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迄今唯一遭受核打击的二战战败国,日本处在美国核保护伞和日美安全同盟之下,虽有一直存在的拥核政治图谋和核技术研究进程,却没有核武器被制造出来的事实,处在核技术威慑的长期状态中。美国严控日本制造核武器的国际高压态势以及日本国内民众反核运动的不断发展,共同保证了日本的核技术威慑原则的长期性和安全性,也是日本和平核能利用的理性之路。日本从核技术威慑层面走向无核状态,是一段任重道远的政治进程。日本不必、不能也不会拥有核武器,对无核世界建设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将会具有更加积极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2.
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日本实行借助动漫、影视等"软实力",促进与海外的相互理解和友好,输出其价值观和提高国家形象的新型"文化外交"战略,为扩大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提高国际地位,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而做出了种种努力.日本的"营建日本酷文化,打造日本国家品牌,赢得世界好感"的文化外交理念有着长远的战略目标,在亚洲地区主要是为了缓和侵略战争的历史后遣症,增强年轻人对日本的理解,提高日本的国家形象,培养更多的"知日派"和"亲日派".形成区域内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观,从而实现它所倡导的"东亚共同体"构想.  相似文献   

3.
日本对核不扩散体制的认识与参与,经历了一个从消极认识到初步参与、再到寻求发挥所谓"主导作用"的自发倡议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以无核三原则为代表的"无核"政策,依赖美国核保护伞的"依核"政策与追求自身核武器制造潜力的"拥核"政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兼具多重性与矛盾性为特征的日本核政策。从战后70余年日本核政策来看,"无核"政策只是表面原则,"依核"政策亦是权宜之计,"潜在拥核"才是日本最终选择的核心政策。从该意义上说,日本不是"无核国",亦非"弃核国",而是一个"潜在拥核国"。就其核政策的影响因素而言,相较安全、规范、外交等因素,国内政治,特别是保守政权的认识和意图是内在性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面孔     
正奥巴马被美否认的无核世界成笑话"这是我们现在的战略思想,我们没有改变这一战略思想的任何打算。"针对有关奥巴马政府可能改变核武器政策,像中国一样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说法,美国国防部长卡特近日明确否认,强调美国将继续保持"先发制人"的核打击能力。此前一天卡特还宣布,未来5年将投入1080亿美元升级美国核武库的"三  相似文献   

5.
国际战略格局是国际体系中一些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结构性因素,制约和塑造了国家的对外政策、战略关系和国际秩序。从世界政治的视角出发,国际战略格局包括两个方面:国际力量格局和政治思潮格局。国际力量格局是单个国家间的力量分配状态,而政治思潮格局是世界政治思潮的兴衰状态。在过去的20年中,国际力量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动,一超多强的力量结构开始向着两极化的方向发展,虽然美国仍然维持了总体上的单极地位。世界政治的思潮格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主导性的世界政治思潮在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都受到严峻的挑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正在兴起。国际战略格局的这种态势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但国际战略格局是一种可变的因素,而且其他因素(如核武器、经济相互依赖等)也会制约其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日本"印太构想"作为当前日本外交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缘政治战略特性。近年来,日本致力于强化该构想的国际合作及公益色彩,积极打造"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印太",将"印太构想"定位为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手段,在大力宣传的同时具体规划其政策路径。日本历来将参与国际合作、承担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作为开拓外交战略空间、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印太构想"的相关转型变化同样基于自利性诉求,具有战略指向性。日本"印太构想"尽管有国际公共产品之名,但在政策制度、对华立场、合作机制与价值理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缺陷,阻碍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7.
核武器与美苏冷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功 《浙江学刊》2006,78(3):101-107
核武器在美苏冷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它的出现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增加了苏联的不安全感,是导致冷战起源的一个重要因素。核军备竞赛是冷战的重要内容,并且愈演愈烈。双方都把核武器作为实现自身政治和外交目标的工具,核危机频频出现。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核战争的爆发,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又成为美苏两国的共同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并加速了冷战的结束。  相似文献   

8.
软实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信息时代的作用日益突出。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信息技术成为其实现软实力发展和变革的推手。然而,"棱镜事件"暴露出美国倡导的"自由"、"人权"价值理念的"两面性",严重损害美国的道义形象,增加了美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不信任感,撼动美国世界领导权的合法性基础,成为冷战之后美国软实力衰落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具有标志性意义。"棱镜事件"揭示了信息时代单纯依靠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有限性和软实力对新兴大国的重要意义,引发了对于国际政治伦理和国际网络治理的重大关切。  相似文献   

9.
美国核政策调整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华 《太平洋学报》2011,19(4):91-98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是美国防止核扩散,限制对手核力量以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是美国维系其主导的世界核秩序的重要干预变量;而核不扩散机制的内在运行逻辑,也使得美国核政策成为决定该机制发展方向的最主要变量。因此,奥巴马政府核政策的调整,势必对核不扩散机制的维持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中国是现行核不扩散机制的重要参与方,美国核政策的调整必将通过国际核不扩散机制这一干预变量给中国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核威慑在当今国际安全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认为 ,鉴于冷战后西方和非西方对抗的规模、西方的常规力量优势、常规空中打击以外的其他常规方式的可选择性 ,表达威慑信息方式上的问题 ,以及随便使用核武器而来的道义和政治代价、遭到报复的危险、增强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威胁等因素 ,西方国家的非报复性威胁使用核武器意义上的核威慑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虽然这绝不意味着它们将放弃核武器。  相似文献   

