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殷夫译诗《格言》在全世界华语区广为传诵。笔者针对这一译文,从译诗的形式、意美的宏观层面和译诗用词的微观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探索成功诗歌译文的要素:诗歌译文采用适合诗歌表现的形式;译文能复现原文的意美;再者,如创作艺术品般地对译文字词进行精雕细琢,是诗歌翻译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许地山散文《落花生》汉英语篇连贯性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连贯对等实现的条件。本文认为,汉英翻译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动态分析过程。译者从宏观的角度建立对原文文本的理解,从文本到形式整体考察原文文本的连贯因素,这是实现译文连贯的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微观分析,再根据译文文本的特点重新生成语篇的连贯,这也是一个有限度的再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信息增量、减量或失真的现象 ,结果导致译文的信息量大于或小于原文 ,或译文的信息偏离原文。要保证译文的质量 ,就必须对翻译过程中信息的增量、减量和失真进行有效的控制。文章探讨从语篇层次进行宏观上的信息控制和从冗余信息删减、缺省信息增补角度进行微观上的信息控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张爱玲的著名小说《金锁记》与其英译文,源语篇和目的语篇微观和宏观层面上的语篇关系显示,可修正Leuven—Zwart的翻译素模式,以识别微观和宏观结构中的主要翻译转换。一般说来,张爱玲对自己作品的翻译是基于读者导向的原则。微观层面的转换包括显性化的转换、表现力削弱和句子结构复杂程度的增加,就宏观层面的转换过程而言,小说世界在译文中被呈现得更详尽,目的语篇的心理风格整体上更具体,而主观程度要低一些,译文中的叙述者是外在的叙述者,比源语篇中的叙述者卷入程度要低,所知要少一些。翻译小说中,叙述者、读者和小说世界文化距离也很大,在句序方面,从时序切分向呈现切分转换,译文提供的信息更多,句型更复杂,在语篇结构方面不如原文那么衔接。  相似文献   

5.
译者作为认知体验主体,其认知水平和认知范围总处于动态变化中.译者在政史资料的英汉翻译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历时动态认知功能,在宏观把握文体风格、纵深解读背景知识、认真揣摩原语信息以及微观弹性掌控措辞四个方面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译文.  相似文献   

6.
《廊桥遗梦》中最大的一个语言特色即是对修辞格"反复"的大量运用,这不仅表现在原文中,而且体现在译文中。因此,本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讨论原文中修辞格"反复"的应用及译者在目的语中的翻译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和译文影响三个方面,总结了过去20年来有关周瘦鹃翻译的研究。研究发现,有关周瘦鹃翻译的研究,宏观研究居多,微观研究偏少。译文中的一些具体的语言文化问题,如转述语、言说方式和章回体结构等的添增,都没有得到深入探讨。有的研究甚至直接用清末民初的翻译特征类比周译风格,没有注意到周译的独特性。有关周瘦鹃翻译的研究应更多得到经验数据的支持,以保证描写和解释的充分性。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过程也是结果。从翻译过程来看,翻译是"语境重构"的跨文化跨语言交际过程,从翻译结果来看,翻译是产生同原文等效的译文。翻译过程研究催生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动态研究,从狭义角度看,是翻译语境研究,即从译者视角考察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重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宏观翻译策略及微观翻译方法的研究;从广义角度看,是从研究者视角进行包括翻译语境在内的源语语境、原文语境和译语语境、译文语境的翻译语境化研究。翻译结果研究产生以译文为中心,重视译文批评的翻译质量评估的静态研究,涉及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建立和翻译质量评估参数的设定等。两种翻译途径殊途同归,从不同角度研究翻译本质。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传统上对法律翻译的研究,是从语言学的角度,也就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研究,追求译文对原文“对等”。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理论为基础,对法律翻译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结论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应用在法律翻译中是合理的,适用的。  相似文献   

