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欧洲安全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虽然美苏等国占领和分裂德国消除了长期以来德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威胁,但是,争夺德国的矛盾使美苏等国走向了危险的军事集团对峙,而两大阵营的全面冷战又使得德国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通过将两德分别拉入各自阵营,美苏完成了对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新的力量均势的建立有利于欧洲安全局势的稳定,但成为欧洲安全平衡中心却使德国的分裂长期化.  相似文献   

2.
漫长中世纪欧洲的典型特征是基督教文化上的统一和政治上的分裂。文章通过对中世纪欧洲认同形成历史的梳理,指出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是“欧洲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形成欧洲认同的基础,并以此为视角分析欧盟东扩过程中基督教文化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多个世纪以来,欧洲在世界历史上起着中心和支配的作用。然而,欧洲在历史上却长期处于分裂和混战状态。谋求欧洲统一有久远的历史渊源。但欧洲在古、近代历史演进中统一的多次尝试都失败了。“二战”后,欧洲的统一呼声不断,并进行着欧洲统一的新尝试。从欧共体到欧洲政治联盟发展进程来看,欧洲统一的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4.
欧洲今天走向联合,有着古代中世纪文明统一性的"历史因缘".近代欧洲虽然一直处在民族国家的"分裂"之中,却没有中断和抹杀欧洲文明的统一性.欧洲一直存续着统一的伦理原则和法理原则的内涵,近代欧洲国际社会的形成是这种统一性的表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的特征具体反映了欧洲统一性的近代内涵.  相似文献   

5.
历史地看,中欧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是以大一统帝国为主、分裂为辅的静态发展模式,欧洲是以分裂为主、统一为辅的多元竞争模式。在两者长期发展过程中,欧洲模式于近代胜出。19世纪,中国遇到了真正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在百余年的探索中,中国经历了各种思潮的冲荡。改革开放使中国从平均主义走向拉开差距的竞争态势,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在中国“崛起”的背后蕴涵着诸多问题,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中国需向欧洲学习。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初期的欧洲政坛,由于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出现了真空。东罗马帝国、罗马教会、西欧世俗政权,为填补这一真空而展开了长期的角逐,从而构成了中世纪欧洲的三元政治和欧洲政坛的基本框架,在数百年内左右了欧洲的政治局势。直至十四世纪以后,由于西欧各民族国家的形成,欧洲的三元政治,逐步被多元政治所取代,欧洲封建大一统思想也被送入历史的坟墓。  相似文献   

7.
试论11-12世纪英国封建集权君主制程汉大在中世纪早期,欧洲大陆各国普遍经历过一段相当长的王权式微、贵族割地自雄的封建分裂时期,从西班牙、法兰西到德意志、意大利,几乎无一例外。其中,后两个国家的分裂割据局面持续近千年之久,直到19世纪中叶才建立起统一...  相似文献   

8.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而后又分裂和解体。然而,人们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分裂和解体的问题上,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下面试对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关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现在有三种看法:其一, 1947年9月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勃兰特新东方政策浅析罗预二战结束后,由于美苏冷战,德国正式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欧洲亦从意识形态和军事上基本分裂为东欧、西欧两大集团,分别加入了以苏联为首和以美国为首的两大敌对阵营之中.在紧张、动荡不定的欧洲局势中,德国问题是战后东西方关系的一根...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对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发展有着诸多深远的影响。对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不同反应,直接造成了欧盟内部的分裂,影响了中东欧新入盟国家的安全与防务选择;该计划刺激俄罗斯对欧洲态度进一步趋向强硬,使欧俄关系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欧洲在安全与防务领域重新陷入严重依赖美国的境地。东欧反导计划从根本上阻碍了欧盟安全防务一体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欧洲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欧洲左翼政党抓住这次对其有利的契机积极行动起来,通过集会、示威游行等形式努力彰显其在金融危机中的立场,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其政治主张的金融救市方案。金融危机后欧洲左翼力量发生的这些新动向及其影响,使其成为欧洲政坛中一支日益活跃的力量。然而,由于欧洲近几年的经济衰退导致右翼政党的政策左移从而挤压了左翼的社会空间,以及欧洲左翼政党自身的分裂从内部弱化了其政治能量等因素,欧洲左翼与右翼之间的力量对比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欧洲左翼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中,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的德国有几百个各自独立的小邦国.这种分裂状态为文学界和学术界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18世纪德国所以能在文学、哲学以及音乐方面跃居欧洲乃至世界的顶峰与此有密切关系.由于分裂,文化成为民族认同的最关键的因素,认同德意志民族是个文化民族,知识界关心的是文化,而不是其他,因而不论文学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不具有功利性质.  相似文献   

