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税费征缴年代,乡村基层组织角色与行为变异的根源在于国家汲取型体制,客观反映为乡村基层组织在压力型体制下积极行政带来的机构人员膨胀和经纪体制的复活,直接表现为乡村治理性危机的凸显。税费改革以后,精兵简政式的乡村体制改革迫使乡村基层组织成了"悬浮性政权",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乡村治理性危机,并伴随着日益严重的伦理性危机。从乡村危机演变的角度重新审视乡村基层组织角色与行为的变异逻辑及其存在价值是一个可能的理解视角。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非典”时期对部分高校学生心理与行为的调查 ,提出了通过增强学生忧患意识、提供正确应对危机事件的知识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采用角色扮演、实战演习、建立心理支持系统等方式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重大突发事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影响范围广和破坏性大等特征,从酝酿、爆发、扩散到终结,各个阶段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这要求领导干部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必须根据事态的发展与变化对应对策略与措施作出动态的调整。应对能力具有阶段性、适变性和动态化的特征。文章从危机生命周期的理论视角,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阶段性特征,对各个阶段领导干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领导干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进阶治理动态能力模型。  相似文献   

4.
5.
公共危机"类质同象"新形态对政府危机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危机学习是危机应对能力提升不可或缺的途径,但目前危机学习呈现"内卷化"状态,存在着忽视公众意见、敷衍应付、反应迟缓、缺乏主动性等问题,从而使得政府部门遭遇危机应对能力提升不足的挑战。应以公众关切为导向,完善危机学习的基础设施,优化危机学习方式,将危机学习与危机应对策略改进有机结合,健全常态化危机学习的激励机制,从方向、条件、方法、效力、动力等角度探寻优化危机学习路径,进而推动政府部门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时作用的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对公共危机,政府扮演着主导角色。但政府又不能也不必要代替一切,非政府组织有参与应对公共危机,发挥重要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保证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时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从制度、社会和主体三个层次着手推进。  相似文献   

7.
加强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是和谐社会建设在公共管理领域提出的重要要求。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着缺乏危机意识、危机认识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应在和谐社会观的指导下就上述问题作出合理规划,本文就加强我国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提出若干建议,确保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论危机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机具有突发性、威胁性、危害性、不确定性、紧迫性等重要特征。在全球化时代的"风险社会",冲突和危机是普遍的,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转型期的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各种生态和社会危机频繁发生的阶段。危机管理活动包括预防危机、危机处理、危机后的恢复与治理。要达到危机处理的目的,必须重视危机决策的科学性、危机的权变管理和危机沟通管理。中国应尽快建立起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孟朦 《成才与就业》2011,(22):55-55
人在危机时的决策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潜在的性格特质,通过模拟危机场景进行测试是常用的心理测试手段之一。以下测试有助于你了解自己潜在的性格特质。  相似文献   

