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爨文化时期南中汉族移民的"夷化"和随之出现的"西爨白蛮"、"东爨乌蛮",是由夷汉民族融合形成的新型民族群体.探讨这一时期夷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融合途径及其演变发展规律,对于认识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构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多样性的。汉民族的历史有气壮山河的大手笔、大叙事,也有涓涓细流的小手笔、小叙事。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世界历史上气吞山河,波澜壮阔,而筷子的起源和演化在世界民族风俗史上也独树一帜,精巧无比。这一大一小,绝妙地建构了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绚丽多彩。泰山、长城、大运河可以作为汉民族文化的象征,那亿万汉民族及汉文化圈的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手的筷子就成了汉民族文化的形象代表。  相似文献   

3.
黄河入海口方言词语及其沿海地域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的某些特征,必然会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拟就黄河入海口地域文化对当地方言词语的产生及其应用的影响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目的是为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研究提供一点实际的方言资料。 一、关于亲属称谓词语 方言亲属称谓词语的使用往往与本民族及本地域群体的伦理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西方民族相比,汉民族亲属称谓词语分类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这个多层的内容中,包含着多重矛盾性,既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矛盾,又有新产生的矛盾;既有中华民族(整个国家)与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有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有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既有反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差距性的矛盾,又有体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差异性的民族矛盾,等等。各种矛盾交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民族矛盾体系,并从整体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总的发展趋势。 要认清事物的性质,就要抓住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时期诸种民族矛盾中,哪一种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主要矛盾呢?  相似文献   

5.
两宋时期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在不断接触交流中开启了以文化融合为重要表现形式的民族一体化进程,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认同发展的基本模式。翻译活动是这一过程的重要媒介,不同民族的双语人、译者在帮助本民族实现制度进步与文化自觉的同时,其翻译取向也使得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带有鲜明的指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当代世界是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统一体.当代西方民族国家教育中也同时体现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两种潮流.西方各民族国家在教育上既有适应全球化的趋同化、国际性的趋向,又有表现其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特殊性和民族化;既有以援助和合作为目的的国际教育交往,也有以赢利为目的的国际教育贸易;既有培养胸怀全球、尊重异族文化的"全球公民"的宏伟设想,也有塑造胸怀祖国、认同本民族文化的"民族国家公民"的现实考虑.  相似文献   

7.
汉语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交际文化是蕴含在汉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思维方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是非观念、道德观念、为人准则、审美情趣等等的文化因素.汉语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都蕴含着这种文化因素.但语法中蕴含的汉民族交际文化却未引起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足够重视.故本文初探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留学生本民族交际文化与汉民族交际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语法教学难点一、某些句式中特定虚词的有无;二、动词重叠或动词后跟"一下";三、语序的运用四、趋向动词"来"去"的运用;五、两种句式兼容;六、同一个词表达两种语法意义;七、特定的动词带特定的宾语;八、传统的文学创作手法运用在分句之间的逻辑关联上--汉语的这些语法手段和形式在交际中传递的汉文化信息与留学生本民族文化的差异,加大了他们学习汉语的难度.教学中为他们消除这些难点,才能使他们学好用好汉语.  相似文献   