10.
刻意追求“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的“零度”翻译,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借用哲学上的“零度”概念,在从原作者的思维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这一复杂的过程中,信息损耗是在所难免的。基于钱钟书的“翻译距离说”和“后学”学者赛义德的“理论旅行”概念,本文从微观、宏观的维度分析了翻译过程所要跨越的距离,研究发现,距离造成译文对原文不可避免的偏离,只要这种偏离可以满足更高一级的要求,就可以被视作合理的偏离。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4年“城乡居民社会调查”数据,从微观与宏观层次分析了农民工的公平感,并从实证角度检验了其影响因素及社会心理后果。分析发现:农民工的宏观公平感要高于微观公平感;两类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微观公平感主要由相对收入决定,与老家居民或城市居民的比较优势均能提升其公平感,而宏观公平感有赖于日常生活体验,感知社会距离越大公平感越低。以冲突感为指标考察农民工公平感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发现微观和宏观公平感均会有效缓解社会冲突感,但影响力不同,并且宏观公平感在微观公平感与社会冲突感的影响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农民工的公平感与社会冲突感之间有密切联系,公平感的下降往往会带来社会怨恨和冲突的增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群体性事件,因此,应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公平感及社会心理后果。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的产生在文学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接受理论的创始人,其代表人物姚斯和伊赛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详细论述,他们的出发点都放在读者身上,把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其理论的基点。而将接受美学与翻译相结合,则凸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无论是异化抑或归化策略的使用都必须考虑读者的因素。因而,译者既要做到使译文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又要使译文具有开拓读者认知接受视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微观督促宏观,是根据我国转轨阶段的实际,从依法治国层面提出的宏观调控制度的新思路。微观督促宏观的制度内容包括:用微观主体的创新行为促进、扩展、充实宏观制度的供给;将微观主体看成是可以与宏观主体进行协商对话的有尊严的一方;微观主体对于宏观调控主体的行为有评价权、监控权。微观主体与宏观调控主体之间的最基本关系是宪法层面的关系,而不是行政层面的关系。从法治层面提出微观督促宏观的理念,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微观的科学化、高效化程度,使之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国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类新型投融资工具,被寄予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厚望。现有文献对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分析相对匮乏,且视角多停留在定性层面,鲜有相应的实证研究。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与路径,需通过将微观效应和宏观效应纳入整体的研究框架进行探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首先,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已发挥促进作用;其次,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微观效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路径被证实,产业投资基金在微观层面对价值创造和研发投入有正影响,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最后,产业投资基金宏观效应的传导路径不显著,产业投资基金虽然在宏观层面上对就业增长有正影响,但通过宏观效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仍未完全释放。  相似文献   

15.
市场机制由微观市场机制与宏观市场机制所组成,宏观市场机制是市场机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宏观市场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问题运用微观市场均衡分析的数量方法,进行了市场均衡的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论证了宏观市场机制原理在一定条件下运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微观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行为 ,宏观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微观社会学和宏观社会学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社会规则是微观社会行为与宏观社会结构的契合点。社会规则的变迁经历新创、修正和稳定三个阶段。微观社会行为推动社会规则的变化 ,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导致宏观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主要是结构调整的宏观思路,其在理论上的局限性是忽视了支撑经济增长质量的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中具体的微观产品(一二三产业中具体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加总,因此必须以微观产品质量为基础构建经济增长质量的一般理论。以微观产品质量为基础的经济增长质量一般理论,在定义、动力机制以及政策含义上与现有理论有显著差异。微观产品质量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假设,可以在区域层面得到初步的检验。政策建议是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必须以微观的产品质量为核心。  相似文献   

18.
以《红楼梦》回目的翻译为分析对象,将中国传统美学观点与现代语言学中的功能途径嫁接融合,打破文学语言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对立,既重视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宏观感悟,又重微观分析,使文学翻译审美既感性又科学。认为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可以实现古典文论与现代语言科学观的相融,从而在译文中实现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并举。  相似文献   

19.
从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和教材出发,探讨了中学语文教学总体中的宏观基点和微观操作认为宏观.把握应注重统观全局、确定目标、加强训练、培养能力;微观处理应注意总体目标与个体目标之间、不同课文类型之间、不同文体之间、读写听说之间、教材客观性与教师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并细致地对宏观和微观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对认知主体而言,存在着三个世界,即客现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其中认知世界是客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中介。翻译研究与翻译涉及的互动的多重世界,主要是两种语言语篇的语言世界及其反映的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紧密相关。语篇翻译译者应深入分析原文文本的微观语言世界,主要在预测目标读者所具备的认知世界知识和解读译文时可能获得的译文识解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在语篇表达上的异同,坚持译文与原文在语篇微观认知世界上的最佳相似性这一语篇翻译的认知啄刚,构建译文语篇的做观语言符号世界,借此译文读者便可能获得译者所期待的对译文语篇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