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产基金循环是社会主义企业基金经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价值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价值依次采取生产形态、商品形态和货币形态:G—W(Pm)…P…(Pc—Pm A)…W′—G′与循环相关的价值转移过程和新价值的形成过程要服从全社会的利益。这种过程是计算社会必要消耗、增加社会必需品数量的一种形式。与资本  相似文献   

2.
在《资本论》中,考察剩余价值的产生也就是考察剩余价值概念的形成,是从分析资本总公式G—W—G'的矛盾开始的。矛盾是很清楚的。单纯流通就其物质内容来看,是不同种使用价值的交换,是物质变换过程;就其经济形式规定来看,是价值的形式变化,即价值由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和由货币形式变为商品形式的过程。商品价值在商品进入流通以前已经存在,流通既不创造价值,也不会引起价值的增殖,只能是等价物的交换。所以,这  相似文献   

3.
<正> 经济的增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约束因素。因此,选择和建立一种能在一定时期有效地对这些约束因素作出调整的经济体制,是能否实现最优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一、经济增长的两种约束及其相互关系根据马克思对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G—…P…W~′—G~′的分析可以看到,实际经济运行和增长过程中,存在着如下三方面的约束:1.初始货币拥有量和实际可支配资源量的限制,即G和W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生产才能正常进行,并具有规模经济。这种约束可以简称为货币约束或资源约束。2.市场约束或需求约束,即生产的商品必须有  相似文献   

4.
拜金主义批判的关键是抓住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资本的公式G—W—G和G-W-G’所掩盖,成为目的本身。从资本回归货币,再从货币回归商品。货币的本质在W—G—W的公式中获得显现,货币是物物交换的中介,物物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按照中介理论,中介虽然兼具矛盾双方的特点,具有优势,但是中介可以归为矛盾双方的因素,地位在矛盾双方之下。拜物教是用第二个层次的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第一个层次的人与人的关系;货币拜物教,即拜金主义,用第三个层次的金钱关系掩盖了物与物的关系,进而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资本运动的总公式G——W——G″中的W指的是什么?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它包括劳动力商品、生产资料商品和生产的新商品。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理由是: G-W-G″作为资本运动的总公式,是对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这三种具体资本运动形式的一般概括,因而其中的W不可能指任何实体商品,而只能是抽象化了的商品。从而认为,上述看法混淆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见《政治课教学》1987年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人类历史上,在原始共同体之间,产生偶然交换的时候是没有货币的。就是发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商品种类增加,商品交换经常化的时候,一种商品的价值,不是只由某一种商品来表现,而是由一系列的商品来表现的时候,也还没有货币。商品的交换,必须发展到有一种商品,在一定的地方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成为表现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的商品的时候,才算有了货币。但这种货币,  相似文献   

7.
经济关系中的信用,是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的。信用的产生同商品货币关系相联系,它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赊购、赊销商品,商品的买卖与货币的支付在时间上发生了不一致。这时,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商品。  相似文献   

8.
过去,我国在物价工作中存在着考虑供求因素不够的缺点,因此,近年在一些文章中提出要以供求问题为中心来研究物价体制的改革,这种提法,又过份地夸大了供求的作用。为了确定在商品定价中,可以在什么范围内和在多大程度上考虑供求的因素,从理论上弄清供求与价格的关系,则是十分必要的。 价格是在货币产生以后才出现的商品经济的范畴,商品价值量由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当货币产生以后,货币作为价值的代表,是表现价值的材料。当价值用货币来表现时,价格  相似文献   

9.
<正> 一、命题的提出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或商品流通时,针对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即商品——货币,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科学论断,就是商品——货币“是商品的惊险跳跃。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24页)这一论断,对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实践与理论,尤其是对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桥梁”和“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篇第四章开始,从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入手,分析了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以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资本的本质. 资本总公式G-W-G'(货币-商品-增大的货币)与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商品-货币-商品)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资本总公式中产生了价值增殖“G'=G+_Δ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1.
商品第一相对价值表现和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之间、商品第二相对价值表现和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之间,分别具有对应关系.这是在"货币理论带"或"货币理论三边形"的基础上,通过把价值方程式和商品的总形态变化公式的有关顶端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逻辑的结论.理解和把握上述两种性质不同的价值表现和两种相反的形态变化之间分别具有的对应关系,对于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第一形态变化,是商品的售卖问题。马克思说“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资本论》第一卷,1975年版(下同),第124页)但在买和卖的两  相似文献   

13.
孙冶方同志提出过一个论断:“我们的人民币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货币’了。”(《经济研究》1981年第10期第19页)我同意这一论断。下面,谈谈我对这一观点的粗浅理解。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且,只有当贵金属黄金成为货币商品的时候,一般价值形式才转化为货币形式,“货币天然是金银”。(马恩全集第十三卷第145页)货币的本质表现在货币的职能,主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上。“价值尺度和流通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曾多次强调,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有了重大的变化”。对此人们一般认为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世界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成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世界市场上的商品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等价交换。这种理解仅仅把价值规律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限于一种名称上的改变,是把一国经济简单放大后得出的结论。实际上,马克思所指的重大变化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一) 价值规律,首先是商品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然后才是等价交换的规律;因此,要了解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发生了什么变化,首先要了解商品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有效地控制物价水平,成了理论界热心研究的课题。由于物价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供给总量与货币投放总量两者的比例关系,无论是消费过度或投资失控,不经过货币的过多投放和信贷环节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人们注重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可以说是抓住了物价水平的关键。但是,从两个总量:商品供给总  相似文献   

16.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世界经济体系迈入了纸币本位制时代。货币形式从贵金属货币向纸币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纸币本位制下,纸币不再是黄金价值的符号,而成为直接的商品价值符号。在商品价值和纸币价值这个等式中,纸币表现为一个更加能动的环节,这意味着它可以为国家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巨大的自主权和能动性,但这种自主权和能动性被世界货币大国和金融大国滥用。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特权上,即美国可以把任意数量的纸币塞入世界流通领域。在这种美元霸权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商品贸易、外资利用、汇率稳定等诸多方面受到美元的制约,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相比有多重要?回答取决于你如何把中国产量的人民币价值换算成美元。以市场汇率把各国的GDP换算成美元可能是误导人的,这不仅因为各国货币的价值可能被大略地低估或者高估,而且因为货币价值的波动范围很大。一种更好的方法是利用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power pari-ties)。这种换算方法考虑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价格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提出了价值函数的概念,它是把不具有直接可比性的商品投影到某个具有可比性的价值系统的影射。利用价值函数的概念,本文提出了“等价交换原理”。作者认为,价值系统中的等价关系是商品交换的标准,使用价值的不同是交换的动机。由价值函数所定义的价值系统可以是一个纯粹的符号系统,价值量的大小就是货币。现行货币所对应的符号系统的数学结构是代数结构,未来货币所对应的数学结构可能是拓扑结构或序结构  相似文献   

19.
竞争是商品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必然表现。商品的这一矛盾的内在否定性,要求有一个外在形式即商品的价值形式反映其内在本质。通过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商品的内在矛盾就外化为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商品所有者作为卖者,把自己的商品投入市场,这种商品总是以一定的物质实体即使用价值展现在买者的面前;货币所有者作为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没有商品货币关系出发,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唯一原则。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决定了按劳分配不可能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单一方式,还必然存在着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其他方式。赵紫阳同志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