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承包制和市场经济虽为激发主体性的后天命定机制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宏观上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家族文化与农村落后经济形态结合所表现出的顽固性和惰性的作用下,先天命定机制的彻底瓦解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源于文化、生产、慰藉和就业等需要而强化的家族意识和家族共同体虽较之以前更具功利性质,却族化了成员,使家族文化精神重新得到认同,血缘关系强化依附性,主体性发展的成果局部回复。 相似文献
2.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是农村生活的主人、是乡村事务的主角,理应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和主要力量。充分激活农民主体性和内生发展动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也是贯彻和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决策的力量源泉,是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中国化、现实化和时代化的新发展和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自力更生和主体力量,但是现实生活中农民主体性激活所面临的困难不能忽视。必须让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中闪耀理性的光辉,让农民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致富”的观念转变,在保障农民合理权益中赋能农民在乡村振兴全过程的主体性激活和创造力激发,发展和提升农民的价值创造伟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让农民主体地位和利益在下乡资本的治理和人文环境建设中得以保护和发挥,保障和落实农民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知情权和受益权,让党的好政策转化为农民自觉奉献乡村振兴的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意识、阶级意识、跨共同体意识及民主意识等农民非传统意识先后产生。家族文化和交往文化的变迁为农民新意识成长提供了适宜环境。但由于种种原因,从农民的意识结构来说,当前正处于传统农民意识瓦解、现代农民意识艰难成长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在基层的实现形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优化乡村治理体系的题中之义。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对推动乡村发展、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在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现实因素制约,导致农民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为此,应通过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建设乡村利益共同体、提升乡村自治效能和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等方式,激发农民主体性,为乡村振兴培养内生动力,从而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农村改革中农民创新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巧玲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101-106
为揭示农民在农村改革中的作用,运用矛盾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剖析农民改革创新的动力来源、动力结构及其动力运行机制。分析认为,农民改革创新的动力来源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和政府利农、惠农政策的支持;改革创新的动力分为内动力、外动力及合动力;动力机制是指内在动力诸要素之间以及内部、外部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在农村改革中发挥了重大的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群喜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1):50-53
农民主体性是指农民这一特定群体在实践活动中作为主体所显现出来的质的规定性,也是农民这一特定群体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觉识,对实践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农民主体性实现的程度是衡量农民解放程度的标尺。农民的主体性需要农民自身强烈的主体意识来彰显,而农村文化建设是增强农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民自我解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主体性问题就是人在自己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社会中,农民的主体性被包裹在客体性之中而发挥不足.作为农民的存在方式和实践形式,休闲可以促进农民的自我实现,实现农民的自由个性,发展农民的主体属性,实现农民自由全面发展进而发展农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从辽宁的情况看,农民增收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稳定,影响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存在比较大的脆弱性和波动性。因此,构建农民增收动力机制至关重要。农民增收的动力机制既包括农民自发增加收入的内在力量的内生性动力机制,也包括外部环境与政府有意识地对农民收入增长进行的指导、调控行为的外生性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牛俊伟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561-56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引起了学界对于农民主体性的广泛讨论,但这些讨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简单化的做法,因此,在反思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澄清主体性概念,阐明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探索激发主体性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家庭农场发展的多重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4-40
基于政府、市场和农民家庭的综合分析视角,考察了家庭农场兴起的过程,系统揭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多重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政府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实践及市场化条件下农业规模效益的增长,构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两个重要外部动力。但家庭农场的兴起和发展更是农民家庭借助政府和市场等外部条件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其家庭劳动力的配置方式,从而最大化家庭收入以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家庭消费需求的结果。农民家庭构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内在动力。家庭农场是农民家庭同政府和市场“互构”的结果,这也充分显示出了农民家庭经济组织的发展活力和发展前景,形塑了我国小规模农业的独特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自然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小共同体和宗法观念制约分工,限制合理需要的满足,人的交往封闭在狭隘的小圈子里,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无法产生,农民的自由个性无法形成。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发展市场经济,使农民的活动尽快纳入到市场活动中来,为农民主体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杨丽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143-146
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制度的变迁尤其是1902年“壬寅学制”的制订和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制的产生和中国教育在制度上走向现代化的开始。文章从中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新学的发展和推动、经世思想的推动、进步人士的影响四方面因素讨论张之洞与清末学制变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李建兴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2):23-27
农民市民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然而在农民的市民化过程中,他们除了受到外在的体制环境的影响以外,还同样地受到自身主体性因素的制约。充分了解和把握这些影响农民市民化的主体性因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并努力清除这些主体性障碍因素,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农民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陈巧玲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19-23
农民进行体制创新的动力来源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和政府利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与促动。以自身需要为核心的内在动力和以社会需要为核心的外在动力及两者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合力,即为农民进行体制创新的动力。农民进行体制创新的动力机制,是指内在动力诸要素之间以及内部、外部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沈文慧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1)
延安文学是写农民也是为农民而写的文学,是深受农民文化滋养浸润的文学,农民主体性是延安文学的显在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有独特的时代语境和深广的历史文化根基.根本原因在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空前崛起所导致的文化、文学转型,而农民意识形态的确立与张扬则是延安解放区的现实文化语境.在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谱系中,农民及其文化传统与延安文学最能体现本质性或本体性联系,因此也成为延安文学研究的有效论域和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6.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之考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民主体性是其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是成功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要保证。但由于外部制度保障薄弱和自身素质支撑乏力,我国农民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自主性、自为性不强,选择权不充分,创造性尚未充分显现。增强农民的主体性,应以满足农民需要为切入点,以创新制度为着力点,以提高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点。 相似文献
17.
村落变迁:动力机制与意义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126-132
以陕西三个村落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村落变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村落变迁是由制度、市场与农业技术三大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目前在陕西农村,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村落并且各自呈现不同的变迁状态。 相似文献
18.
王阿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新型农民是农民的带头人,最具潜力带头发挥主体性作用;主体性特征丰富了新型农民内涵,为新型农民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方向。新农村建设需要打破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状态,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通过理顺人力资源流动渠道,注入专家等优质人力资源,激活内部劳动力存量,多层面系统培养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9.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施乡村振兴,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参与者和践行者,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民,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关注农民发展,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助推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的顺利进行,减轻农民的劳作压力;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助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要激发农民的创造活力,推动现代农业文化的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让中国农民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20.
位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2):16-22
农民问题是毛泽东毕生关注的问题,他从农民的自由解放和土地问题两条线索出发分析农民的主体性.他的农民主体性思想涉及农民主体性构建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历史地位、主体局限性以及路径等方面的内容,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历史启示.以此为鉴,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挥农民的主体性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