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二战后,美国政府提出了旨在遏制苏联的“先欧后亚”大战略。美国的国内政治状况并不利于它的实施。杜鲁门政府起初是从遏制苏联的战略角度来看待并处理对华政策的。但为了使大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在国内政治的压力下,对华政策被纳入了反共轨道。之后,美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开始把对华政策作为赢得国内对其大战略支持的一个筹码。而国会议员、院外援华集团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为谋取私利而极力鼓吹援蒋反共。随着1948年“援华法案”的通过,美国的对华政策完全走上了援蒋反共的不归路。对华政策已失去现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国内的政治性问题,注定了它的必然失败。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绥靖日本侵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实行与中国结盟共同抗日的对华政策,但在开罗会议后,美军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对蒋介石政府由无条件支持转向有条件支持,而加紧对国共关系进行调处,由压蒋联共发展为扶蒋限共。1945年赫尔利使华后,美国对华政策演变成扶蒋反共。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是一位举世公认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赤胆为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直到现在他仍然热爱祖国,矢志不渝。1990年,在他90诞辰的祝寿会上表示:只要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他将会以年轻时一样的心怀尽心尽力。“孽子孤臣一稚儒,真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奠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的这一不朽诗篇,充分表达了这位“千古功臣”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本文拟以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捉蒋、放蒋、送蒋的整个过程,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以述论  相似文献   

4.
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由战时的扶蒋抗日转向扶蒋反共.扶蒋反共政策经历了"扶蒋压共"、"扶蒋反共"和"等待尘埃落定"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探究美国对华政策这一历史演变的踪迹,不仅有助于总结美中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而且对于理解美中关系的现状并预测其未来走向大有裨益,同时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当今美国全球战略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华政策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在苏联解体前 ,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意识形态、利益和目的方面的分歧使得美国在采取对华政策时 ,总是要考虑到前苏联的影响 ,使得对华政策附属于对苏关系。苏联因素在美国对华政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时期 ,不同的中苏、中美关系状况都影响到美国采取不同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6.
<正>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联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共同抗日这一策略的演变和发展,史学界一般的看法是经历了“抗日反蒋”(1931年9月——1936年5月)、“逼蒋抗日”(1936年5月——1937年2月)、“联蒋抗日”(1937年2月——1937年9月)三个阶段。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在“抗日反蒋”阶段之后即开始了“联蒋抗日”阶段。提出“‘西安事变’以前和以后,党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每当人们谈起西安事变,无不钦佩和崇敬张、杨两将军“下最大决心,献身国家民族”的爱国赤诚;想到张、杨两将军个人的不幸结局,无不愤慨,怒斥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在感叹、惋惜之余,人们往往流露出责备:“张学良不该亲身送蒋回京”,真是“感情冲动”,“太天真”。近来,又有新看法,认为:“以一人之失,换来全民族之得”,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学良陪蒋回京,是西安事变“最好的结局之一”。一是责备,一为溢美,似乎都有道理。但当我们遵照列宁的教导:“如果从事实全部的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把握事实”,认真分析、综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就会感到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片面性。 (一) 张学良是极富传奇性的西安事变的编导和主演。研究张学良捉蒋、放蒋、送蒋这一幕接一幕,一环扣一环的历史行动,必须首先紧紧把握住张学良发动“兵谏”的初衷、指导思想和西安事变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解放战争时期,苏联不想因为支持中共而得罪国民党及美国,而苏联担心中国内战会打乱雅尔塔划定的势力范围,导致美国卷入危及苏联的利益,斯大林也害怕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要求中国革命适应其对美蒋妥协的需要,先是不准革命,后是不断出面干预、劝和,搞两个中国。美国奉行利用苏联在华谋利益的欲望去削弱中共,大力扶植国民党来实现独占中国的目标,从而导演了分裂中国的丑剧。这个年代发生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事件,无不同苏美对华政策以及对国共两党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笔者试依据有关史料对此作一粗浅探讨。为求弄清这个问题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从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美国政府先后派遣赫尔利和马歇尔来华调解国共矛盾,美国的对华政策逐渐从扶蒋联共、限共走向扶蒋反共。中共对美国的态度也从合作、中立、走向敌对。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以同苏联争夺为核心,并把反苏与反共相联系,形成两种制度之争,随着美苏冷战在欧洲逐渐兴起,美国对华政策也坚定地走向援蒋反共。中共顺应中国革命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中美苏三国四方之间的各种矛盾,在冷战与内战的交织中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了抗战胜利前后苏联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形响,认为在这一时期苏联因素一直是美国对华决策的基础和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抗战期间的苏联对华政策问题,是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的问题。本文认为抗战期间的苏联对华政策以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为标界,在此之前的对华政策应当肯定,而在此之后的对华政策则应基本否定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根据国际局势不断发生急剧而复杂的变化以及国内内政的变化,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中国抗战实行了随机应变、灵活多样的政策,使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抗战胜利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重点转向处理国共关系,其间经历了一个扶蒋联共到扶蒋限共和扶蒋反共的演变过程,本文拟就之作一考察和剖析。  相似文献   