8.
《三字经》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幼学启蒙教材之一.清朝建立后,《三字经》满、蒙文本相继问世,对满、蒙民族居住地区教育的发展以及满、蒙民族的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多种类型的《三字经》仿制本,其中既有外国来华传教士编撰的基督教《三字经》仿制本,又有太平天国刊印的通过宣传基督教来号召推翻清王朝的《三字经》仿制本,还有医学版等专题性质的《三字经》仿制本.此外,日本在江户时代及明治维新后也出现了多种版本的《三字经》仿制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三字经》不但是文化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而且是文化教育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9.
辽代宫廷教坊乐借鉴并承袭了我国古代的礼乐制度 ,在使用上有严格的规模和规定。在内容和形式上 ,融合并借鉴了其先源民族、西域民族及中原汉民族乐舞艺术之精华 ,又继承了本民族乐舞艺术传统 ,从而形成了集民族性、地域性、与中原文化的相通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韦玖灵副教授的专著《壮汉民族融合论——历史上壮汉民族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已由气象出版社于 2 0 0 0年 8月公开出版发行。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上壮汉民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的最终成果。研究历史上壮汉民族的融合与同化现象 ,目的在于让世人了解自古以来壮族和汉族这两个中国社会中人口最多的伟大民族的频繁交往与密切关系 ,相互融合与普遍同化。主要内容有 :古老的稻作民族与“那文化”;壮族先民与南来的中原民族的关系 ;从壮族称谓的演变到壮族的形成 ;儒学在壮族地区的传播与壮汉民族的相互…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中心词为动物词的习语。习语作为承载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种定型的、应用广泛的语言表达形式,动物形象的融入最为明显也最为普遍。在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同一动物在英汉这两个不同民族人们的脑海里所引发的联想是有差异的,这种联想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常常含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英汉民族对于某些动物有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借助联想、比喻、象征等手段,将动物形象融入到本民族的语言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试论苗族经济发展及其受汉民族的影响王慧琴苗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历史上早就与汉民族交往并结下了亲密的关系,苗族的经济和文化无处不受汉民族的影响。同时,苗族的经济和文化对汉民族同样产生渗透与影响。本文仅就解放前苗族经济发展及其受汉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由于河湟地区回汉民族在居住空间上的杂居特点,因而使回汉两族在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交流。从而使回汉民族不仅在思想文化上有许多共通之处,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形成了一种比较亲密的主流关系。回汉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族际关系。探讨这一关系形成的原因及特点,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稳定边疆,而且对各民族共同发展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外来词是汉语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译名深受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文中拟通过分析汉民族认知心理探究外来词的汉化途径,指出汉民族根据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通过音译、音义译以及音义译兼创译等途径对外来词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如此极大提高了外来词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5.
儒家道德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是儒家道德文化的纵向传递与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横向传播的对立统一,是中原汉民族文化外在驱动与少数民族文化因素内在结构适应性变迁的交融与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少数民族对儒家道德文化认同的方式而实现的.因此,儒家道德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承过程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和因民族差异而具有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前者是一种乐感文化,它所彰显的是一种原欲型的世俗"人本主义"的特点,这主要与希腊的地理位置、希腊人的个体本位意识以及希腊民族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有紧密联系;而后者则蕴含的是一种理性型的宗教"神本主义"特征,是一种罪感文化,这主要因为希伯来民族是由一个流浪者群体构成的,这些无立锥之地的流浪者们在重重外部压力下确立了一个精神领袖——上帝,并以上帝的绝对权威作为本民族的牢固纽带。  相似文献   

17.
元代是蒙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蒙古族汉文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都是用汉文创作,描绘的多为汉地生活,但由于作者的民族身份,使得作品中流露出了明显的蒙古民族文化情结,即刚健豪迈的审美情结、英雄主义情结、民族地域情结、佛释情结。这些作品以民族气质的眼睛观察审视社会人生,实为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由于英汉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文化背景、民族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存在着差异 ,两个民族在方位概念及其相关事物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上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 ,就有可能造成误译、错译。因此 ,深入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分析界定,认为纳西族文化的本体实质是通俗文化。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媒介文化全球化,纳西族社会文化有部分呈高雅文化变化的倾向,在与大众文化的交汇中,纳西族高雅文化无力应对其侵袭。为了保持纳西族文化的持续发展,提出应当要创造出纳西族大众文化,与汉民族大众文化和西方大众文化进行同质谈判协商,最后达到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而要创造纳西族大众文化就必须回归本民族通俗文化内核,同时借鉴先进大众文化的形式和传播渠道建设,从而创造出有本民族特色的纳西族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各族人民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民族外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除回、满几个民族已使用汉语外,大多数都有自己通用的语言,有十几个民族还有自己通用或比较通用的文字。我们党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一贯采取尊重的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