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论的研究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选择新角度,寻找新思路,开辟新领域。而本文所探讨的文化认识论便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文化认识论从文化学的特定视角研究认识问题,即把人的认识当作文化现象来研究,是对认识进行文化学反思的科学。一、人类认识的文化本性文化是“人化”的复合体,是人的社会性意识、对象性活动、客观性产物的总和。人作为不断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实现自由的动物,必然有永无止境的属人需要,而人的需要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人的对象而存在于人之外的,它们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通常不会现成地满足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认识的宏观社会文化机制问题是现代认识论的新的生长点,加强对认识的宏观社会文化机制的研究是认识论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把“氛围”引入认识论的理论体系,提出“认识氛围”这一新范畴,并就认识氛围的生成和演变进行初步探讨。本质:何为认识氛围认识氛围,是认识主体周围的社会气氛,是认识主体所处的认知社会形态,是认识系统周围的与认识活动有直接关系的那部分社会因素的总和。这是从内涵与外延相统一的角度对认识氛围进行界说的。从内涵方面看,认识主体所处的认知社会形态就是认识氛围。要理解  相似文献   

3.
文化心理结构的认识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心理结构”是个文化学范畴,但它并非属文化学所特有。其实,可以对“文化心理结构”作多种角度和层次的研究。本文旨在把“文化心理结构”作为认识论范畴,着力探讨其认识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教学和研究中,没有重视把认识论与人的本质或本性联系起来。虽然一讲认识和实践就似乎不言而喻地是讲人的认识和实践、讲社会的认识和实践,实际上这与把认识论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还是两回事。近几年虽有人触及过这一问题,但却不是明确从人的本质这一角度,而是从应重视人的价值、应尊重人的  相似文献   

5.
媒介与认知论纲——能所关系的泛语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潇 《学术研究》2003,(2):14-19
媒介是人们联系主客体关系、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文化工具 ,其信息方式日益深刻地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认识方式。“能所”关系作为媒介、符号系统的基本结构 ,贯通着认识活动的多重关系 ,深化和拓展认识论的研究。必须抓住媒介的“能所”关系进行多维面的语言学阐释 ,这是从文化学视域推进认识论 ,进而建构文化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宏观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把实践看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正确的。但在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脑科学和行为科学蓬勃发展的今天,仅仅从宏观角度解释认识动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于这些新兴科学的研究成果,站在微观的角度来具体揭示认识背后复杂的动力机制,这就有必要对非理性因素加以研究,本文仅就欲望和动机、情感和情绪、兴趣和爱好、信念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所起的作用作些具体分析。 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都揭示欲望和动机是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认识论的领域里,实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也十分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的确,在研究认识论的时候,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而且要依靠实践来检验。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认识论,就无所谓认识论。  相似文献   

8.
理想的认识论考察陈柏灵,邢洪平理想是人们对奋斗的目标的想象,是通过人们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以往我们对理想的认识,大都停留在伦理学、政治学领域,把它视为一种道德教育、政治宣传,而没有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揭示其内在本质。这一理论认识上的浮浅,往往导致实...  相似文献   

9.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哲学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并延伸和发展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我们姑且把后现代主义所包含的非理性内容和具有的非理性倾向叫做后非理性主义。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朝着新解释主义、新约定主义、新人文主义、无根主义和流浪主义趋向发展。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否定和反对传统哲学的本体、对象和基础,这实质上抽掉认识内容,只从认识形式和主体的活动方式来谈认识。这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客观对象,强调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是根本对立的。但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从主体维度出发,把认识同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探讨了认识中的文化、交往、解释及认同等一系列问题,这又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人的认识活动,考察社会文化背景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就不能不研究人们的社会交往。社会文化是通过人们相互交往而对认识发生作用的。交往把个体卷入了社会文化背景,交往又把社会文化因素传递给个体,从而实现了个体认识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因此交往在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和意义。沙夫指出:“交际似乎是一个同一切有关认识的过程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要素,甚至在独白中的没有盲语的思想,也是广义的交际的一种特殊的行为。所以如果我们要以任何合理的方式来研究认识论的话,哲学就不能不注意交际的问题,这是没有可奇怪的。”把交往作为认识活动的环节和前提来研究。把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范畴确立起来,按理说是应该没有什么疑义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皮亚杰建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论是对认识本身进行的哲学反思。它的本质和生命力就在于随着认识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在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的水平上、按照认识论本质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反思这些内容和材料,把它们内化为认识论的活的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我们在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向前发展的必须走的道  相似文献   

