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生态度是人生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每个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把握自己的一生,使生命的过程更有意义。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人生态度可分为不同的类型。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着人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消极的人生态度阻碍个人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对花间词一直持指斥否定的态度,认为它"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是统治阶级享乐生活和颓废心态的反映,更是其醉生梦死的人生态度的体现.其实,从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审美习尚来看,花间词唯美的艺术追求正是当时民族文化特性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3.
艺术化生存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说到底是一种艺术化的生存,一种审美式的人生态度。本文旨在探讨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境界之源流特质及其对现代人艺术化生存之启示。  相似文献   

4.
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主义是以美为最高价值的思想倾向,不仅指对艺术的看法,也包括对人生的审美解释。尼采主张对人生的审美态度,提出了"强力意志"、"酒神精神"等命题,但是其审美主义致力于"审美形而上学"而忽略生活。福柯同样提倡审美的人生态度,提出了"生活是艺术品"和"自我构成为主体"等思想。福柯推进了尼采的审美生存主张,并力图将审美落实到日常生活。审美主义的意义和局限应当在个人自由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张力关系中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5.
阮籍与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两位饮者,酒在他们的生活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政治态度、人生态度、审美趣味都与他们的饮酒有着密切的关系,阮籍纵酒佯狂以避祸消忧,陶渊明则通过饮酒来体悟人生和寄托情趣。  相似文献   

6.
旷达是中国古代一种有着深度文化蕴涵和特出精神风采的人生态度人格精神,它又在中国古代文艺、文论和人生论、人生实践中都有广泛表现.简要说来,旷达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宽广的胸襟和通达的人生态度超越忧困而达致人生的自由悦适或自由审美.旷达对于当代和谐人生、和谐社会建构具有学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育,作为一门学科,是美学与教育交叉和渗透的结果,即审美教育。它是通过艺术美和现实美(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的陶情喻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观众进行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一种广义的教育,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形成和完善人格,增进艺术修养认识以及升华品格情操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关于美育的性质,目前在美学界和教育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常见的看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儒家学说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思想基础,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研究它的创始人孔子具有特殊意义。作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以他个人的智慧和修养创立了一整套社会、政治、道德规范,并以自己艺术化的人生态度、情感取向,为人们描绘出一幅赏心悦目的生活图卷,成为自古及今中国艺术审美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跟上时代步伐,把握人民需求,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从接受美学、审美欣赏的角度来说,“人民喜闻乐见”,是指受众对优秀的艺术作品产生一种持续的、兴味盎然的审美注意,审美态度积极,通过听觉、视觉对艺术作品的凝神观照,获得的审美享受和心理愉悦.艺术作品要想让人民喜闻乐见,内容要精深,形式要创新,趣味要暗合.把握受众的审美趣味,暗合其健康的审美趣味,抵制庸俗、低俗趣味.人民要实现对作品的喜闻乐见,要具备社会化的审美感官,必要的艺术修养,有一定的审美心境.  相似文献   

10.
美育是培养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把关育和体育、智育、德育并列纳入教育方针之中,还主张“美育从胎教开始”。未来社会需要精神健全、个性丰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创造性人才,这样的人,不一定是艺术创造者,但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用崇高的审美境界和人生境界来对待生活,对待未来,能从最平凡的东西发现美,创造关,对生活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以美的感觉面对人生的苦难。美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乐(luo)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点,也是宋明儒学探讨的重点。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将乐与修养、天命、日常生活态度联系起来进行论述,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己对乐的理解和体认,由此可见其修养方法、生活态度、道德境界以及泰州学派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重彩颜料及技法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传入日本之后很快地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中国在元代以后却停滞不前。日本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不仅更完整于中国,而且态度也更为积极。20世纪初,随着大批的中国学生赴日系统地学习绘画技法,重彩由此传回中国。这种绘画材料上的回流,不仅给中国现代重彩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拓展了重彩的表现空间。通过中日重彩绘画的交流和比较,建立互补性的认识,有利开拓视野及思路,促进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浅谈现代设计新时尚的跨界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界已成为商业艺术与设计领域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跨界思维已成为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多种类艺术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艺术灵感与商业策略深度融合有着重大意义,可以激发出更新、更有挑战性的创意和更高境界的设计水平。跨界不仅仅是一种设计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4.
文化鉴赏主体的建构要从文化知识素养、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积累等方面出发。在鉴赏活动中,鉴赏主体要确立审美的态度和严肃的态度,要养成纯正广博的趣味, 要多方面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对农林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生态文明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农林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不系统,态度不清楚,行为需要进一步提高。为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高校应通过开发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共享平台和加强校园生态文明硬件建设等途径有效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创作在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这批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延安木刻家及其作品,除了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外,在艺术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延安木刻版画艺术在民族特色方面的执著追求。延安木刻家们将西方木刻"拿来"时,"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鲁迅语),走出一条别开生面的木刻版画创作新路。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对新中国美术产生过深远而复杂的影响,确有深入研究和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完善自己本性的过程中,与存在于自身的异已力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艺术以其审美的态度,超越的精神,观照人生,透视自我,解放在本能和物化的压迫下沉溺的心灵。拯救因邪恶而扭曲了的人性,把处在灵与肉矛盾冲突困扰下的人们,带进自由理想的境界,实现人性的升华。这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艺术对人自身沉溺的本能欲望的超越与冲脱。其次,艺术对人的物化心态的抗争与冲破。其三,艺术对人性中恶的贬斥与善的张扬。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能否在世界文化之林始终具有持久的魅力,不仅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的历史厚度和内涵的深度及其影响力的强度,而且取决于该民族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的感情和态度,即是否能始终以深厚的民族感情对本民族的灿烂文化予以继承、丰富和发展。审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审美成熟的标志。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用保守的固定不变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所固有的东西。既要求保持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民族特点,又要求从世界的、时代的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和有益的东西。这是文化艺术民族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对待审美民族性的科学态度。要注重培育审美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9.
《文艺鉴赏学》一书,“从方法论的角度,系统地探讨文艺鉴赏的方法,这一成果在我国可谓是开导先河的”。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艺的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同时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