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唤醒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革命蓬勃发展,也指引中国现代文学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茅盾自1942年3月9日从香港脱险抵达桂林之日起,至1942年12月3日离开桂林赴重庆之日止,在桂林总共生活了九个月的时间。在茅盾的一生中,这是唯一的一次在桂林的生活和战斗。在这短短的九个月的时间里,茅盾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耶稣之死》、《参孙的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创作中,情与理的合金才是真正的艺术精魂。茅盾的小说创作之所以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他能将情与理两种因素融汇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艺术图景。而他小说的某些美中不足,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恰如其分地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茅盾既是著名的小说大师特别是长篇小说大师,又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新文学早期的理论开拓者。他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文学理论素养和前期的文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诸多原始材料出发,详细探讨了茅盾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和从事小说创作之初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此中蕴含着茅盾和整个新文学创作的诸多要义。  相似文献   

5.
茅盾创作的理性特征,人们谈论很多了。但究竟什么是理性的创作?在茅盾创作中有哪些表现、如何评价?形成这种理性创作的原因是什么?大多语焉不详,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得到同仁的指正。 一 创作是作家感觉、知觉、灵感、直觉和理解、思维以及情感、意志……全部心理和人格要素参入的整体的、动态的心理过程;是感性心态和理性思维交织交融的过程。感性中积淀着理性、理性又始终不能脱离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活动。感性和理性越是高度统一,两者结晶的形象就越是鲜明、独特、富于艺术的魅力。这也就是高尔基所说的,艺术中完美的形象和典型,“都是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感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但是中外文学史也表明,真正做到感性和理性的“高度统一”、”和谐地结合”,即两种心态的平衡,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茅盾的小说创作模式,可以概括为"社会分析小说"."社会分析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子夜>.主要特点是:背景广阔;贴近生活;描写细腻.茅盾的创作模式,带有过于强烈的政治色彩,且往往是主观的,不顾生活经验的积累,勉力为之,还是由于其非凡的创作才能而创造出如<子夜>般优秀作品,其反映的社会深度与广度自是无人可比,终失于伦泛;然而创作精神及方法依旧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7.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茅盾创作谈中那些关于他的作品的创作意图或构思的说明,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几乎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事先有过明确的意图或构思的情形下写作的,而且这一意图或构思,都可以用十分明确的语言来表达。 姑且让我先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关于《蚀》的创作意图,茅盾这样说:“我那时早己决定要写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初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关于《春蚕》的构思,茅盾说:“《春蚕》构思过程大约是这样的:先是看到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以及国内政治的混乱造成了那时农村破产,而在这中间的浙江蚕丝业和以育蚕为主要生产的农民的贫困,  相似文献   

8.
论茅盾的儿童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的儿童题材小说为数较少,成就也远远比不上《子夜》等长篇巨著。但作为茅盾创作中开拓的一个新的领域,其题材的变化、思想内容的独特性、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均应予以较高的评价。与同时代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比较,更体现这一点。茅盾的儿童小说是研究茅盾创作和我国儿童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茅盾30年代的小说创作更偏重于从历史运动的规律去把握他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这一显著特征与他所接受的时代的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密切相关。笔者从政治文化这一新的角度具体考察政治意识的运行逻辑是如何渗透、参与茅盾30年代小说创作的社会价值观念、结构方式、艺术气魄的建设的。  相似文献   

10.
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对家庭生活、家庭伦理关系的描写占有相当多的比重,然而它的价值和意义长期以来却为人们所忽视。笔者认为,从家庭的变动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变迁,又能探测到人的思想、情感与心理的丰富意蕴。茅盾对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阶层中人们的家庭景观的客观描绘,不仅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而且也让读者真正了解到中国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转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学史上,茅盾的小说创作,是以其气魄宏大、反映生活广阔、描写社会关系复杂而著称的。他的作品给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面貌,绘制了宏伟壮观的历史画卷,富有巨大的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对一个作家来说,在创作中能深广地概括社会生活,使广大读者得到启发,受到教益,感到愉悦,这确非易事。茅盾的小说创作,为什么有这样的艺术特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小说创作中具有卓越的艺术概括力。  相似文献   

12.
二三十年代茅盾的小说创作中涌现的都市意象远远超出了将都市作为背景的表层意义,他在这一系列小说中所表现的都市欲望、躁动情绪和都市文化的深层含义是根植于传统又超越了传统的.现代性视野中,都市拯救意识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得尤其明显,在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创作实践中,茅盾完成了政治想象的宏大构筑.  相似文献   

13.
茅盾现实主义理论,是同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茅盾的批评,起于“五四”时期,经过二、三十年代,抗战时期,以及解放后,计六十余年,他根据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文艺创作出现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深刻、持久的批评斗争。表现出茅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过人胆略和博大精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茅盾流亡日本时期悲观绝望情绪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作了探讨。全文分三部分:(一)茅盾流亡日本时是否存在悲观绝望情绪?从其创作实际来分析,回答是肯定的;(二)茅盾流亡日本时产生悲观绝望情绪,从主观原因来看,主要是他性格怯弱导致,躲避残酷的政治斗争,转入文学创作,是他最好的选择;(三)从客观原因来分析,茅盾产生的悲观绝望情绪,既有日本当局高压政策所逼压,又有国内左倾思潮的驱使,尽管茅盾一度产生过悲观绝望情绪,他终究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实现了他的崇高的人生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茅盾早期小说创作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种具体的形态:一,互为对立面的衬托方式,既打通了小说人物思想发展脉络,同时也强化了主题震撼力的效果;二,三角模式,使文本具有了放射性的阐释空间;三,横断面模式,与人物意识流动融为一体,突破生活的时空限制,丰富了小说的内涵。茅盾早期小说的创作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昭示着现代中国文学在结构上的开拓性转型。  相似文献   

16.
茅盾与丹纳     
在茅盾研究中,已经不再把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看作是作家的一个自足自生的系统,茅盾与外国文艺理论家和作家的关系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这一学术研究进步的同时,目前仍然存在着一种偏颇,这就是把茅盾接受外来影响的时限拘囿于早期并仅仅看作是一种表层的、形式相近的倾向。本文将把论题放在方法论、思维方式和艺术原则的不同层面上展开,以期更接近问题的实际。  相似文献   

17.
茅盾的文学业绩是以小说创作著称的.他的小说创作,展现了"五四"前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风云幻变的时代,提供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并为我国革命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奠定了基础;但是,他在翻译、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弗·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情况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是"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历史不会重演,但在某种情况下,却不乏相象之处.这里,恩格斯讲的情况,在我们"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历史上,得到类似的反映.伟大的新文化旗手鲁迅是这样;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是这样,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茅盾也是这样.他们都以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和渊博的学识,在实际斗争中活动着.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前夕,茅盾为探索十月革命的“动力”与“远因”撰写了第一篇文学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直到晚年,茅盾仍怀念托尔斯泰这位“天才的艺术家”。茅盾与托尔斯泰——这两位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现实主义大师,从文艺观到文学创作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有意识的政治功利心理和无意识的补偿心理两方面分析茅盾创作《子夜》的心理背景,探讨《子夜》的社会政治价值及艺术魅力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美’‘好’是真实”①,这是茅盾批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倾向的理论基础。茅盾认为,“真实”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文艺亦以求真为唯一目的”。从古到今,凡是伟大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文学作品,“真实”是其首备的条件。现实主义的小说要“件件合情合理”。他赞赏伊本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