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单纯先生的力作《海外华人经济研究》,是一部真正的关于海外华人问题、华人族群经济研究的专著。该书全面、系统,真正以华人经济发展为主线,在界定了海外华人这一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民族等方面研究了海外华人的形成、海外华人族群经济的产生、发生及壮大的艰辛历程,揭示了海外华人族群经济的特征和华人及其经济对其祖(籍)国的意义等问题。关于《海外华人经济研究》这部专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评述。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海外华人问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来考察海外华人问…  相似文献   

2.
苗怀明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2):79-84,107,108
就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的传播、接受而言,中国本土之外的海外华人无疑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这种传播和接受伴随着华人移民海外的步履而展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还参与了海外华人文化的重塑。对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的译介,不仅满足了海外华人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延续文化薪火的愿望,也使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更为广泛地传播。在对传统小说、戏曲的研究中,海外华人学者是一支独特的学术力量,他们的研究成果颇多可借鉴处,与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形成一种有益的互补。  相似文献   

3.
著名华文女作家聂华苓的两部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和《千山外,水长流》是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名篇巨作。这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寓意、身份认同的隐喻乃至小说结构特征三个方面都呈现出作者鲜明而独特的文化意蕴:不同时期对中国形象的表征;家国认同的转变及作者对海外华人身份及作用的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4.
淤梨华的小说 ,除了描写浙东故乡生活的《梦回清河》 ,以及反映台湾现实生活的《焰》、《母与子》等少数作品之外 ,多数创作属于留学生文学范畴 ,“留学生、留学人、自留人”成为她小说的观照对象。几十年漂泊海外的旅美生涯 ,淤梨华对留学生活与游子人生感同身受 ,她的作品人物往往带有自身的影子。为这“无根的一代”见证 ,淤梨华不仅反映出台湾留学生在学业、事业、婚姻等方面的奋斗与挣扎 ,而且揭示出他们“别人都是有家可归的 ,而我永远是浪迹天涯”的漂泊心态。她的小说贯穿着一条对美国幻灭、对台湾失望、对祖国大陆认同的思想线索 ,…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华侨华人经济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学术界在海外华侨华人经济的研究方面有明显进展 ,尤其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有所深入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问题有 :关于海外“华人经济”的概念、性质 ,华人经济在居住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华商经济网络的功能与内涵变化 ,亚洲华人企业集团的兴起与发展 ,海外华人资本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华人经济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等。针对上述问题的争议 ,本文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李红  王广粉 《船山学刊》2006,(3):107-110
文化选择是困扰海外华人与华裔的一个焦点话题,华裔作家伍慧明在小说《骨》中通过对华人移民利昂一家人在美国不同命运的展示,为这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建构了一个理想的文化选择:不唯任何一种文化所独尊,努力寻找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7.
黄万华 《人文杂志》2006,(6):95-102
佛教这一东方宗教一直构成着海外华人社会多维传统中的重要一维,对华人文学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佛教拯世救人的现实性使华人文学直接对话于佛教,从亲情敬仰,到家国崇拜,再到佛陀心愿,成为华人作家的一种心灵历程,也形成华人文学特有的现实主义色彩。佛教的慈悲、宽容推动着华人社会的多神膜拜,有利于华人在海外文化多元环境中的生存,体现出文学的超越精神。而禅宗的影响更深地推动着华人作家将人生感受和心灵感悟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佛理禅趣。佛义禅理作为一种拯救性力量对华人文学发生潜移默化影响,使华人文学在漂泊境遇中表现出积极乐观。沉潜佛典以构筑艺术世界的努力则使华人文学更以一种自由心在“他乡”寻找到“原乡”。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将波及到人类生活的各层面,也对海外华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随着华人活动的全球化,带动华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海外华文教育随之而发生演变。全球化时代必将带来华人的文化整合,华人必须在参与世界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与各自国家的发展寻求平衡;同时保持民族性,使自身文化的特质进一步明确与突显。全球化也必将带来华文教育的整合。全球化将把海外华文教育带人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三层茧内:华人小说的题材自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华人小说"概念,有助于综合研究华人的华文小说与外文小说,因为它们之间有不少共同点。华文小说,华人外文小说,华裔外文小说是三种海外寓居者文学,它们之间有个共同点,就是题材上的自我限制。虽然三者自限范围不同,起因都是直接面对强势文化的对应方式。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商网络将华人企业编织进了广泛的国际商贸市场,有效拓展了海外投资的市场空间,加速了华人资本的国际化进程,并且也深刻改变了海外华人企业的资本运作方式.但是,不能因为强调华商网络的积极性和独特性而忽视了它内在的缺陷.在灵活运用海外华商网络引导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经济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海外华商网络在促进中国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与早期华人作家的作品相比,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主题已发生了变迁,更多地转向了双重文化背景和视野下的华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在此以该小说为例,分析其中所体现的当代华人对中国文化和自身分化身份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商网络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华商网络将华人企业编织进了广泛的国际商贸市场,有效拓展了海外投资的市场空间,加速了华人资本的国际化进程,并且也深刻改变了海外华人企业的资本运作方式.但是,不能因为强调华商网络的积极性和独特性而忽视了它内在的缺陷.在灵活运用海外华商网络、引导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经济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中国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8,(1):177-184
在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当下,如何构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处模式成为当下的热点议题之一。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注目新世纪以来的华人移民文学,可以发现有不少作者将写作的触角探入到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中,通过散文、小说等不同的体裁,呈现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陈河的小说《猹》、李彦的散文《大雁与乌龟》、朱颂瑜的散文《大地之子穿山甲》、袁劲梅的散文《父亲到死,一步三回头》、黄鹤峰的小说《西雅图酋长的谶语》等都蕴含很强的生态意识,涉及了生态文学中的动物关切、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等主题,提出了关于物种关系的新思考,也对现代性的生态悖论进行了反思,倡导生态整体主义,展现出新世纪以来的华人移民文学所具有的超越性文学视野。  相似文献   

