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郁达夫,原名郁文,表字达夫,发表文章大都著名“郁达夫”或“达夫”。他还使用过好以下几个笔名; 春江钓徒郁达夫诞生于富春江畔的富阳县城。表达他热爱故乡之情。在1915年11月日本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校友会杂志》第十六号上发表  相似文献   

2.
笔名漫论     
笔名是发表作品所专用的一种别名。至于究竟要署用本名,或者笔名,一般是根据作者本人的自愿。 笔名是外来语。实际上,我国作家使用笔名,由来已久,情况也比较复杂,难以一概而论。现就笔者所涉猎的资料,作一初步探讨。 一 古今中外的作家,大都有使用笔名的习惯。纵观中外文学史,不少作家真实姓名鲜为人知,却以笔名  相似文献   

3.
鲁彦原名王恒,早年曾用名忘我。鲁彦家境十分困窘,后颠沛流离寓居北京,仍难于维持生计。于是经朋友介绍欲在某部谋一职位,但某部要求较高,一定要有大学毕业文凭方能录用,而鲁彦从未进过大学。无奈,只得向人借一文凭欲  相似文献   

4.
本文深入分析了晚清时期报人笔名勃兴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对晚清报人笔名进行了分类 研究,大胆提出其运用已远远超出掩饰身份的符号意义的观点。认为:无论是晚清时期丰富多彩的笔名, 还是笔名在晚清勃兴这种文化现象本身,都蕴藏着博大深厚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笔名和别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同志原名郭开贞,号尚武,乳名文豹,因排行第八,母亲呼之为“八儿”,家乡农民称他为“八老师”。“沫若”是他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付刊《学灯》上,第一次发表新诗时用的笔名。这个名字的起因,据郭沫若同志在《我的童年》中说:他的家乡乐山县有两条河,一名沫水(即大渡河)一名若水(大渡河的支流雅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从他1916年9月编译美国通俗读物《衣》算起,到他1981年3月27日逝世为止,在这漫长的六十余年文学生涯中,他始终不懈地以满腔热情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给中国现代文学宝库留下了数百万言珍贵的财富。他的每一篇、每一部作品,在第一次同读者见面的时候,并不都是以其原  相似文献   

7.
《鲁迅日记》1935年1月7日记云:“得俊闻所寄赠《幽僻的陈庄》一本。”过了三个多月的十月22日又记云:“午得王弢所寄赠《幽僻的陈庄》一本。”这是两个人所赠呢?还是同一个人所赠呢?《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分别作了索引,判作为两个人。其实俊闻是王弢的笔名。《鲁迅日记》中先后两次所记收到的两本《幽僻的陈庄》,现在均完好地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保存着,鲁迅1935年1月7日收到的那一本,是俊闻于1934年12月31日题字寄发的,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8.
汤志钧先生编辑的《陶成章集》中收录了三篇署名“汉思”的文章:一是《云间俞君小传》,二是《桑海遗征》的《序》,三是《来函》即《致〈民报〉编者的信》。我则认为,“汉思”非陶成章笔名,这三篇文章都不可能出自陶成章之手。理由如次:先说第一篇,《云间俞君小传》。文中的俞君,是一位年仅十八岁的学生,在上海震旦学院就读,不幸以病早逝,俞君的朋友悯东把俞君的事迹转告汉思,请为之立传。汉思遂撰此文。从文章中反映出的这些内容来看,俞君、悯东、汉思,这三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学历大致相同;里籍大体相近;年龄大约相若.而这三者,陶成章都不具备。《云间俞君小传》作于1906年夏,在此前后,陶成章正在日本,后因脚疾回国,至杭州西湖白云庵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生用了不少笔名和别署,虽在近世作者中似乎还不能算是最多的,但也总要列在极多之列了。关于他究竟用了多少笔名,哪些是他的笔名而哪些并不是,以及这些笔名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现在已经有不少专著可以供研究了。 我这里只想谈几个被关心这一问题者所忽略了的问题。 一 关于这一问题的发生,大约在《阿Q正传》发表的1921年就热闹过  相似文献   

