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昭德晁氏家族是宋代中原文化高门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大家族,以科举晋身,以仕宦立家,以文化扬名。在学术文化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由于其深厚的文化积累、辞学传家的家族传统,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从晁氏家族文学创作的师友渊源以及家族文学创作中的家族情结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晁氏家族文学创作的主要风貌。  相似文献   

2.
宋代昭德晁氏家族婚姻的特点一方面具有地域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又和当时的一些著名大家族联姻,这对于晁氏家族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由于晁氏家族自身良好的文化素养,也对与其联姻的家族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终,这些家族形成了一个婚宦交游圈,成为当时社会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宋代家族普遍重视亲族友爱、重视科举、重视文学培养、重视图书积累、嗜学、博学等,打破了六朝世族对文化的垄断,形成了新的时代特点。晁氏家族在这些方面获得的综合成就,既在宋代文化家族中具有典型意义,又体现了晁氏家族自身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晁氏家族是宋代享有盛名的文学世家,晁氏文人同文坛领袖苏轼保持着亲密而持久的师友关系,晁补之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不过,在同苏轼的交游活动中,晁端彦在晁氏子弟和当时文人中都堪称捷足先登。其子晁说之同苏轼的交谊可以媲美晁补之。晁咏之、晁载之等也曾受到苏轼的奖掖。晁补之拜谒苏轼的机缘要追溯至其父晁端友那里。晁氏子弟同苏氏后人也保持着“奕世之好”。弄清晁氏与苏氏的关系,对于晁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晁氏是宋代著名的文学世家。到北宋晚期,晁氏作家的创作整体上达到顶峰,并呈现出不少共同特征:流露出明显的衰门意识和怀祖情结,家族荣誉和清正家风得到弘扬,浓厚的宗族亲情和批判现实的创作精神得到充分展现。在北宋党争和徽宗朝黑暗统治的打击下,晁氏深厚的家族传统和家族文化成了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和激发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文学打上了鲜明的家族烙印,展示出宋代家族文学的特有魅力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是跨学科研究。尤其对于传统学科如文学、历史学,跨学科研究更是新成果的催生剂。这类新成果目前已累生学苑,呈枝头秋闹之势,但具体到某一范围的研究来说,它们又往往风情独占,是小园秋收之先声。张剑博士的新作《宋代家族与文学———以澶州晁氏为中心》(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便是跨文学与历史学研究的一部成功之作。澶州晁氏是宋代文化大族,涌现出了晁迥、晁补之、晁说之、晁冲之、晁公武等诸多名家,其研究价值自不待言。张剑博士关注晁氏家族已有多年,本书是其继《晁说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之后推出…  相似文献   

7.
历来文献和研究成果对宋代晁氏文人及其作品的记载存在不少混淆和失误。晁载之不是晁遘后人,他与晁冲之同属晁迥直系子孙,晁遘一支在宋代不称“西眷”;晁说之、晁咏之兄弟常被彼此混淆;“进道四弟”为晁损之,并非行第相同的晁说之;晁氏家族分支系排行,而非举族统一排行;在晁氏文人之间有十余篇作品混淆了作者。  相似文献   

8.
《晁公溯题记》是1996年白鹤梁水下考古发现的新题刻,它的发现对白鹤梁题刻文化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改变了现有白鹤梁题刻数量的陈说、对研究中国古代“灾变”学说有重要价值、对研究宋代晁氏家族在巴蜀活动及其对三峡文化的构建有重要价值、对探索晁公溯的形迹与交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宋代晁氏家族"家传文学,几于人人有集",对文化的重视使其逐渐形成了"博"与"异"的整体特质。或基于仕宦困顿而产生的失意,或基于对川流美景的留恋,或基于对亲朋故旧和家族往昔的怀念,他们诗歌中都有"企慕东皋"的归隐情怀。  相似文献   