12.
元人杨载作《诗学正源》说:“诗有六义,而实则三体。风、雅、颂者,诗之体;赋、比、兴者,诗之法。”这是关于《诗经》六义的体,法之分,类似的说法不少,杨说较为简明。关于这种分法,直到今天,也仍然无大歧议,基本都这样看了。 但是,关于“赋、比、兴”三法的具体理解亦即界说问题,却自汉至今,论者纷纭,迄无定论;特别关于“兴”法的界说,则似乎尤为纷歧。由于界说的分歧,就必然要导致一系列有关认识及继承方面的分歧,这是不可避免的。 界说分歧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当然是由于这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但考察历代论者,多喜讲求笺疏或师承,尊古心理较重,就不免影响一些人进行独立的思考;另外有不少论者,甚至包括一些名家在内,往往把后世的诗篇同“三百篇”相提并论,这就混淆了研究对象,当然也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所以我认为,要弄清有关“兴”法的诸多问题,就必先弄清其界说,要想弄清其界说,就必先分清源流。而“兴”法之正源在《诗经》,那就必须先从《诗经》去考察“兴”法的原貌,把认识统一在《诗经》上,才能得出“兴”法的本义。另外,对过去的一些界说,必须分析评判,取其合理部分,以求得我们自己的答案。这应是研究“兴”法的真正起点。  相似文献   

13.
刘少奇在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思想原则,既是我们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经验总结,也是他本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的经验结晶。学习和研究刘少奇的政策思想,尤其是认真学习和领会刘少奇政策思想蕴含的哲学特点,对我们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一、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刘少奇政策思想的首要特点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首先必须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在政策制定上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策制…  相似文献   

14.
人们研究问题,往往首先对其概念进行界说,但创作动机这一概念却是不易界说的。虽然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多方面的认识,如,弗洛伊德认为,创作动机是性欲的升华;阿德勒认为是自卑感的补偿;而萨特又认为是一种自我完善,等等。这些认识都各有道理,但是,一旦把它们同艺术创作实际联系起来就无一例外地令人感到是那么地片面和不完整。它们都不能说是对创作动机最高意义上的归纳和概括。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研究的状况和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坚 《人文杂志》2007,(3):86-93
文化是众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交叉性、总体性的特征。当代文化地位上升,形成全球化形势下的大文化研究。文化学应列为“一级学科”,可分设:文化学原理、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地理学、文化产业学、组织文化学、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比较文化学等二级学科。文化学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对有关文化现象及其本质进行研究,抽象出一般规律,是关于文化的“元研究”,以引导各个分支文化学科的研究。大体可以把文化学理论体系分为文化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实践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认识的社会性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然而却被长期忽视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开始探讨这一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继续作一探讨。一、认识的社会性研究的必要性在我国,认识论有待深化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显然,要深化首先必须找出不足。以往认识论研究的不足何在?根据比较一致的看法,我们可将其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它对实践作了单一化的理解。它把实践仅归结为单一的主体——客体关系,而忽视了实践的另一重基本关系,即主体──主体关系,或主体间关系,改造主体和交往主体、改造活动和交往活动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相似文献   

17.
实际上,从认识论上说,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等,都是把认识论问题本体论化了。因为我们讲实践第一的观点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讲的,而一旦把这个观点推广到本体论,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那就会走向唯心主义。我们当然不能赞成这种观点。原因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它继承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坚持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认识路线。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在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同以往的唯物主义没有差别,也不可能有差别。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一方面,唯物主义者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辩证法作为认识的原则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是实践性.列宁建立了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命题,他在所建构的辩证法三要素的理论纲领中,把分析与综合的结合作为辩证法的第三要素,指出了把辩证法作为认识论的关键环节是通过分析与综合的连接解决对共性和个性的认识问题,从而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阐发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法,首次提出个性共性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我们可以把个性共性关系作为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所谓价值追求,是指经过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义利观和审美观等社会意识整合之后而形成的社会与人生取向。它是人们实践的内在动力。我们究竟该追求怎样的价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要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价值追求植根于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又出自人所特有的效用行为原则。对人来说,有益、有用、有效,即有价值。马克思指出:“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认识具有哪些本质属性?认识活动是怎样进行的?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这些问题往往会作出绝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认识论结论。任何认识论理论的真理性,都首先取决于怎样去考察人类认识,亦即受制于探讨认识论问题所由出发的视角。审度认识活动的视角,是认识论研究的方法论前提.对它的主动查考,标示着哲学认识论在方法论上的自觉.分析历史上各种认识论理论的研究视角,是我们评价其真理性和科学性的方法论判据。同时,选择和确立新的视角,也是我们今天重审认识活动的出发点。新的研究方法、新的视角的引入,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