13.
《苏联对华政策:1917-1924年》一书主要阐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24年间苏联对华政策的历史发展。该书认为,此期间苏联对华政策是革命与外交的双重政策,一方面,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另一方面,获取在华权益;最后两种政策都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对苏联对华政策的国际主义性质的肯定在理论界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认为,苏联对华政策的性质自始至终是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的,对中共并未因其有意识形态的共性而真正支持它。对中国国民党也从未因有意识形态的矛盾而反对之;对国共两党的态度,苏共总是从民族利己主义出发,随局势的变化而改变方式,但其本质未变。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蒋美合作与冲突刁良举,韩胜朝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蒋介石与美国既有合作又有冲突,合作是主导方面,它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和历史潮流,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冲突是次要的,随战争的进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冲突也随之结束。而蒋...  相似文献   

16.
蒋观云是"中国神话学的开创者"。蒋观云将神话作为救国救民的有效工具,以神话研究寻求中华民族的共同渊源和文化记忆,唤起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这是一种基于"民族"视角的神话学思想。蒋观云的神话学思想在清末时期非常典型,使神话学从肇始之初就彰显出经世致用的学术品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就其作用而言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援助了中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这是积极的和主导的一面。这一方面人们的论述已经很多。另一方面,它引起或加剧了我党内斗争,以及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这是消极的一面.这一方面还很少有全面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就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负面作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蒋湘南是晚清对期中南地区的回族大学者,一生著述颇丰。对他在学术上成就的研究,可以丰富回族史的内容。一蒋湘南,字子潇,河南省固始县蒋集附近的回族人。生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父早逝,母教之诗书,抚育成人。幼聪慧颖悟,其叔甚喜爱之,延元代马祖常大文士后裔河南光州回族大儒马彭(字春圃)为师,马彭得英才而数育之,赞称蒋湘南为“天下奇才”。未弱冠,即考取了秀才。偌大一个固始县,而蒋集的回回中出了一位少年秀才,这是固始县回族中破天荒的大事,全县回、汉人民皆称蒋湘南为“蒋才子”。从此,蒋湘南名扬豫南。道光五年(1825年),蒋湘南考取拨贡,河南学使吴巢松深爱其才,收为弟子。蒋湘南拜吴学使递门生帖时,吴巢松赋诗称赞说:“一鞭初指仆公来,难得风檐有此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蒋湘南又得副贡,道光十五年(18(?)5年)中了举人。  相似文献   

19.
“抗日反蒋”是我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个历史阶段的口号和策略方针,目前在党史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今就教学中接触到的问题,谈点意见。 一、是“抗日反蒋”,不是“反蒋抗日”。 有的文章把我党“抗日反蒋”的口号和策略方针说成是“反蒋抗日”,①这是与历史实际不符的。“九一八”事变后,在我党的文件和我党领导人的文章中,使用过“反日反蒋”与“抗日反蒋”,但未提出过“反蒋抗日”的口号和策略方针。1933年10日26  相似文献   

20.
<正> 张学良在中国现代史上,以主张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而名震中外。但是,张学良原是奉系军阀领导集团的重要骨干,后又依附于蒋介石,成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重要成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是拥蒋“剿共”的。1935年底以后,他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由拥蒋“剿共”转变为联共抗日。本文就他的这一转变原因,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928年6月,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12月,东北“易帜”,这是他走上拥蒋道路的第一步。1930年,国民党新军阀发动了中原大战,蒋介石和反蒋各派都极力拉拢张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