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彭瑾  于德弘 《江淮论坛》2007,(1):100-102
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到重视,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本文在此框架下定义批判精神,认为批判精神是一种表现为行为倾向的人格特征,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青年的社会化有着不同其他阶段的特点,总的来讲是青年主动接受外在影响源的影响,最终形成角色意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受着多种因素制约。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批判精神形成的契机,本文只提出了四种,至于是否存在其他契机有待调查验证,如何利用它们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向天渊  黄波 《江汉论坛》2023,(2):97-102
闻一多的学术论文大多以“左右互搏”或者说“自我辩难”的话语方式,营造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强大气场。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喜欢在论文中设置问题,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实现话轮转换,增强文章气势;第二,善于和虚设之“你”进行论辩商榷,以此拓展思维空间,引起读者共鸣。如此一来,不仅多维度、多方位揭示出研究对象的繁复意蕴,还让学术文章抑扬顿挫、张弛有度、气势恢弘。形成这种话语方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取决于闻一多早年养成的论辩习惯和戏剧化思维方式,当然也与他学术品格的战斗性、批判性有关,再有就是,作为画家、诗人,闻一多赋予其学术研究浓郁的艺术气质。今日回望闻一多既任性豪放又细致绵密的学术话语方式,不仅可以补偏救弊,也促使我们见贤思齐。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法学对现代法学进行过激烈的批判,否认理性个人作为法律主体的存在,反对法律本质主义,否定法律的同一性和普适性.这些批判性观点在其终极指向、发现的问题、思维方式以及学术精神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价值.本文试图在梳理西方后现代法学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力求揭示其批判对法学发展的价值所在以及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的回顾告诉我们学术的繁荣需排除非学术的干扰,培养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特别是要防止学术的政治化、功利化;学术研究的深化以自由的论辩为前提,学术贵在“无私”与容物;寻求真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为真理可以为人所垄断,过高估计某种学术理论的社会功效,只能使学术理论失去其对大众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学术繁荣的背后,潜藏着学术批评严重缺失的危机。与自由、平等、友善的对话和批评的学术态度相反,吹捧、附和、敷衍、打压、攻讦、沉默、掩埋等知识现代性策略严重影响了中国学界的声誉和学术的严肃性、公正性。学术批评是消除认知环境的恒定性、打破思维定势和建立新的认知图式最有效的方法。思想自由、学术独立,主旨重大、立意深远,源于学术、止于学术,准备充分、论辩有道和学术期刊的率先垂范、包容开放是激发学术批评兴盛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郑东 《河北学刊》2005,25(2):27-30
学术发展既是一种稳固模态,更是一个递进、跃动过程。学术概念是跃动、迁移的,所以,对它的研究或描述就应当摈 弃凝固化思维。因为学术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伴而生,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无限性特征,学术研究自然 也就永无止境。可以说,学术概念的跃动特质是与时俱进的理论诉求和学术凸显。学术的基本内涵是"学"与"术"的表述及其 关系阐释。学术是理论与实践、学理与方法的统一。学术的综合交融特质有效地促进了学科的交叉渗透和大批新学科的诞生。 正因为学术创造旨在实现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分化,从而成为促进学术及学科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能。发现学术新 大陆、新亮点,需要不同学科、不同国家间学术思想的碰撞。学术的重要她位越来越显著地表现在学术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伴随 经济全球化,区域性的学术传统及学术价值认同将为脱胎于各种学术文明体系的全球文明所取代。中国学术必将要吸纳、融合 其他民族的学术文化,使之构成推动全球化学术进程的动能。  相似文献   

7.
论批判性思维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主动思考过程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提问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问题也非常重要。“批判性思维”一词在国内文献中较少见到 ,但批判是创造的前提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因此 ,应该重视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特别是要加强人们的批判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李保霞 《学术探索》2012,(9):163-165
郭沫若原来对武训的评价是持论公允的,兼顾了武训其人,把握了历史但又没有全部把握历史的两个侧面。经过文艺上的批判运动,郭沫若的学术品格、学术风格发生了两种转变:由原来的知识分子传统的代表者向主流文化的代表者转变;由人民本位的陈述立场向官本位的陈述立场转变。这是"左倾"政治对文化、学术的挟持和强制性要求的极不正常的产物。因此,我们探讨《武训传》批判对郭沫若学术品格、学术风格转变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研究郭沫若,而且有利于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学术论著是学术创新的承载者."言人未言"与"言而有信"是由学术论著创新性本质规定的写作要求与人格要求.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学术问题产生于研究者对已有理论之间以及已有理论与实践现象之间矛盾的发现.学术问题在科学理论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离根本理论越近,创新力度越大,学术质量越高.批判建构式研究方式乃是与学术创新本质相吻合的创新性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吕凯文指出,袴谷宪昭凸显"批判哲学"对抗"场所哲学"的意义,旨在遏止"西欧思想(场所哲学)流入日本",免使佛教"非佛教化"而不再具有公开的、客观的知识批判以及具有公义的社会实践能力。吴可为提出,松本史朗强调如来藏或本觉思想作为东亚大乘佛教的主流和基础,是一种非批判性的"界论"、一元论的基体主义、彻底的"我论"。其实,如来藏佛教不但不缺乏批判性,甚至可能提供一切佛教中最全面和最深刻的批判力;松本的解读基本上依照西方哲学的框架、角度和方法,隐含着一种理性主义和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刘宇光认为,"批判佛教"首度尝试把当代日本佛教中各种抵抗现代实体论的零碎的异议声音整合为一体,一方面在传统教义的论辩中凸现出代脉络中的新向度,另一方面又能把对现代实体的批判定为教义的必然要求;但是,他们存在着本质主义的倾向、论证与修辞上对各种"本土思想"的排他态度以及在方法论上自相矛盾等诸多问题。周贵华认为,"批判佛教"将佛教精神定为批判性,相当程度上是正确的,但佛教作为在漫长历史中由众多教派形成的复杂思想传统,不可能只有一种单面化的衡量与裁定,所以,"批判佛教"对佛教思想特质的归纳颇为片面;从历史与文献的角度看,其不少论断相当武断;其将日本社会的不平等状况、种族问题以及日本文化的弊端直接归咎于本觉思想,在逻辑上亦不可靠。  相似文献   