13.
谁会想到,一场伊拉克战争,竟让原本充满希望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发动对伊拉克战争,欧洲在支持还是反对战争的问题上发生公开分裂,而且分裂的程度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前所未有。战争爆发前,以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为主的欧盟“核心国家组成“反战阵线”,坚决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危机;以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盟国家以及即将成为欧盟成员的多数中东欧国家组成“主战阵线,发表联合声明坚决支持美国的对伊战争;而像芬兰、丹麦之类的一些中小国家则在战争问题上保持“中立,不愿多言多语,表现出左…  相似文献   

14.
巴尔干是一个众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它们有着迥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在欧洲分裂的影响下,巴尔干也明显地一分为二:西欧文化区和东欧文化区。斯拉夫人的南下和土耳其人的入侵加深了半岛上的矛盾。巴尔干国家都力求取得在本地区的霸权,彼此间争斗不休。为控制这一战略要地,欧洲诸强也在那里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不断进行斗争。所以巴尔干的局势一直动荡不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它的历史也充满悲剧,最近的科索沃危机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5.
略论诺曼征服对英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早期不断被入侵,所以文化呈现多元化。1066年诺曼征服结束,开创了英国历史的新纪元,完成了英国由乱到治的历史进程,确立了英国历史发展的特征。当其他的欧洲国家走向分裂割据的时候,诺曼征服使英国避免了这样一种倾向。入侵者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做了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英国有了比欧洲其他国家更健全的体制。诺曼征服排除了丹麦...  相似文献   

16.
欧洲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反社会排斥实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社会排斥理论是欧洲学者对贫困问题研究的一次重要研究范式转变。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理论开始兴起和发展,逐步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关于社会排斥的理论研究与反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实践在欧洲表现出很强的互动性,欧洲共同体(包括后来的欧洲联盟)和欧洲各国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和化解社会排斥问题,以便促进社会融合,防止社会分裂和动荡。  相似文献   

17.
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都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帝国,但两个帝国在建立之初的政治文化传统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是大一统的政治文化传统,“士”是这种政治文化的核心代表;而罗马帝国则建立在城邦政治文化传统之上,公民是其政治文化传统核心代表。秦汉王朝解体之后由于士大夫文化传统的延续而保持了长时期的大一统政治格局,而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形成了以封建骑士和基督教教士为核心的二元社会结构,并导致欧洲陷入了长期的政治分裂时期。  相似文献   

18.
当中世纪末期,欧洲的经院哲学家分裂为两大营壘:即一方主张实在论,而另一方主张唯名论。他们同是拥护基督教义,同是利用希腊哲学把基督教义加以合理的解释。然而他们说法不同,在概念的性质上或共相和个体的关系——这一个中心问题上,他们具着完全相反的观点。大概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西欧长期陷于封建分裂,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缓慢,其重要原因是基督教会压制了各国民族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基督教会顽固坚持和推行欧洲一统观念和大一统帝国的政治体制;压制世俗国家政权,建立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封建神权统治,宣扬封建迷信的宗教人生观;对思想文地进行严密控制;排斥异己,镇压异端。  相似文献   

20.
“新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勃兰特的一个现实主义的抉择。该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其实质是为了维护联邦德国的利益和民族利益,实现两个分裂了的德国重新统一。虽然该政策包含向东欧和平渗透的因素,但仍不失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走向和平共处的一个重大步骤,有利于缓和欧洲的紧张局势,促成了欧洲安全和合作首脑会议的召开,改善了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关系,影响比较深远。然而该政策有其局限性,即具有实施的不彻底性和脆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