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邵刚  杨金颖 《社科纵横》2009,24(8):20-21,37
邓小平党的权威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党的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权威就是指党的领导能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信仰、忠诚和服从,它主要体现在党具有使人们信从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威望,它是一个政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权威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政中要不断增强党的执政绩效,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的理论说服力,树立良好的执政形象,把党的权威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池上新 《社会》2015,35(2):166-191
本文利用CGSS2010的数据,考察市场化背景下中国居民政治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居民权威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明显趋于弱化,但民主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变化;第二,中国居民政府信任水平的东、中、西区域差异显著,市场化进程与居民政府信任水平呈线性递减关系;第三,权威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对居民的政府信任水平有促进作用,但这种正向影响会随着市场化进程愈发弱化,而民主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对居民的政府信任水平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文章最后指出,中国居民当前的政治价值观可能正处于过渡期,这种“过渡型”政治价值观既包含对传统权威主义的高度认同,也隐含现代民主主义精神。此外,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理性思维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提升政府信任的最直接途径可能还在于提高政府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3.
“小泉现象”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及文化背景。经济的长期萧条正演化为全面危机 ,人心思变。冷战后 ,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的日本政治异常混乱与疲软 ,激发了民众对权威政治的渴望 ,导致权威政治的迅猛崛起。权威政治在日本演变成了“怪 (狂 )人政治”,是一种政治变异。“小泉现象”有其正面效应 ,但负面效应亦值得关注与警惕。  相似文献   

4.
道德个体的孤独与道德权威的尴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芳 《唐都学刊》2008,24(4):47-50
面对当前的社会道德生活,无论是鼓噪道德正在复苏,还是惊呼道德已滑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无不表明我们的社会道德已陷入异常的困境,集中表现为道德个体的孤独与道德权威的尴尬.道德个体的孤独反映的是一种内指型道德困境,而道德权威的尴尬意在表达一种外指型道德环境资源困境.积极向外寻求依托制度伦理的力量以加强外指型道德环境资源的权威性,从而解决内指型道德个体的孤独,最终实现道德个体与社会道德博弈中的互惠共享,增强道德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法律儒家化是中华法系的基本格调,儒家化的立法思想对封建中国的政治模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汉代的立法修辞同样受到儒家化的影响,汉代诏书的立法语言直接援引儒家经典,语体风格典雅弘奥。儒家化后的汉代立法修辞呈现出立法权威叠加道德权威和知识权威的特征。儒家化对汉代立法者权威身份的加强,成为立法修辞中的积极因素,更有利于达成说服的修辞目的。汉代立法修辞依赖三种权威叠加所达到的说服效果,一定程度上也可为我国当前的立法修辞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法律规则运作的层面看 ,司法权威的结构主要是规则、司法主体和司法裁判等权威环节组成的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司法权威的结构性集中体现为法律规则及原则的权威由应然到实然的转化过程。其中程序权威、解释权威既是联结法律规则权威和司法判决权威的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 ,又是司法主体和司法判决权威的表现形式 ;而程序权威又与裁判者的中立性和当事人的平等诉讼地位密切关联。应该按照司法权威的结构性要素改造我国的整体诉讼结构。  相似文献   

7.
生成与转换:社会转型期的政党权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峰 《浙江学刊》2006,3(3):169-173
政党权威的生成是在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治录用和政治社会化等功能发挥的过程中实现的,因而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的转型对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党的组织模式和党的领导方式等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因而引发了政党的权威转换,它主要包含从人治权威向法治权威、权力性权威向权力性和非权力性权威并重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8.
郭萍  陈凌 《日本研究》2009,(2):50-55
权威传承对家族企业的交接班至关重要。本文梳理了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权威理论,并提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中国和日本家族企业传承制度的历史比较研究,本文发现:在两权分离之前,财产所有权权威是权威的基础,如果能同时拥有能力权威和个人权威,将会巩固继任者的职位权威;两权分离是消除所有权平等继承对管理权继承牵制作用的有效途径。此时个人权威中的传统权威逐步被法理型权威替代,能力权威与魅力型权威成为继任者巩固职位权威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从大选看当代日本政治中的民族保守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44届大选是小泉政权维护自身政治权威并争取更为有利的政治强势所进行的一场斗争。其结果,新老保守政党中的民族保守主义势力双双取得了胜利。大选过后,日本形成了新的政治生态,即奉行否认日本侵略历史、反对“一国和平主义”、鼓吹恢复日本“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要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的理念的政治力量集结在以小泉为首的新政府周围,媒体、财界等也显示出与主流政治意识共舞的倾向。小泉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恣意向邻国发出挑战。町村外相更是假“不再屈从中国的外交”之名,行强硬外交路线之实。日本将走向何方?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0.
教育者权威性与道德教育对象的态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传达者权威性在目标靶态度改变中具有"权威效应"和"睡眠者效应".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者的权威趋于失落,主要表现在:传统权威的颠覆、法定权威的衰微、知识权威的消解、感召权威的缺失."睡眠者效应"并没有否定"权威效应"的积极功能,因此要促进教育对象正确道德态度的形成、或是错误道德态度的改变,道德教育者必须重构其感召权威和知识权威,其路径在于:提升道德人格,使教育对象产生敬佩感;融注积极情感,使教育对象产生亲切感;注重专业发展,使教育对象产生信赖感.  相似文献   

