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乞"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中的特殊被动句式,前辈时贤多有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在发展演变上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与《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吃""盙"相同的来源,即"乞"是"吃"的同音借字;一条是与明本潮州戏文和现代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相同的来源,即"给予"义动词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的"于"字比较句除表示差比意义外,还能灵活表达异比、同比、平比、极比、比拟等多种意义,这使它在古汉语中能满足基本的表达需要,因此使用普遍。学术界长期以来的关于"于"字比较句功能的传统认识应该予以纠正。先秦"于"字比较句构成成分较为单纯,造成了其结构和语义表达的局限性,这是它后来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乎"字比较句的功能为"于"字比较句所涵盖,二者没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3.
文章尝试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来分析汉语中句首的"介词+小句"结构①的语法归属问题。文章从介词引导的小句入手,审视了该小句与后面小句之间的关系,并重新分析了介词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从类型学的视角来看,介词同样具有连接功能,介词后的小句通过介词与随后的小句连接成小句复合体②;从拓扑学的视角来看,从"介词+名词词组"到"介词+小句"体现了环境成分到从属小句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没"和"了"同现的句子存在多种结构、语义类型。对相关语言事实的充分观察是合理解释的前提,选择解释的角度需要充分考虑系统性和易接受性。表达"异于常态"的意义、处于不相邻层次,这两个因素对于分析"没"、"了"同现句可以有较强的解释力。汉语的"异常态"表达系统有待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归纳了“J+?”句的类型,分析了其功能,并与“J+,”句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关于连词"别说",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别说"复句中两个分句间的语义关系。论文拟从篇章角度分析含"别说"的分句中不同成分的篇章功能。通过着重分析不同成分的指称关系、词汇衔接以及省略和替代等衔接手段,找出"别说"句的篇章特征。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对"别说"句有更全面的了解,也能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7.
从跨语言来看,假设句的主句使用标记并不具有普遍性,并且一般来源于代词,但"如果说"句的主句标记除源于代词的指代性标记之外,还有承接性和转折性的。通过对大规模真实语料的考察可以发现,"如果说"句的主句标记出现频率极高,其中指代性标记"那么"的出现频率超过60%,远远高于汉语其他假设句中指代性标记的出现频率,这同"如果说"句的表义偏向和"那么"的强推理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被"字连动句中的动词排列次序总体上是遵循时间顺序的。典型"被"字连动句中动词的排列次序依次是获得动作词、一般处置动词、转态处置动词。获得动作内部也有一个次序问题。非典型"被"字连动句中的动词表现为按一定规律顺向截取获得、一般处置、转态处置中的动词链,又由于受作用对象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四句"(catuskoti)说无生为例来阐明天台佛教的解脱诠释学,以三个层次来进行之。首先,在语法学的层次,智的"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义"的"四句"的语法来自龙树的中观哲学。其次,在语意学的层次,智的"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义"是一种佛性论、关于佛性的哲学诠释,主要是来自《大涅槃经》等如来藏思想和智自己对于中道佛性的领悟,于此进行天台佛学的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k)的诠释。最后,在语用学的层次,智的"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义"包含两种诠释层次,也就是"解脱体验的诠释理解"与"断惑证真的解脱诠释学",这里的诠释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教理的判教、意义理解的诠释活动,还应该是一种解脱诠释学。在实修实证之中,进一步成为解脱体验的诠释理解和解脱学的诠释活动与实践行动。  相似文献   

10.
分析递及比较句"越…越",发现这类比较句不光体现程度的累进,同时也体现了时间性特征。从形容词和动词分类两个角度,"越…越"比较句的时间性是由性质形容词或达成动词以外的动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对屈原《离骚》等作品中的"芳与泽其杂糅兮"诸句,古今学者的解释存在分歧和矛盾。本文支持王逸以来释"芳与泽"为芳香与润泽的观点,并分析了解"泽"作与"芳"相对的污秽、垢腻之类义项的释意的错误原因,指出其思路与前提本不确当,可以视为读懂古书、解决某些字句训释分歧时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秀句”的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列举己诗“二十四联”,对这些联语,唐宋以来的众多诗人作家皆称之为“佳句妙语”,或“秀句”、“诗句图”、“句图”、“警句”,独不以“韵”见称。  相似文献   

13.
基于Brown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比较英汉条件句使用上的异同。句法位置上,条件标记if只能居于句首,而"如果"既可位于句首,也可位于谓头;语序安排上,英汉两种语言的优势语序都是"条件小句+结果小句"。两种语言也有"结果小句+条件小句"的语序,但是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语序在英语中高达31%,而在汉语中却不足0.2%;语义约束上,英汉条件句一般都需要携带[+主观性]的语义特征,但在实现主观化的手段上,两种语言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古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分析及汉语方言材料的佐证,认为致使性"得"字补语句有两个来源:一是致使义"得";二是词汇手段使动用法衰落,使成式出现。特别是隔开型使成式和"V+使令动词+C"用法的出现,给致使义"得"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句法位置,从而促发了致使性"得"字补语句的产生。而从生成语法轻动词理论角度来看,致使性"得"字补语句中的"得"可看作使役轻动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加的夫语法视角对汉语界讨论已久的"有"字比较句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有"字比较句在语义层次上不仅表达事项—关系过程中的比较过程意义,还表达参与者意义和环境意义;"有"字在句法中系介词,而非动词。  相似文献   

16.
"既然""因为""由于"存在差异,这与它们的历史来源、发展演变有关。"既然"由连词"既"与代词"然"词汇化而成,"然"回指性的残存和演变历程中与之配合使用的主观标记词语的增加,使"既然"更适合用于引起主观因果关系,原因分句常置于结果分句前;"因为"由连词"因""为"词汇化而成,它可连接任意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小句,演变过程中原因分句可回答"为什么"的提问,"因为"原因分句常后置;"由于"来源于"根源于",指出事件产生的根源,多用于引起客观因果关系,"由于"句因果分句的位序与客观事件发生的顺序相一致,后置时的"是由于"格式是受演变历程中"皆由于"等的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关汉卿十八种杂剧的被动句系统,"被"字句占绝大部分,此外还有由"教""着""吃"所构成的被动句。本文即从"教""着""吃"构成的被动句入手,主要通过平面描写、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关剧中的被动句系统作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以冀为被动句的历时研究提供更翔实的共时资料。  相似文献   

18.
在日语中,同一事件从不同立场和角度去描述被称为语态。日语中最常用的语态表现有被动态和使役态。在授受补助动词句中,特别是てもらう句,除了从结构和意义上表达欲求与接受的意思之外,还可以从其描述的角度和立场考察它所具有的语态特征,特别是与被动态和使役态的关联性。てもらう句与使役句使役性相通,但是存在谦让使役和尊大使役的差别,恩惠性互补。てもらう句与被动句被动性相通,但是存在受益被动和受害被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学界普遍认为在《孟子》中的"孺子将入于井"一章只能证明"四端"之一的"仁"之端。实际上,在孟子所设计的"孺子将入于井"这一个案例中,孟子用"一有三非"句同时提出了"四端"。"一有"即有"恻隐之心",孟子通过正面、肯定的方式界定了"仁之端"的先天必然性。"三非"是对三个可能触发"恻隐之心"的条件的否定。孟子在"三非"句中暗设了"重义轻利"、"存公去私"和"良知良能"三个哲学命题,他通过内涵、否定式的方式界定了其余"三端"亦是人的本能情态。"四端"之心的同时提出暗示着它们是孟子人性论中四个相即不离、紧密联系的四种先天情态,通过《孟子》中的文本可以正确地理解"四端"之心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