10.
一、税改的积极意义及面对的挑战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交“皇粮”及“以农养政”的历史,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性的积极意义:(一)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税改前的农民负担主要是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税较少则费较多,农民负担十分沉重。免征农业税后,不仅农民负担减为零,国家还向种植农民补贴。据调查,2004年凤台县“三项补贴”总额达3441万元,农民人均转移性增收72元,亩均49元。因此税改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最多。(二)融洽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稳定了农村形势。农业税取消后,广大基层干部从向农民催粮要款中解脱出来,干部得到了解…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0月26日始,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北宁市、南站新区相继发生禽流感疫情,疫情不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也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心理影响。针对禽流感突发事件造成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是防控救助工作的重要策略。此次疫情发生后,锦州市委、市政府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取得了同高致病性禽流感斗争的阶段性胜利,它让我们意识到,在解决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同时,更应当注意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区党组织是超大城市基层“微治理”的领导力量,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危机应对能力关乎社区的平安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近期一系列危机考验来看,社区党组织的危机应对能力建设需要着眼于:强化组织渗透力,实现党组织的机构覆盖与功能延伸;形成多元互动力,搭建社区协同共治空间与关系网络;增强惯习塑造力,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与居民行为调适;提高资源整合力,推动社区资源生成调动与内外交互;优化舆论引导力,有效实施心理干预与情绪疏导。总之,亟待在党组织引领下建立和完善社区抗风险综合系统,不断增强我国超大城市社区的弹性和韧性,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能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乡村社会秩序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秩序。同理,拯救乡村秩序的必要前提就是要重建乡村文化。由于以城市取向为中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良莠并存,相互激荡,使道德领域出现了矛盾和冲突;乡村教育处于精神荒芜的境地,乡村文化越来越失去自信,而最终土崩瓦解。试图从乡村找到一种不受现代影响的,自足的、理想的文化只是一种乡愿,而坚持确保多元文化格局下的乡村文化的个性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新的文化自觉的思想才是当今乡村文化秩序危机的拯救与价值重建中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税改后农村治理危机酝酿深层次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11月,我们在中部某省H市农村观察村委会选举时,亲眼目睹了由于乡村治理的恶化、农村社会建设滞后而爆发的包括数百人集访、致人死亡等在内的一系列恶性事件,严重干扰、阻碍了选举工作.如果再联系前不久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甘肃"陇南事件"、江西铜鼓林改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最近一段时间的乡村社会显得异常躁动,不仅各类事情频发,且问题异常尖锐、复杂.农村正在酝酿一场由治理性危机带来的新一轮政治合法性困境.  相似文献   

15.
在CNN的现场直播中,伤亡人数是纽约市长朱利安尼被问及次数最多的问题,然而,朱利安尼的回答却是"我不愿意知道这个数字,因为每次听到死亡人数的增加,我的心灵都会加上重负"。  相似文献   

16.
从禽流感防控再看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禽流感的影响、我国对禽流感的防控现状以及危机和危机管理的基本内涵,并分析了我国在禽流感防控工作中进行的危机管理,最后详细地阐述了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针对非政府组织的特性,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时扮演着政府“助理”的角色,指出非政府组织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困境,从管理主体、社会层面、制度建设上提出发展和完善非政府组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税改后农村基层组织的被迫转型与主动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启动,至2006年,各省、区、市均取消了农业税。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农民负担出现反弹,减轻乡村两级组织运转的行政成本,各地相继启动了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即乡村体制改革,主要是撤并乡镇、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合村并组,有些地方还取消了村民小组长;在基层组织的职能转变上,实行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推行“花钱买服务”,促使基层组织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目前,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村体制改革的效应也开始显现。那么,改革后的乡村组织在实践中到底是如何定位的,绩效如何,换句话说就是,“改革后的农村基层组织在干些什么事?”就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突发性海洋灾害的应对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社会组织作为一股正在蓬勃发展的社会力量,在突发性海洋灾害应对中仍存在参与水平不高、有机配合不够的问题.这与“强国家、弱社会”的传统格局、社会组织相关立法不健全、志愿者水平不高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应通过整合社会组织内部资源,强化自身力量,争取在“强国家、弱社会”的人文社会环境里站稳一席之地;进一步优化权责分配,建立健全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应对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提高公民参与能力等途径加强社会组织应对突发性海洋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 1 4年前出版的拙作《当代国际危机研究》中 ,笔者曾提出 :由经济、科技因素和重大灾害引起的国际危机将越来越多地冲击人类社会。不幸的是 ,此后频频发生的此类危机居然应验了这一点。这次“非典”突如其来地横扫全球 ,其造成的损失可能不亚于 1 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再次提醒人们 :由非传统安全因素引起的国际危机正越来越多地冲击人类社会。而此类危机在全球化条件下具有越来越强的扩展性 ,因此构筑强有力的危机应对机制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当前国际危机的扩展性  如同许多风行一时的词汇一样 ,“危机”和“国际危机”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