11.
12.
By what authority do social policy analysts evaluate institutions and propose reforms? They have often relied on past traditions of political and moral philosophy, briefly reviewed here, to answer that question. These sources of authority are now failing, and many analysts are moving reluctantly towards a relativist or historicist standpoint which they nevertheless find unattractive. However, by studying institutions, practices and the traditions developed within them, it is possible to formulate and defend a socially embedded morality which will be helpful to policy analysts. Principles derived from it are contestable and liable to change as social circumstances change. But this is a strength, not a weakness, of the approach. Aesthetic reasoning offers helpful paradigms for policy analysis. Social policies and programmes may be derived from moral and political values, but they also help to change them. Indeed, that may be their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questions which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may wish to explore with the help of the concepts set forth here.  相似文献   

13.
14.
杨伟涛 《唐都学刊》2009,25(2):62-67
个体道德自我是在伦理、法权意识基础上所实现精神发展的更高境界;相对于德性、人格、良心,道德自我是更为整全和彰显道德主体性功能的精神与行动实体。本文概括了道德自我建构及其价值实现的意义、研究路向以及文献研究现状,包括道德自我价值内涵研究,道德自我历史资源与现状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价值基点研究,个体与自身、人我、群己关系中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研究,道德自我价值实践研究;提出道德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开拓的研究思路和主题。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回报     
冯庆旭 《唐都学刊》2013,29(5):11-16
道德回报是道德的内在本质要求,是公正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美德的充分彰显和具体体现,它使有序的社会伦理生活成为可能,同时也是道德自身“利益”实现的必要条件。道德回报之道德既是现实性道德与理想性道德的统一,也是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统一。道德回报之回报包括“对道德的内在回报”和“对道德主体的外在回报”两个方面。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有赖于政府的道德化,并主要通过对行政人员的“赏善罚恶”实现政府对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供给。  相似文献   

16.
王翀 《唐都学刊》2007,23(5):30-32
作为公共权力的运作者和实施者,公务员应承诺包括行政道德责任在内的许多责任。现实中,行政道德责任的落实并不容易甚至出现缺失状况。为此,应该强化道德人格,坚持制度正义原则。道德人格是实现行政道德责任的依据,制度正义原则是实现行政道德责任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责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道德信仰:道德建设的本质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建东 《唐都学刊》2006,22(1):34-39
信仰是道德的基本特性。把道德提升到信仰高度来建设,使之具有相对独立的信仰价值,有利于扩大群众基础,增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有利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与社会的政治信仰形成遥相呼应的互动格局。道德信仰包含了对道德的信仰与对善的终极追求两方面内容。解决信仰什么和为什么信仰的问题,可使道德成为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道德信仰的养成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既需要从道德体系上完善道德信仰理论,又需要政府政策性的公共引导,同时还需要创设仪式化的社会生活氛围使之加以巩固与强化。  相似文献   

18.
Using multilevel analyses, we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domain (moral, conventional, and personal) and the familiarity of different authority figures (mother, teacher, person in charge, and stranger) in public, school, or home settings in 123 four to seven-year-old Chinese children ( M   =  5.6 years) in Hong Kong. Children affirmed authority more for moral and conventional than personal events, based primarily on punishment avoidance and conventional justifications. Children judged that they should obey mothers more than all other authorities and the person-in charge in the associated setting and the teacher more than strangers. At school, teachers were seen as having more authority over moral and conventional events than mothers whereas at home, mothers had more authority than teachers over all issues. With age, children increasingly evaluated mothers' authority as generalizable across contexts for the moral event; reflecting the importance of familiarity, mothers were seen as having more authority to extend her regulation outside the home, including for personal events, than teachers' authority outside the school.  相似文献   

19.
从道德信仰的客体性构成来看 ,它涵盖道德本体与价值、理想与目的、原则与规范三个缺一不可的内容。从道德信仰的客体性本质来看 ,道德信仰只能是对人的社会本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不公平、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和一些政府官员道德败坏是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发展最为突出的三方面社会环境问题,而社会管理创新能够为公民道德的生成和发展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有效地增进和公平地分配公共利益是政府公共行政决策的伦理标准,内蕴着关怀全体公民福祉的道德价值,理应成为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的首要伦理目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公民的生活质量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伦理要求,也是公民道德发展的根本基础。社会管理创新要求政府不断提升诚信水平,为公民道德的发展塑造诚信友善的社会环境;政府官员的道德形象对公民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官员应成为普通公民的道德表率;民间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广阔领域,应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在推进公民道德发展中的自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