10.
梅因认为,各种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过一个家父权时代。中国家族法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家、家产以及家长权三个重要因素。三种因素之间互相制约,形成了影响家长权变更的内部结构基础。而在宋代社会经济发达的历史背景下,宋代的家与家长权受到家庭经济供养平衡、社会分工细化等影响,直接影响了中国家族法构成要件中的家产与家的内部关系,导致了宋代的家与家长权发生了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期,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伴随着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的转变,宋代妇女地位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但尽管如此,宋代下层妇女的活动空间似乎并未受到限制,甚至还在经济以及公共活动中有所扩大。基于这一理由,笔者将目光投向了宋代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从宋代下层妇女教育、职业生活、公共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期望通过对她们尽可能的了解,全面评价宋代妇女的历史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宋代阆州陈氏研究》是蔡东洲的新作 ,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宋代阆州陈氏家族兴盛衰败历史及其根源的学术专著。《宋代阆州陈氏研究》于 1 999年 8月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全书 2 1万字 ,其基本内容是研究宋代阆州陈氏家族自北宋初年省华随孟昶归宋到南宋湖南宣抚使陈兖去世的一个多世纪的兴盛衰落的历史及其原因。共计十章 :陈氏家族研究概论、陈氏徙所考述、陈氏四令公碑传补证、陈氏四房子孙事迹考论、陈氏艺文征略、陈氏遗迹考述、《陈氏族谱》的真伪和价值、陈母教子的戏剧与历史、论陈氏家族的兴衰和特征、陈氏家族大事年表。《宋代阆州陈氏…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期,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伴随着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的转变,宋代妇女地位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但尽管如此,宋代下层妇女的活动空间似乎并未受到限制,甚至还在经济以及公共活动中有所扩大.基于这一理由,笔者将目光投向了宋代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从宋代下层妇女教育、职业生活、公共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期望通过对她们尽可能的了解,全面评价宋代妇女的历史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4.
[提要]苗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种类众多的仪式,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构筑起生活世界的诸多意义。白苗是西部方言苗族的一个支系,其“佐嗦”仪式是典型的家族仪式,它折射历史,反映现实,可用来深入解析苗族社会。本文从三重维度对该仪式进行剖析:从白苗历史探究该仪式的缘起;运用象征分析的方法揭示其文化逻辑;根据家族组织考察仪式与社会之间的功能关系,尝试以仪式研究入手展开对传统社会文化多个层面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时代,也是蜀学发展的极盛时期.此一阶段,巴蜀大地社会安宁,经济富庶,加之本地的尊儒重教传统,带来了巴蜀文化的发展和蜀学的繁荣.本文系统总结了宋代四川地区在家族文化、经学传承、史学创新和小学研究等方面的成就,系统展示了此期巴蜀文化的面貌和蜀学繁荣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刘托 《山西老年》2014,(11):50-51
中国的传统民居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和展示民间艺术宝藏的智库,这是南于民居建筑虽经千百年的传承演替,但历史的文化脉络从未间断;民居文化记录着社会变迁、家族兴衰、风土习俗,包裹着富有特色的建筑、雕刻、装饰艺术,演绎着活态的市井生活和乡村故事,生动鲜活,扑朔迷离,引世人竞相探寻。  相似文献   

17.
宋代晁氏家族"家传文学,几于人人有集",对文化的重视使其逐渐形成了"博"与"异"的整体特质.在诗歌特色方面则表现出永怀善怨的抒情特点,深婉曲折,"蔚然类骚""怨诽不怒".以较为婉曲的形式书写史事、时事以及心中不平,同时注意将这些感情压抑着打并起来,使得此类诗歌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8.
除民间文学外 ,传世的中古吴地文学家基本上是世家大族出身。只有从文学家族研究入手 ,才能对中古文学原生态有更深入的了解 ,从而对这一段文学史有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中古吴地世家大族的兴衰与其文学成就高低密切相连。文学成就是家族文化能力的重要体现 ,只有具有较强文化能力的大族才能成为世代簪缨的士族。东汉逐步形成 ,至三国声名显赫的吴郡朱张顾陆四大家族 ,在两晋南朝这一历史时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文化包括文学能力较强的家族家势绵延不衰 ;反之则家声不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持续深入,最终将发展成为一场具有完整意义的社会革命。如果说人类社会的物质进步离不开人们普遍认同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市场经济规律)那么,人类社会的思想进步、观念变化也必然有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稳定的发展指向。基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大党,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历史变革的重任。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为,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也同样关系着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提要]中国人重视家训,因为家训是体现一个家庭或者家族信仰的符号,是家的精神根基,是根植于内心的行为准则,家训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到家庭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兴衰。宋代四川眉山苏氏家族因其清正廉洁的家风和经世致用的家训培育出了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对“三苏”家训的内容、内涵和特色加以研究,从文化背景、地域特征等方面挖掘出“三苏”家训产生的条件,以期为中国的童蒙教育改革、为社会风气的引领、为以“三苏”文化为代表的宋代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承找到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