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创新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撑。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从碳排放的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方面进行法律规制。碳减排事前规制的目标是发展清洁能源,要求是:调整国家能源规划,科学处理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关系;增加财力和智力投入,加强清洁能源的科研和开发;确立清洁能源强制配额制度,为清洁能源的发展拓展空间;改革价格制度,提升清洁能源的竞争能力;改革知识产权制度,激励清洁能源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国际社会进行的诸多努力中,最卓有成效的当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选取京都三机制中,与发展中国家直接有关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作为讨论对象,以当前该机制在中国井喷式发展的现状为背景,从法律的角度分析风险的成因及应对之策,能对这一国际环境法律新制度进行较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指出《能源宪章条约》中的环境条款顺应了全球普遍重视环保的趋势,促进了投资与环保关系的协调,但是其自身也存在与生俱来的缺陷;从实践角度讲,虽然现有争端数量有限,但投资仲裁实践无疑是当前协调投资与环境关系更为现实的选择。对中国而言,不断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关注能源投资与环境保护法律协调,已成为推动中国海外能源投资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1946年,无偿献血制度由国际红十字会总会提出,由于血液在战时及平时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特别强调了供血者提供的血液应当是无代价的.1948年国际红十字会组织向各国呼吁,采取无偿献血、免费输血的原则.然而,当前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的法律规制问题并不是非常明确,相关直接针对性条款的出台也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应加强无偿献血工作的宣传、组织和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规制下的义务献血制度.  相似文献   

5.
为保障“后巴黎时代”能源绿色转型的公正性,能源正义应该成为能源转型规制的应有意涵。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我国坚持了能源正义理念,在实践中也积极通过能源普遍服务和新能源扶贫来促进能源正义。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由于能源初始禀赋不平等、能源观念落后以及能源制度缺陷,我国能源转型进程中的能源正义仍然面临高碳产业工人失业、民众用能权益减损、新能源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后果等方面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应坚持能源正义优先理念,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制定专门的《能源转型促进法》。该法应建立能源转型的民生保障机制、程序保障机制、正义恢复机制、绿色能源使用的激励机制、监督与责任机制,以促进能源转型过程中能源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国际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银行业信息披露作为银行监管的必要补充,对保障银行业的投资者、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对促进银行业自身的发展,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与稳健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介绍我国现行法律关于银行业信息披露规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法律规制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7.
民间融资作为一种融资方式,是经济金融领域中建立在熟人关系之上的资金融通渠道,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缓解社会资金供求矛盾等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民间融资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法律监管和法律规制的缺失,民间融资长期游离于灰色地带。如果没有法律及时、正确的规制和引导,就可能会引发各类社会矛盾,从而影响社会稳定。目前,我国的民间融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和健全,而民间融资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效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撑。因此,需要对民间融资进行规范性立法和规制,维护金融安全,保障民间融资主体的合法权益,引导民间融资逐步走向阳光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8.
股份公司相互持股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之间相互持有对方股份的股权结构。相互持股是在公司法人人格独立的法理基础上逐渐开始产生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以及规模经济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司相互持股的发展。在此试对我国现行相互持股的现状及法律规制作一考量,并提出相应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消费模式直接关系到地球的承载力,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足迹直接体现为碳足迹,人类碳足迹影响到地球的承载力。当碳足迹超出地球的承载力时,就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地球的崩溃。从法律规范的角度考量,无论是绿色消费还是生态消费,都具有法律调节的不确定性。低碳消费作为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符合环境正义的价值取向。低碳消费是后工业社会消费者低碳消费理念与低碳物质资料及劳务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民办学校的产权归属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我国民办学校的产权归属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制 ,影响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保障和教育的健康发展。明晰民办学校的产权归属问题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同时承认投资资本寻利倾向的客观性 ,贯彻风险和利益并存原则。要借鉴国外或地区私立学校成熟立法例 ,尽快建立产权关系清晰、资产归属明确、权义相互一致的民办学校产权制度 ,促进我国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市场失灵、外部性理论、产权理论、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理论、不确定性理论、生态工业学、循环经济理论等均为低碳经济法律研究的视角。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信息法律治理必须针对信息失灵的表现形式即环境资源信息的稀缺性、信息外部性,并围绕治理中的激励问题展开。对此,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已经开始了相关的法律治理实践。理清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对我国的法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规章制定权是指大学所拥有的、依照一定程序制定大学规章的权利;认为大学规章制定权在运行中存在若干"失范"的情形,表现为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的配置失衡,程序性规范与实体性规范的配置失衡,处分性规范与救济性规范的配置失衡等;探究其因,主要为自治立法权的不恰当使用,正当程序理念缺失,学术性规章与行政性规章混淆,制定技术粗糙等;提出对大学规章制定权失范进行规制的法律措施,树立依法治校和程序公正的理念,制定、完善大学章程以及必要的司法介入等。  相似文献   

13.
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获得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既有助于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又有利于引进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先进技术,还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具有开展CDM项目的优势,各级政府和国内相关企业应抓住CDM项目机遇,熟悉CDM项目申报的程序规则。为了进一步推进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的实施,应尽快加强和完善推进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实施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4.
能源动员法制化建设是保障能源动员目标实现,提高能源动员效率的重要基础。我国还未建立统一高效的能源动员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能源动员法律体系,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能源动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能源动员效率的提高。在分析世界各国能源动员法律体系建设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能源管理与国民经济动员管理的现实需求与特点,提出从健全法律体系结构、完善法律内容、增强法律应用性三个方面完善我国能源动员法律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法律调整的二元结构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区域经济法律调整问题上,我国理论界与实践部门有"一元调整说"与"二元调整说"之学说,笔者主张"二元调整说"。文章认为,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层次性相对应,区域经济的法律调整亦分为不同的层次,即呈现宏观调控法—中观调控法并行调整的"二元结构",其二者各具特性,相互独立地发挥作用,并且,其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区域经济运行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工业碳排放及能源消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减少工业部门碳排放直接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的实现。工业碳排放强度包括行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系数4个影响因素。以建材行业为例,通过对每一影响因素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减排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仍是我国工业减排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的法律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有效措施,而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鉴于与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法制建设上的差距,我国应从完善气候变化立法、能源立法、"碳交易"立法及保障低碳经济运行的行政法治等方面加强低碳经济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全球碳减排方案和中国碳减排相关研究的代表性文献,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结论:(1)基于考虑历史责任的人均累积排放相等原则确立的全球碳减排方案,具有公平性和合理性;(2)影响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很多,减排对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耗强度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居高不下。虽然两省一市政府已把协调节能减排作为区域合作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构,区域发展的节能减排一体化模式尚未形成。因此,长三角地区有必要成立"长三角节能减排合作与发展委员会",构建统一的节能减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协调新能源的一体化发展,以低碳经济为契机,加快长三角节能减排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