11.
高度重视和成功开展民间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在构建"和谐世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中.民闻外交同样能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重视发挥民间外交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重要作用是由民间外交的特点和优势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论印度核政策与核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立平 《南亚研究》2007,3(2):14-18
印度核政策与核战略主要特点包括:拒绝加入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但宣称支持真正核不扩散的目标;推动与巴基斯坦在军事与核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进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保持可信的最低限度核威慑;发展"三位一体"的核威慑力量。印度发展核武器成为南亚核军备竞赛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巴相互核威慑有助于防止双方发生大规模常规战争,但也存在偶发性核战争的危险。美印核合作协议将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造成严重冲击。印度核战略对中国国家安全形成某种潜在挑战。  相似文献   

13.
"印太构想"本质上是在国际秩序面临变动的新环境下,日本试图在新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板块"印太"地区构建一个新秩序的对外战略,具有被动应对和主动构建的双重动因,旨在塑造符合日本利益的国际秩序环境。在战略推进中,"印太构想"注重构建基于民主价值观的指导性联盟、强化规范性的"规则"、推进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地区一体化,以及提升地区整体安全能力、构筑安全秩序环境等,试图构建出日本主导的印太秩序。"印太构想"对秩序的构建呈现出基于连接的一体性、结构的差序性、合作与对抗并存的矛盾性等特点。"印太构想"及其推进,体现了新时期日本的战略性秩序观,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陈波 《日本学刊》2010,(4):44-52
日本民主党上台后,积极推动冷战时期日美关系史上秘密协议的公开。同时,美国也解密了对日部署核武器的有关档案,内容涉及在冲绳、硫磺岛和父岛的核部署以及美日核密约。这些档案文献所提供的信息勾勒出冷战前期美国在远东地区以日本和琉球群岛为中心的核部署史,打破了日本政府长期宣称的"无核三原则"的神话。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大变革的时代,日本今日的修宪与20世纪相比,在目的和作用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安倍政府将修宪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秉持强烈的"使命感",致力于实现修宪问题的"历史性突破",赋予修宪以更新的内涵、更多的功能和更重要的意义。囿于"冷战"思维,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发展潮流下,以安倍晋三为代表的部分日本政客虽身处21世纪,依然将"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奉为世界政治格局体系之圭臬。在内外多种因素的交融与作用下,安倍修宪似将水到渠成。以追求"正常国家"为战略目标,以成为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为政治夙愿的修宪行为,不仅会对日本国内政治的发展走势产生重要影响,也将对亚太地区未来的安全形势构成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决心推行廉洁政治源于他对满清王朝官场腐败的揭露以及对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之初官场现实的忧虑。基于"天下为公"的"官为民仆"思想和基于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道德修养论,是孙中山廉政思想的理论基础。从"法律为纲"的思想出发提出依法治国的构想,从"主权在民"的思想出发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监察制度,从"任人唯贤"思想出发建立官吏选拔考试制度,是孙中山廉政探索的具体制度设计。从自身做起,当好表率,在行为实践中躬行实现廉洁政治的理想目标,是孙中山廉政探索的个体道德实践。孙中山的廉政探索,对于我们当今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本民主党上台后,积极推动冷战时期日美关系史上秘密协议的公开。同时,美国也解密了对日部署核武器的有关档案,内容涉及在冲绳、硫磺岛和父岛的核部署以及美日核密约。这些档案文献所提供的信息勾勒出冷战前期美国在远东地区以日本和琉球群岛为中心的核部署史,打破了日本政府长期宣称的"无核三原则"的神话。  相似文献   

18.
邓集龙 《太平洋学报》2010,18(10):43-49
朝核危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时至今日,美朝除了在国家利益、安全观念与政治互信等方面存在分歧外,还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与朝鲜核问题、核能和平利用与反核扩散问题、横向核扩散与纵向核扩散问题等方面存在分歧与争夺。双方斗争的目的是为了置对方于不利的道义位置,以便在与对方打交道时增强自己的话语地位,为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利益争取主动。  相似文献   

19.
《大西洋宪章》是"二战"期间英美两国首脑首次会晤最重要的成果,它的诞生不仅标志着英美两国政治同盟的形成,也对后来反法西斯大同盟和联合国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英美两国的战略处境不同,致使所抱的预期目标差距甚大。罗斯福的主要目标是想发表一个能阐述战争目的和重建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构想的联合宣言,而丘吉尔则期望通过会晤来解决英国当时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然而,作为"求援者"来参会的丘吉尔最终不得不屈从于罗斯福,二人会晤后所发表的《大西洋宪章》也主要体现了罗斯福的思想和意志。重温这次英美首脑会晤以及《大西洋宪章》在战后所产生的作用,对当下中美两国在太平洋地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江兆民中期的国际政治思想是他的国际政治思想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从"政理"、"政术"和"政俗"三个角度可以全面阐述中江兆民的日本国际政治发展战略。中江兆民在中期仍然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但是与前期相比,中期的国际政治思想较为系统,其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的和平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