性心声。  相似文献   

13.
谭恩美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美籍华裔作家之一,她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较为典型的东方主义元素,她以华裔女性的视角和双重文化身份夸大了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又表达了多元文化平等交流的愿望,在一定程度解构了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14.
"怨恨"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判断,是张爱玲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张爱玲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缺陷。在女性人性恶的文化建构中,张爱玲小说具有极大的怨恨体验。  相似文献   

15.
与作家们喜欢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有关,香港女性作家特别地关怀她们所熟悉的女性生活。由于香港在中国的独特性,香港女性作家笔下的那些女性人生对我们或许是有启发性的。香港女性作家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香港女性在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的时候,无可奈何地陷于中国情感和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挑战的文化漩涡之中的人生图景。面对着女性人生的坎坷和困惑,香港女性作家以艺术的方式仿佛作出这样的回答:使女性成为女强人或把爱情作为商品。但这些没有使他们从生活和情感困境中真正地摆脱出来,归根到底,这是一个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是一个是否能够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商业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诺贝尔奖作家爱丽丝·门罗的作品关注小城镇中边缘化女性的生活,探索了现代社会中普通女性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结合,揭示自然和女性在西方文化中同处于被统治的地位,生态女性主义致力于建构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结构。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讲述了加拿大乡村年轻女性卡拉想要逃离现实生活的冲动和逃离失败的故事。小说展现了女性和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女性在男权文化中的妥协和遭遇,揭露了男性对女性和自然的强烈控制欲,呼吁人们关注现代社会中涉及性别和自然的问题,并赋予女性和自然应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欧美华人女性的自我书写文本是“东方的血脉和西方的营养”融会而生成的一种富有全新特质的文本。作家打破了中国现当代女性自我书写文本中单一、封闭的审美范式如女性幽怨或者决绝的女性主义姿态等,作家的全球化意识和独特的视角使文本呈现出一种东方古典审美意蕴与西方现代文化理念并举的全新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初的文化再造中,体现语言之关联的翻译活动具有破旧立新的关键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学作家和译者并不单纯以拿来主义的热情被动接受西方文学经典,而是本着为我所用的功利心态对西方名著进行挑选和功能转换,甚至是有意地误读或歪曲,其目的是建构既与世界文学相融合又与其保持一定距离的具有本土现代色彩的审美叙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一书中如何在母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夹缝中艰辛地探寻自我身份;指出她从每个角色的塑造入手,以"沉默"和"言说"作为标志性的主词,意在暗喻她自己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在族裔妇女话语权缺失的美国白人主流文化氛围中,从沉默到最终获得话语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期的中国乡土小说作家,既带着乡村文化的气息,又烙着都市文化的印记.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回望故乡,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着乡村中国,发现它的落后与野蛮,并探寻着其历史和文化根由.随着他们对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接受,加之部分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这些乡土小说也传达出了现代知识者对改造乡村中国"贫"与"病"状的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