10.
冯梦龙的宅名长期存在争议。新发现的《寿宁待志》一书中,冯自称:“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县人”。这就说明冯原籍吴县,后寓长洲。[据《明史·地理志》记载:苏州城(府)领辖吴县(城西),长洲县(城东)。]明·梅之焕《<麟经指月>序言》中,称冯梦龙三弟兄为“吴下三冯”,冯梦龙为老二。其兄冯梦桂,字若木系明末名画家。冯梦桂(若木)与乌程董斯张字遐周是好友。据董斯张《吹景集》记载: 予(董斯张)入吴饮冯若木斋头酒,(予)次语若木曰:“兄(指冯梦桂)所居葑门,今俗伪为傅音何也?’若木曰:“葑门,《谷风》葑菲之葑……”。  相似文献   

11.
笔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并被列为四宝之首。中国古代所称之笔,就是特指“毛笔”,它是中国古人主要的书写工具之一,像现今流行的“钢笔”、“铅笔”、“圆珠笔”等等,在中国,那是晚清以后才出现的。中国最早的笔,大约出现在三千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有了“笔”的这个名称,蒙恬奉命对毛笔进行了集中生产和改良,  相似文献   

12.
突如——夏衍左联机关刊《文学导报》载有一篇反映上海工人反日斗争的报告文学《劳勃生路》,署名“突如”。据悉系夏衍笔名。询之楼适夷同志,他笑着认可,并言此名由来。原来,夏老此文是激于  相似文献   

13.
过去我们只知肖红另外的两个笔名:悄吟、田娣。最近在查阅日伪时期的旧报刊时,不仅发掘出以前未被人知的肖红的一些作品,如《八月天》(诗)、《祖父死了的时候》(散文);而且还发现了肖红在哈尔滨从事文艺创作时使用的另一个笔名——玲玲。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代作家笔名之多,为世界文坛所罕见。这当与解放前的政治黑暗深有关系。笔者披览旧报刊,常常遇到不知是谁、或不详其意的笔名。某中,有些经向老作家请教,或加以考证,终于找到了答案,心中亦感到难以言述的快慰。爰是作现代作家笔名脞说。龙贡公、明长照—欧阳山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丁玲的别名笔名并不算多,但却缺乏系统的辑录和考辨。现仅就笔者所见,将其名、别名、笔名辑录于此,并略作辨识。冰姿:幼年时的乳名。蒋伟:学名。七岁入小学时母亲所起,并为其弟取名“大”,意思是希望子女们将来能够伟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证实《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是明末崇祯皇的太子朱慈烺,曹雪芹只是作者的笔名这一判断为真,让我们进一步研究《红楼梦》的内容。鲁迅先生在《(绛洞花主)小引》中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  相似文献   

17.
穆旦早期佚诗二首及其笔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早期佚诗二首及其笔名考李方查良铮(笔名穆旦,1918-1977)早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时,开始诗歌创作。作品发表在1934-1935年《南开高中生》月刊上,多署本名或"良铮",仅有一首散文诗《梦》,作于1933年12月16日,发表于《南开高中生》...  相似文献   

18.
读《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彭放同志的《郭沫若的笔名和别名》一文,很受启发。今略作几点补充:一、“谷人”这一笔名,最初见于一九三四年九月二十日创刊号《太白》上的《本刊特约撰述》名单中。二、“羊易之”笔名取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  相似文献   

19.
不朽的先烈、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和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同志,以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即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诞生于江苏常州市青果巷八十六号八桂堂。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八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福建长汀的罗汉嶺前。今年六月十八日是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的二十二周年纪念日。瞿秋白同志幼名楙淼,号熊伯,因头上发际有双旋,故小名叫阿双。自改爽,亦改霜。自题别名铁柏,继改滌梅,后改秋白与爽同用。在“五四”前后的作  相似文献   

20.
自“瞿秋白笔名、别名集录”在1957年《学术月刊》第8期和第9期上刊出后,一年多来陆續又发現了一些新的材料,需要补充。同时,“瞿秋白笔名、别名集录”也有笔誤和刊誤的地方,需要作些更正。现在,一并写一补正,供讀者参考。新增的笔名有三个: M.君:曾在1928年2月30日苏联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