14.
华人在美国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生存状况,他们游离在"两个世界之间",处于失语、从属、次要的社会地位,对他们生存空间的探索一直是华裔美国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以李建孙的自传体小说《支那崽》为例,分析华裔美国小说中生存空间的主题,以及生存空间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黄东平先生是印尼当代华人作家。至今仍坚持用华文创作的,在印尼也就数黄东平先生了。他在逆境中不忘母语,坚持业余创作30多年,辛勤笔耕了300多万字的诗歌、散文、电影剧本和小说等作品。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建树更是令人惊叹。近年来,他创作的《老头家》、《海外的这一家》、《婚宴席上》等10多篇中、短篇小说(约160万字),分别刊登在新马、香港、深圳、美国等地报刊上。尤其是被誉为华侨史诗的长篇小说——《侨歌》三部曲,更是令人瞩目。这部代表作奠定了黄东平在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地位。长篇小说《侨歌》三部曲,虽然以昔日南洋某坷埠华侨社会为题材,却反映了几代华侨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冲击之下,华人大规模地移往海外,在各地建立了他们的族裔文化圈。随着历史的进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次移民浪潮,海外华人文化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龙的传人”,虽主体依旧在中华大地的“故土”上,而其支脉——海外华人,早已延展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他们以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各国各地的文化交汇,融合而创新成为海外华人的独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从民族文化学的角度来考察海外华人文化及其形成原因,探索其文化特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其融入主流社会之后所产生的变化,认识和把握海外华人文化与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7.
唐军  吴舒娟 《江淮论坛》2014,(5):175-180
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天龙八部》是华人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的力作之一,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丐帮、少林派等王国、民族及武林帮派之间的恩怨和矛盾,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冲突与融合。文章旨在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来阐释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冲突、融合及冲突与融合的结合,期望深化对跨文化理论的认识与运用。  相似文献   

18.
华人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在题材选择、语言、叙事手法及其对原乡和异乡的认同态度等方面,展示了当代海外新移民作家在突破历史与现实、中西文化传统、原乡与异乡边界上所作的探索.这种"跨越边界"的努力,反映出作者崭新的历史、族群和文化观,对于海外华人文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刘权 《学术探索》2014,(12):137-141
综观学界关于海外华文教育的研究,可以发现海外华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体系及教育实践,而且还与中国的世界形象、海外华人与当地族群的关系、海外华人的内部关系密切相连。本文对这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论述,指出其中还存在的不足,并为中国正在快速推进的语言与文化输出战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作为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海外华人文学,于二战后数十年间,取得日益显著的成就。近年以来,已引起国内文化界的关注,并为许多出版家所瞩目。有的学人且定为科研课题,尤其使着广大青年读者感到浓厚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许清友同志接受文史出版社委托,锐意编订这一《海外华人作家名作系列》。丛书内容,暂限散文、小说;选录范围,不含港、台及临时寄寓异域之大陆作家的作品,不含非华人作家的华语华文作品,而只取定居于美欧及亚非拉诸国华人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用华语华文写的,也间有使用所在国的语文、主要是英语英文写的,入选后亦一律译作华语华文。这些已成为作家的华人以至华裔,除个别或极少数外,大都加入了所在国家国籍,其作品自然各自分别属于所在国家的少数民族文艺,或放异采,亦感势孤。一加裒集,便成巨帙,且得显现出特殊丰厚的文化意义。它在反映着众多不同地域性风采的同时,更将从总体上具备着20世纪中国文化之延伸的特色。这便是它理应受到普遍瞩目与关注的根本原因和主要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