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英语名词再范畴化主要包括名词动用以及名词范畴内部的个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相互转换。名词再范畴化增强了语言表现力,使表达生动凝练,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再范畴化以转喻这一重要的认知机制为认知理据,以名词所指称对象的突显部分作为认知参照点,以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的典型转喻思维,实现了名词范畴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法,而且是扩展词语意义的重要方式。转喻普遍存在于语言当中,宋词中的转喻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从认知的角度看,宋词(源语)中的转喻和英语(译入语)的关系分为完全激活对等、部分激活对等、错位激活对等、激活对等空缺等情况,对应的翻译方法为转喻零植入、转喻部分植入、转喻替换植入、转喻完全植入、转喻放弃植入。  相似文献   

3.
转喻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代表性的语言建构方式,认知转喻研究对于古典诗词翻译具有积极意义。以许渊冲和伯顿·沃森英译的苏轼诗词为例,对比分析苏轼诗词英译中的主要认知转喻类型,反思中国古典诗词转喻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现象,进而从文本的客观体验性和译者的主体认知性角度,探讨以苏轼诗词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词认知转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典型的转喻的概念将转喻视为同一认知域或同一认知矩阵的意义转移.但跨认知域的转喻存在,对典型的转喻的概念提出挑战.所以本文主要基于Peirsman & Geeraerts关于转喻的研究成果,结合语料,试图换角度透视转喻的本质以及各转喻的类型间的关系.在大量收集前人研究转喻的数据中发现:转喻建构于概念相邻关系基础之上;各转喻的类型分别以'整体——部分'概念为核心,即转喻的类型的原型;沿着三个相互联系的维度,即接触度(从整体到部分的包含关系到物理的接触,再到相邻而无接触的关系)、有界与无界(从存有界限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到无界限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域(从空间域到时间域,从时空域到范畴域);与原型发生联系构成一个具有原型效应的转喻网络,即转喻范畴.  相似文献   

5.
转喻既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又是认识世界或范畴化的结果。从内涵及定义结构来看,不能以一套必要充分条件定义转喻这个概念范畴。从外延及指称结构来看,转喻与其它相邻范畴(本义语言、隐喻)的界限并非完全明晰。因此,转喻显示出原型效应。转喻的原型为基于空间关系的指称性转喻,且载体与目标关系为同一认知域的“整体—部分”关系,目标比载体更凸显。   相似文献   

6.
英语一词多义的转喻认知机制——以head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转喻的认知原则、邻近原则和突显原则,"head"名词词义延伸义项存在三种转喻形式,即"部分代整体"、"整体代部分"、"部分代部分","head"转化为动词主要涉及"主体代行为"、"工具代行为"和"方式代行为"转喻,形容词延伸义也体现了突显原则,因此"head"词义延伸存在转喻认知机制,认知转喻思维在英语词义延伸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习语的本质是否可分解的,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认为习语可以被视为任意性和可分解性的连续体,位于连续体中绝大部分成语的意义是有理据的,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机制来识解.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普遍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来表达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概念转喻是用突现、重要、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部分.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在以往学者对"手"的习语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重新对英汉中"手"习语进行认知分析,帮助我们构建"手"习语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8.
转喻认知机制及其翻译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历来是修辞学的研究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转喻的研究多从修辞的角度,把转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问题。新兴的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转喻作了全新的解释,认为转喻的运作机制是概念激活。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视角探讨转喻及其翻译,提出四个转喻翻译的策略:转喻认知模式的直接移植;转喻认知模式的附加激活;转喻认知模式的直接移植加注;转喻认知模式的归化。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通过一个实体认识另一相关实体的过程。以此从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了英汉谚语的四种转喻生成模式,即事物—部分之间的转喻映现、事件框架映现、范畴和其成员之间的映现、范畴和其特征之间的映现,探讨给谚语翻译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转喻的界定,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定性,试图使用转喻理论对语言非范畴化现象进行解释,认为转喻是语言非范畴化生成和解读的深层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论设定了描述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在社会世界中建立人际关系的合理性和表达个人主观世界的真诚性三个交往有效性条件,这解决了传统哲学的经验论和先验论中主客二元对立的问题,但是没有论证交往有效性条件的基础。转喻理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陈述型的语言使用所要求的真实性往往是基于指称式转喻的相对真实性的,表现型语言使用中的真诚性是以言语行为转喻为基础的,互动型语言使用中所要求的合理性则兼有述谓式转喻和言语行为转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涛 《延边大学学报》2008,41(4):130-133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俄汉语中的“рука——手”同属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手部动作认知、情绪认知、场景认知、权势认知、身体结构认知等方面研究俄汉语认知域中转喻与隐喻的交互作用在词汇层面的连续体关系,将有助于从实证的角度对比分析俄汉语转喻和隐喻思维模式的异同,探求造成两个民族认知差异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认知视野中的一词多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具有多个相关义项的语言现象。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也不是盲目的,而是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时变化的结果,因此认知角度的一词多义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新义项以基本义项为核心,按照辐射型或链型方式排列,构成一个词项意义的原型范畴。人们总是从基本义项出发,主要利用范畴化、隐喻和转喻思维等方式,将新义项赋予现有词项,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相似文献   

14.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更是一种认知的思维方式,是人们了解世界和丰富语言的一个手段。 转喻理论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实证研究,转喻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是一种与语言教学密切相关的语言运用能力。把转喻应用于词汇教学、语篇教学、文化教学等三方面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它基于人们的身体体验,触发人们的联想认知,使人们能够通过相关联的它事物来对该事物进行概念化。转喻在某种程度上是构成语篇的主要成分,它渗透于语篇的各个层面。概念功能是所有语言的基本功能,该功能在语言中得到体现是与说话者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认知世界的程度密切相关的。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为基础,从及物性和语态两个方面研究转喻在语言结构和语篇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概念功能,可以丰富语篇转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转喻引起了语言学界以及哲学等学科的关注。通过分析转喻的认知性、逻辑特征,进一步揭示转喻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AS认知方式以及转喻映现的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转喻和隐喻是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转喻甚至比隐喻更为基本。而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却没有像隐喻一样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首先讨论转喻的界定,在对转喻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两种译本,探讨了转喻翻译的四种策略:对等翻译、转喻转移、文外尾注和认知归化。研究表明,转喻理论能比较有效地解释转喻的翻译。  相似文献   

18.
名物化现象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都有。在以往的研究中,语法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颇受关注,词汇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则不太受到关注。而对于词汇系统中的名物化现象也缺乏清晰的层次观念,对语素层面的名物化缺乏充分的认识。这就导致一些分歧观点的产生,如对“逆序类”结构是否存在的争论。名物化不仅发生在词层面,也发生在语素层面,其认知机制为转喻。明确语素名物化的观念对词汇语义和形式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在意义方面,转喻机制不仅使语素本身发生语义转化,而且通过语义转指发展新的语义类范畴,改造整个词汇语义系统。在形式方面,语素不仅可以以本义参与造词,也可以以转义参与造词,从而提供高效的新词产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