11.
黄忠顺 《学术界》2006,(5):131-135
本文从“学术泡沫”问题入手,就如何看待未能超越前人的重复研究和“学术大裁军”的是非展开论辩,批评了当前学术批评中单纯面向学术史的知识创新眼界对学术之用视野的遮蔽。认为将西方“纯学术”理念下的尺度作为绝对学术尺度来批评当前中国的学术,有违中国学术的本性。  相似文献   

12.
学术“情理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玉 《天府新论》2003,3(2):89-91
当今学界普遍存在着一种学术情理化的倾向 ,即把学术问题日常生活化 ,不是从学术理论上探究学术问题 ,而是用日常生活的简单道理来讲述学术问题。学术属于知识范畴。“学理”是从科学的角度讲理由和提供证据 ,它实际上是对事物和社会现象作理论上的深刻追问。日常情理本质上是“合情合理” ,即合乎人的情感特点和人在交互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日常的“理”是一个社会范畴 ,即道德和伦理的范畴。学术情理化在学术上最为深藏的表现就是“学习性学术”  相似文献   

13.
张浩 《晋阳学刊》2004,(2):67-69
创新是思维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要进行创新思维或创造性活动,思维主体除了应该具备足够的知识准备、实践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要有充分的学术民主。学术民主包括客观的民主环境和主观的民主意识,这两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4.
张文军 《学术界》2005,1(6):125-131
学术产业化就是把学术当作商品经营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卖书号”、“卖版面”、“跑项目”等行为。它极大地败坏了学术环境,给学术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在外部环境上,要用行政手段加以惩治;在内部环境治理上,要树立既承认学术成果的价值又不惟学术成果论的理念,学习借鉴国外的、我国近代的学术评价制度特别是职称评定制度,以及政府公务员晋升制度和期刊的匿名审稿制度,改革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特别是职称评定机制,消除学术产业化形成的体制性根源。  相似文献   

15.
论墨家的批判性思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先秦时期的墨家是中国批判性思维的开创者 ,墨家在与先秦各家学派的论辩过程中 ,对各家各派的主张进行理性审查 ,对他们的论证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和评估 ,形成了墨家的批判性思维。墨家对论证理由的合理性、词句意义的准确性和明晰性 ,以及类比论证的可靠性等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问题 ,都给出了特有的分析和解答 ,对于我们今天的批判性思维研究仍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术编辑的角色是在编辑活动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学术编辑的工作是学术创新的一个中间环节,科研成果只有通过编辑的加工才能公之于众,因此,其在学术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编辑必须是学术“审查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稿件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学术编辑应是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员”,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对所在学科的研究状况有一定的敏感度,从而能够抓住热点问题和发现创新性成果;学术编辑还须是学术“育才员”,努力培养创新型作者队伍,以保证刊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外国文学教学中的批判思维培养与创新教育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静 《江西社会科学》2003,(11):189-190
当前,创新教育已渗透到各专业、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每门课程都不可回避的任务。本文试图就外国文学教学中批判思维的培养,来谈谈对创新教育的实践。一、批判思维直接联系着创新思维传统上,中国人把学习中的批判思维简单认识为“质疑思考”,它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思辨能力,培养的是一种严谨的学风。而西方学者大都视批判思维为一种综合的思维能力,甚至上升为一种较全方位的人文精神,要求一个理想的批判思维者具备诸多人格特质,如好奇性、开放性、系统性、分析性、探理性、批判性、自信…  相似文献   

18.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学术乱象或学术不规范现象大致可分为非学术思考、非学术表述以及非科学方法操作三种情况。当然,在学术与非学术、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但是“理性、真理、逻辑、可重复”则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每一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以及学术批评工作者所应当追求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的民族学术正遭遇安全危机。由于学者们自身失当的学术行为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学术语言、话语、资源、方式等被有意或无意地遮蔽、遗忘、遗弃,本土学术被西方学术侵蚀、殖民和置换,并遭遇严重的生态与生存危机。学术安全问题产生的诱因在于作为文化精英的学者在学术上的全面失语,这些失语行为和安全问题包括学术语言、学术话语、思维模式、写作范式、学术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又在整体上导致和加重了民族学术安全问题。学者的学术失语与文化大众的失语一起,共同引发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要捍卫中国的学术安全与文化安全,必须着手推进中国学术的中国化。捍卫中国学术安全,不仅是对自身民族文化、学术负责,同时也是对世界、人类文化、学术承担责任,因而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崔平 《河北学刊》2005,25(5):34-40
当前中国学术界存在的粗放高产和伪学术现象的内在原因是缺乏关于理论构造有效性的标准,相应地,学者缺乏自我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在这种条件下,即使有良好的社会学术环境,也不会产生具有真正学术价值的成果。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是进行关于理论认识的先验批判。通过先验批判可以清理思维合法前提即合法内容和合法形式,明确作为学术创新的形式有效性尺度的理论构造标准,从而规范学术研究行为,提高学术创造水平。本文对一种能够完成理论构造标准反思任务而不同于康德的新型先验批判进行了纲要式的元哲学筹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