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以调研数据和案例展现我国公民个体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现状,说明个体认同是认知、判断和选择的变化过程。针对世界范围内的移民浪潮和多元文化,分析得出个体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关涉国家稳定、民族文化传承,应准确把握我国个体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之特点。  相似文献   

2.
族群认同问题是民族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对于国际社会中处于多数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如何有效构建统一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将是关乎国家团结统一的关键性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属于谁?随着族群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族群的认同总是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波动性变化,进行自我身份的再认知和认同的自我调整,这种情况在移民国家更为明显。在美国身份认同政治氛围高涨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对美国少数族群双重认同的形成、互动轨迹、影响因素及配合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解析双重认同存在的根源,以为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少数族群认同的认识和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取向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君 《西藏研究》2008,(3):114-120
文章在大量实地调研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三江源以及生态移民研究现状,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的可能发展趋向进行了分析,指出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应注重移民地区特定民族的社会历史形态以及人地关系中地方性知识的特殊价值,关注移民社会组织变迁、社群认同以及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打破目前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中重移民轻草场管护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民族、公民、国家认同的理论研究,民族、公民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对公民、国家认同的弱化,从二元认同到一元认同,国家的同质化,以及中国的民族政策实践等方面,探讨了国家认同统一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与中国海外移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 ,是现代经济和高科技发展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国际移民是全球化过程的重要因素 ,它改变了世界民族的分布 ,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 ,也引发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自明中叶以后 ,中国人开始较大规模地移居海外 ,它是国际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外移民的族群关系 ,充分反映了全球化过程中引发的一些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6.
族群认同、族群认同的发展及测定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十多年来,社会心理学家把社会认同理论运用于少数民族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族群认同涉及到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族群关系,族群文化适应,族群之间的偏见、歧视和冲突,都与族群认同的发展有关。本文综述西方学者近年来对族群认同、族群认同发展、族群认同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新进展,旨在对我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7.
伊朗的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属于多民族居住的边疆省份,真主军在此地的一系列恐怖活动凸现出其民族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信仰逊尼派的俾路支人(Baloch people)作为历史上被征服的民族缺乏对伊朗国家的强烈认同和忠诚,而伊朗当局文化、民族和宗教政策的失误导致俾路支人怨声载道。伊朗俾路支人属于典型的跨界民族,毒品走私和非法移民交织在一起,与贫困形成恶性循环,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邻近三国边界,使其容易受到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影响,形成互动局面。在目前的国际国内政治格局中,伊朗俾路支斯坦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但不会走向独立建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肃南县明花乡裕固族移民搬迁带来了裕固族文化的重大变迁,移民开始从牧民向农民转化.在这一变迁中,族群认同值得关注.认同具有社会性、建构性和多元性,公共话语、社会空间、象征符号都影响着族群认同,而裕固族文化传承中的一些问题令人担忧,我们应该给予积极的建设性回应.  相似文献   

9.
民族主义和现代国家并没有因为全球化而过时.现代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而民族主义还是族群与国家寻求庇护和构筑认同的主要方式.在全球化影响下,民族主义主要以新的形式即少数族裔民族主义表现出来,它对现代国家建设的破坏作用要大于建构性作用.日本作为最纯粹的民族国家类型在战后也出现了民族和外来移民等多元化问题.阿依努人的自治运动和冲绳人的独立诉求以及朝鲜等外来移民争取平等社会权利的运动表明,新民族主义时日本的国家建设已经形成挑战.  相似文献   

10.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昊 《民族论坛》2010,(8):35-35,61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1.
裕固族人口不多,但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周边民族,尤其是藏族、蒙古族和土族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对裕固族的形成与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材料,本文对藏族、蒙古族和土族对裕固族形成方面的不同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试谈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点及其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今的传统文化过热的原因和本质的分析,论证出民族传统文化是动态存在的文化现象,并根据其本质和特点提出了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五代十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政治上的分裂和军事上的对峙时期,但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并未因此而中断。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并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融合,推进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对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various tele-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at a distance) on the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within a context of Western conceptualizations about agency, self-other, and thought in relation to action. To examine these effects, the article uses the Internet postings of sex tourists as well as an example of ubiquitous media and screen culture in the form of a Hollywood film. How the loss of writing at a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ance influences these sex tourists, as well as how mass media (cinema) merge anxieties about the subject-object relationship with concerns about the status of individual agency supposedly enhanced by these tele-technologies is considered in the light of how thought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understood from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The media through which thought and action are mediated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inquiry.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迎接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强对思想观念本身的认识;必须加强学习;必须打破封闭保守意识,树立改革开放的新观念;领导者要起重要作用;必须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开拓进取意识;必须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思想,不拘一格选择人才;必须树立市场竞争观念和创新意识;必须走群众路线;必须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的相同和相近、地名的相同、民歌旋律的基本相同、部分民间信仰的相似相近和体质人类学的相似等方面来看,可以确认壮族、泰族、老龙族、傣族在古代是同一人们共同体,后来才迁徙、分化成不同民族.大约至公元8~9世纪,这4个民族尚未分化,以后才逐步迁徙和分化.  相似文献   

17.
确定地方行政区划界限,分设官职,驻防军队,是历代封建王朝实施的行政措施。清代地方的行政区划,一般地区分为省、府、州、县四级。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则以从宜从俗因地制宜的原则,兼顾历史传统、民族关系、地理环境等特点,划分为新疆、内外蒙古、西藏等特别行政区。清朝划分西藏与川、青、滇、巴塘地区行政划界,将蒙古所管辖的地区划归内地,并收抚蒙古所役使的藏族,划界设官分治,从而稳定西藏地区,这是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政治措施之一。明末,蒙古势力扩展到甘肃、凉州、庄浪、西宁、河州以及四川松藩、打箭炉、理塘、巴塘与云南中甸等广大地…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understandings of postcolonial national belonging through an analysis of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s of humans, animals and the environment. It does so by analyzing a series of Australian films about plants, animals or people who are out of place or out of control. The article registers some of the changing representations of Australian flora, fauna and, by association people, as native, domesticated, simpatico, feral and wild; interpreting these shifts as recalibrations of a moral hierarchy of cultural belonging. Films including Lantana (2001) Dir. Ray Lawrence; Razorback (1984) Dir. Russell Mulchay; Rogue (2007) Dir. Greg Mclean; and Black Water (2007) Dirs. David Nerlich and Andrew Traucki are read in terms of political anxieties. Drawing on work ‘that insists humans and animals are currently bound in a complex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I use these films to explore issues of the nation, place, belonging in relation to aliens and natives. Given that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recognition of the history of colonialism and its effects on Indigenous peoples but also a different but related blossoming of environmental nationalism, the key question that animates this research is how these understandings are represented in film and what work animals and plants might have played in filmic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national belong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